中国古代为什么有“山东不反,中原不灭”的说法?

《论语》:'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孟之道虽然一度是封建礼教的'傀儡',不过其中还是蕴含着诸多的精华。

正是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忠厚、仁义和孝顺成了深植于每个山东人骨髓的基因。

(一)、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上,交集着诸多的地域歧视,不过有个奇怪的现象,似乎从来没有人'黑'山东。对于山东人的评价也是出奇的一致,总结而言就两个字'实在'。

齐鲁大地是孔孟学说的发源地,三省吾身以及见贤思齐还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些中华文明的精华,深深的烙印在每个山东人的身上。

他们大都秉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出门在外时刻惦念着自己孔孟传人的身份,不愿意去做一些不合礼仪之事。不论对谁,都是恭恭敬敬。

山东人通常都有一种害人之心不可有的观念,他们大都不愿轻易地去欺骗旁人。对待朋友实实在在,对待国家忠诚无二。

有人说,不愿与山东人喝酒,因为就连座次都要次第分明,失去了朋友相聚的娱乐性。可是无疑规矩,不成方圆,这些看似繁文缛节的讲究其实是在为推杯换盏增光添彩。

此外,山东人永远充满着家国情怀。他们愿意成为帝王的左膀右臂,却不愿自己成为皇帝。譬如卧龙诸葛亮,譬如晋朝的琅琊王家,譬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徐懋功还有秦琼;再比如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辛弃疾。

这些都是忠义的代表,都是山东人的榜样。所以也有种说法是,山东难出君王。其实也并非难出,只是不想出罢了。当年的琅琊王氏,若是想取司马氏而代之,那也是轻轻松松。当然,黄巢那不过是个例外,而且他最后也没能当了皇帝。

还有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讲述的就是以山东郓城宋江为首的一众山东人,为了得到'公务员'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得到朝廷认可的故事。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而且那一百单八将中也并非全是山东人。不过梁山水泊中最想当'公务员'的却都是山东人。

曾经何时,山东临淄也是全球最大的都市,那里的稷下学宫,笼络着六国人才,同时那里也是足球的发源地。

曾几何时,山东泰山是每个帝王的梦想,一生兢兢业业盼望着有朝一日,可以获得泰山封禅的资格;如今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好客山东,也是许多人梦想中的家园。

今天的山东错落在山海之间,又有奔腾的黄河疾驰而过,常驻人口已经超过了一亿人,甚至比乌克兰与韩国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它以热情的姿态,拥抱着络绎不绝前来此地的人们。

(二)、忠勇之地,无人可及

在中国古代还流传着一种说法,称'山东不反,则中原不灭'。其中的中原,可以看成是中原正统,王朝统治的基本盘。那么,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又有何根据呢?

首先,是山东人的忠君爱国精神。

《论语》:'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醒,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对于这种近乎于愚忠的忠诚,令鲁迅先生十分反感,他曾一度认为这是中国人迂腐的根源。所以,在新文化运动时'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颇为兴盛。而在文革时期,也对孔府孔庙和孔林,进行了很大程度的迫害。

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不论是孔子也好,孟子也罢亦或者是曾子,他们都有着一种特殊的家国情怀。

而古代的统治者习惯用这种情怀,来教化百姓,令其将天地君亲师稔熟于心。所以,山东可以说是古代文化输出的发源地。儒家思想,自此流出,闻名于全世界。

以至于今天的中国和日本还有韩国等国家,都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那么,儒家思想在其他国家都如此的根深蒂固,在山东这个发源地则更是入骨三分。

古代的山东人,自幼都被教导,先是忠诚于君王,再是孝敬父母而后尊师重道。忠君,是排在第一位的,甚至比自己的 父母亲人还要重要。

所以,一般不是活不下去了,山东人并不会造反。就像隋末秦琼和程咬金还有徐懋功的农民起义,以及金国的红袄军等等,都是压倒这些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山东人一般不会反,但如果要造反那就是已经实在没有了活路。正如《水浒传》,通篇都充斥着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思想。

从宏观上讲,只要君王不胡作非为,尽管他是中庸守成之人,那么山东人都是不会造反的。

若是他暴虐无常,就如同隋炀帝一般,那山东人如果不造反就已经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当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满足时,除了举起义旗已经别无他法。

因此,山东是否会反,也可以看成是王朝是否已经接近尾声的风向标。如果连以忠君和实在著称的山东人都看不下去了,那么王朝就离'死'不远了。

其次,是山东自古多名士。像诸葛亮等人,都是君王身边的左膀右臂。他们能辅佐君王开万世之太平,也可以帮着帝王打天下。若是身边有了山东名士的辅佐和帮衬,那么想不得天下都难。

还有五姓三望之中的崔氏,不论是清河崔氏也好博陵崔氏也罢,他们都出自于山东章丘,是姜季子的后裔。而崔氏的名号在隋唐时期异常的响亮,甚至都一度超过了皇姓陇西李氏,这令唐太宗十分的头痛。

因此,如果有人造反并得到了一众山东人的支持那么就一定会成功。像唐太宗李世民还是晋王时,也是靠着手下的程咬金和秦琼等人,扫平了一众反贼,从而得取的天下。还有,玄武门兵变中,支持李世民也有很多山东人。

(三)、得中原者,得天下

《礼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正统自居。即使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亦尽然也。

比如女真人建立的金国,还有满洲人建立的清朝,都对外声称自己才是中原正统。而这个中原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而言就是河南,广义上讲应当包括河南全部以及山西东部和河北中南部还有山东西部等。

由此,就可以引出'山东不反,中原不灭'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山东的地理位置。山东此地东临渤海、黄海同时又与河南、河北接壤。不论是去往古都洛阳还是去北京,都可谓是一马平川。这一路上,无险可守,防御起来也有很大的难度。

因此,统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控山东,同时君王的巢穴也可以被山东人轻轻松松的攻破。如果山东出现了反军,那么占据中原腹地可谓是唾手可得。山东如果反了,那么中原是危在旦夕。

明朝末年如果李自成是山东人,并在当地一呼百应,想必崇祯皇帝煤山自缢会提前很长时间。而他在陕西造反,那里距离北京还有很长的距离,途中又关隘重重,只能边打边躲。

第四个原因,则是山东气候适宜,适合耕种。众所周知,山东是我国的产粮大户,风调雨顺已经成为了常态,当地多适合耕种的丘陵,平原。可小农经济毕竟是看天吃饭的,十分的脆弱。

而如果遇到饥荒灾年,统治者又拿不出合适的应对政策,那么山东人是肯定要造反的。要知道,就连山东都遭遇了灾荒,那么其他省份必定也会如此。而且如果不是被逼到了绝路上,谁又会冒着株连九族的风险,去造反呢?

所以,也可以将山东看成王朝衰弱的晴雨表。只要能吃上一口饭,山东人基本是不会造反的。如果连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那还要头上的皇帝有什么用。

每天为其歌功颂德,还要为其筹措各种税负,倒不如反了算了。山东人造反了,就说明王朝已经朝不保夕了,已经没有令人可以留恋之处了。

总结而言,首先是山东人对君王有着绝对的忠诚,如果不是其太过于昏庸无道,不会轻易反叛,其次,则是山东自古出名士,他们能很好的辅佐新一任君王上马;再次,则是山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以长驱直入进中原;最后,就是山东水土富饶,不轻易出现危机同时山东人也很容易得到满足,而出现危机后若是君王毫无举措,那只能逼着其造反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