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感谢小妹推荐这本书给我,纸质版的书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拿在手上,我是捧着手机偷了午觉时间把这本书看完的。启阅之前就决定要写点东西,以不辜负妹妹的推荐,尽管妹妹可能没想过要我有任何反应,就是看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推荐给我。可我还是不习惯默默接受好意,一句“谢谢”总是要的吧!
首先,这本书是堪称世界上最会讲故事之一的毛姆的作品。名不虚传,这个故事开始后确实让人欲罢不能。没有狗血的剧情,真实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生活,作者的巧妙安排却让情节依旧跌宕起伏,紧扣人心。思特里克兰德毫无征兆地“出逃”,让我真想跟着作者去巴黎探个究竟--是何等姿色的情人引诱了这个“中规中矩”的好丈夫?勃朗什·施特略夫的轻描淡写中透露的深沉,早已为后来的出轨埋下伏笔,引你一步步去发现她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复杂情感……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就翻完了这本书。
放下手机,脑海里浮现的景象是爱塔站在一片荒草丛生的园野中点燃木屋的情境。相比小说中的其它女性形象,作者对爱塔是偏爱的,虽没有刻意赞扬,却也没有恶意贬低。所以站在熊熊火焰旁的爱塔是那么的淳朴、善良和真挚。没有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虚伪,也没有勃朗什·施特略夫的偏执。她对思特里克兰德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是给予,没有要求,没有束缚。这是难能可贵的!
爱塔烧毁房屋
细细回味看故事的过程,对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我发自内心地佩服过,在他毅然决然放弃舒适安稳的生活去追逐梦想的时候,我佩服这种无谓的精神和勇气,用行动印证了“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而他和“恩人”的妻子在一起的时候,我鄙视过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这种行为真的是忘恩负义、没人性……然而,对他的种种厌恶似乎最后都随着爱塔的一把火化为灰烬,最后还莫名生出一些同情、羡慕乃至崇敬的复杂情愫。可转念一想,我怎么看待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及其一生似乎没有任何人会在乎,毕竟男主本身就是一个无所谓被世人唾弃的人。还不如以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为镜,反思一下自己来得有意义些。
关于人生 我们应该选择怎么样的一种人生?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相比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大部分我们几乎都是“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有些人忙着捡六便士,从来没有看到过“月亮”;如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有的人看见水中月,惯用对待六便士的手法想要将其装进自己的口袋,跳入水中,越挣扎水中月越不成形,白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能像思特里克兰德这样不停地寻找一座很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的香客 确实是少之又少。部分是因为缺少勇气,部分是因为我们根本看不清楚自己心中的神庙在何方。
作者带我们走近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生,引导着我们去思考我们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一种人生?作者是这样发问的“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这样的对比发生在亚伯拉罕和爵士之间,也隐隐出现在思特里克兰德和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之间。
作者一开始对思特里克兰德的选择还是心存疑虑的。他似乎也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安稳的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虽也承认这种生活(安稳人生)的社会价值,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终于,在听完亚伯拉罕和爵士的故事后,给出了那个关于“人生的问题”的答案--“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亚伯拉罕没有性格?我想只有非常有性格的人,才会在发现别的生活方式更有意义之后,只经过半个小时的考虑,就毅然抛弃原本蒸蒸日上的事业。而事后从来不懊悔突然踏出这一步,那就更有性格了。”
跟思特里克兰德和亚伯拉罕这样的人比起来,我始终是个没有性格的人。离开现在的生活轨道,忘记自己所受的教育,无所事事地游荡,我也未必会因此觉得高兴。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心中的“神庙”在何方就踏上朝圣的路,你又怎知自己不是离“神庙”越来越远呢?
毛姆对人生的参悟良多,他说的那句“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引得颇多共鸣。“想做”和“不得不做”这个组合总让我想起多年前姐姐的训诫--快乐之道不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在于喜欢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这番话不免有些鸡汤的味道,但不得不承认这番话却是支撑我去接受那些自己不得不完成的事情,去迎接各种挑战的一个信念。一次次的坚持以后我不确定自己收获的是否就是快乐,但至少这让我感到心安,夜晚睡得香甜。
摘录--人生
或许我已经没性格到不会做梦;又或许我就是那个幸运儿,恰好诞生在一个适得其所的地方。我宁愿相信是后者,毕竟我是真的喜欢这井然有序的幸福。
关于人生,仁者见仁。书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引人深思,摘抄于此:
1.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2. 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
3.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4.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
5. 要记得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像头顶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
6. 以适当的缄默遮掩自己的怪异行为,我们并不觉得这是虚伪。并非任何事情都一概需要直言不讳。
7. 大皈依能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有些人通过激变,有如愤怒的激流把石块一下子冲击成粉末;另些人则由于日积月累,好像不断的水滴,迟早要把石块磨穿。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8. 我们生到世间没人知道是为了什么,死后没有人知道要到哪里去。我们必须自甘屈卑,我们必须学会享受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出风头、露头角,惹起命运对我们的注目。愚昧远比知识更为可贵,让我们保持着沉默,满足于自己的小小天地,平易而温顺。
9. 西西弗斯触怒众神,众神惩罚他,令他将一块永远上不了山顶的巨石推上山顶。于是,西西弗斯每日周而复始地推动巨石,徒劳地消耗生命。在相当漫长的时光里,西西弗斯是绝望、煎熬又痛苦的。直至某天,他突然在无休止的重复当中,感受到了美--粗粝的兽欲、原始的力量。这种美的发现,令他不再将推动巨石视作苦难,于是苦难也就即时终止了。
10. 如果没有信仰,我们早已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
关于道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
很显然,思特里克兰德并不是个招人喜爱的人。以道德为基准点,将人分为神人、圣人、普通人和恶人的话,不说思特里克兰德是个恶人可能已经是最大的仁慈了。毕竟德克和妻子的悲剧以及勃朗什·施特略夫的死,似乎都跟他脱不了干系。但要说他勾引的勃朗什·施特略,似乎有些不公平了。没道理弱者、可怜人就是对的。思特里克兰德把这你情我愿的事情看到更简单些。泛滥的同情心,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很难看到那些可怜之人的可恶一面。
思特里克兰德不念德克恩情,与其妻私通。是道德所不能接受的。但他内心还是有善良的一面,在垂死之际不愿意拖累爱塔而恶语相向,不想传染给医生而拒绝接受治疗……难道真的要“将死”,才会“言善”?人性多么矛盾!真挚中藏着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卑鄙,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至此,我明白了,时时都能遵守道德规范的人就能称之为有道德的人。那为什么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呢?功利主义的道德标准是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结果导向;道义论则是动机导向,要求人们遵循某些规范。很多时候道德规范是一种制约和约束,但细细想来,也正是这些规则规范,才让我们避免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毛姆认为:“良心是我们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它是安插在自我的中心堡垒中的暗探。因为人们过于看重别人对他的意见,过于害怕舆论对他的指责,结果自己把敌人引进大门里来;于是它就在那里监视着,高度警觉地维护着它主人的利益,一个人只要有半分离开大溜儿的想法,就马上受到它严厉苛责。它逼迫着每一个人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之上。它是把个人拘系于整体的一条牢固的链条。”但为了灵魂宁静,依然每天坚持做两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说这句话的人是个聪明人,我也一直在一丝不苟的按照这条格言行事:因为我每天早上都起床,每天也都上床睡觉。”
理想与现实
我依然不知道如何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作者指出的了人的矛盾和复杂--“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那么至良至善的道德似乎犹如星空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的言语在的我思绪面前总是如此的苍白无力,采撷了书中的一些佳句在此:
1. 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2. 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3. 人的最原始的天性赤裸裸地呈现在你眼前,你看到的时候不由得感到恐惧,因为你看到的是你自己。
4. 我总觉得事事要邀获别人的批准,或许是人类文明最根深蒂固的一种天性
5. 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这是人们对平淡生活提出的浪漫抗议。
6. 你身上的人性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
7. 恐惧使人们变得残酷无情
8. 你要伤害别人的时候,就伤得狠点儿。这样你就有时间观察状况,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
9. 当人们说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的时候,他们大多只是在欺骗自己。
关于两性
从感情线来梳理这个故事,可简单概括为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更有人将三位女性分别归为“月亮”“半月亮半便士”“便士”三类,这样似乎就能解开我的疑惑了--为什么一直在“逃离”的思特里克兰德最后还是安于爱塔,过着两人三餐的生活?爱塔是“月亮”类的女子,没有那么多生活的账本。死心塌地爱着这个大艺术家,却从不干扰他的自由,还生长在这位大艺术家一直向往的土地上……
故事里的两性关系充满了男权主义的霸道和自以为是,大概是因为年代久远了。作者似乎对女性也有很深的偏见,对女性的感情描写是这样的:“那是一种被动的感情,对任何男人都可以产生,就好像藤蔓,依附在任何树木上都能够生长。”这让我想起莎莎跟我说的那些话--“女人是没有爱情的,谁对她好她就喜欢谁”。我不好评价这种论述的准确性,如果你觉得说到了你的心坎上,那它对你来说应该就是对的。
在两性关系上,作者十分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堕入情网后的差异。在时间投入上“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在整个人生态度上“爱情在男人身上只不过是一个插曲”,而很多女人却把爱情当作一生的全部……诸如此类对比还是很明显的,明说暗喻皆有。
男人与女人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这样令人想逃离的女人,我还是到此为止吧!对于这个话题,实在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了,同样摘录了一些佳句在此,有需要自取哈~
1. 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2. “为什么讨人喜欢的女人总是嫁给蠢物啊?” “因为有脑子的男人是不娶讨人喜欢的女人的。”
3. 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
4. 一般来说,爱情在男人身上只不过是一个插曲,是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务中的一件事,但是小说却把爱情夸大了,给予它一个违反生活真实性的重要的地位。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便对爱情感到无限兴趣的女人,对这类男人也不太看得起。女人会被这样的男人吸引,会被他们奉承得心花怒放,但是心里却免不了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男人们即使在恋爱的短暂期间,也不停地干一些别的事分散自己的心思:赖以维持生计的事务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沉湎于体育活动;他们还可能对艺术感到兴趣。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5.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欲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6. “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他的伤害,”他说,“但是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做出的牺牲。”
7. 爱情最主要的成分是温柔。
8. 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总是让人感到滑稽可笑。
9. 爱让一个人比原来的自己更丰富,同时又更贫乏。
10. 除非真正跟男人一起生活,不然你看不出他的真面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