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因人而异,精彩与之随行——读《格局》一书有感
第一次参加单位组织的读书活动,围绕着台湾作家何权峰先生写的《格局》做了一些了解,除了体会书中蕴含的养分外,还仔细想了一下领导层的良苦用心。就其格局本身而言——是个因人而异的事儿,组织大家集体学习,搞交流,无非等同于搞一次全员思想认识的培训提高课,对工作态度的一次校正,给精神面貌的一次洗礼,为相互促进的一次展示,借此机会引导大家达成共识产生共鸣,聚变成合力的目的最为明显。
初读此书,觉得都是些小事儿,觉得意义不大。比如“你怎么看自己、你所认识的人、你给人的感觉、你的每个念头”等,甚至觉得既没正面解释格局的概念,故事又显幼稚。于是我上网查阅了一下格局的相关解释。什么是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因素的内在布局,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通俗地讲就是你所有的行为方式都是你所要的结果为目标的。于是我似乎明白了——大目标与小目标的关系。人生如棋局,这些书中所列的小目标的修养就如一个个棋子,汇集一起就是一盘展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大棋局,各个小棋子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方能形成牵一发动全身的错综复杂地联系。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级放大、升华!
再读此书,就有了心灵鸡汤的感觉。每个章节的小故事都令人回味,似乎有了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的感悟。
格是内心的位置,局是外在的空间。
二者的互为扰动,就是大家今天探讨的格局问题。为了检验效果,我结合书中“你怎么看自己”这个小标题做了个实验:先问自己“你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经过熟虑,我认真地列出一堆优点;至于缺点使劲地想也没想出几条。然后,我把同样问题又向我最信任的媳妇求证。坏了,调查结果正好相反,她给我指出缺点一堆,优点所剩无几。最终我得到的最大的结论就是“你不一定了解你自己!”
惊讶之余,我只能回到每日三省吾身的修炼中。不信你也试试!
突然间我才意识到——过去那种所谓的优秀感是十分幼稚的。问问自己业务功底扎实吗?管理质量达标了就是优秀了吗?日常工作完成了就真的到位了吗?清醒后,觉察到过去那种自认为比较成熟的感觉不在那么良好和自信了。我开始用尊重和诚恳的目光认真打量身边的同事,这时我眼里开始并能够看到身边同事们的诸多优点和长处,更愿意赞赏别人身上的闪光点。鲜活的榜样事例正在为我自己打开一扇扇通往新格局的大门。
既然是谈体会交流总要梳理一下心得。如果让我总结一下如何提升格局的路径,我想归结以下四点:
一是培养全局的思维观念,学会在大局观的指导下解决眼下的困难与问题。关注个人名利得失不能说不正确,但要学会把小我的关注放在集体利益之中,更要顾全别人的利益与感受,可能会吃亏,但想想生带不来,死带不去,还有什么不能平和的呢?何况还能换来宝贵的和谐秩序。
二是养成深刻的洞察力,学会在复杂的表象里挖掘出事物的本质和决定成败的核心要素来。无论是毛泽东同志谈的处理工作矛盾要学会弹钢琴的论述,还是民俗里流行的拔丝抽茧的说法,核心就是说找准主要矛盾,施行有效措施,协调工作,增强效果。
三是树立长远的眼光,持之以恒。优秀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没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捷径可走。丢掉一口吃个胖子的念头,别以为你一年就能超越单位里所有比你优秀的人,因为他们也不是一下就优秀的,但坚持十年你再看,80%的人会被你超越,那还有20%呢?已经退休了,可以忽略!不过即便那时能很优秀了,你也不能松懈,因为真到了那时你又会被身后的年轻人当成超越的目标。这是个循环。如同那个故事: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一样。所以周总理告诫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
四是培养优秀的品质,百炼成钢。如何培养,好像能写本书,简单地说就是遇见帮助你的人,学会回报;遇见需要你帮助的人,学会付出。遇到你恨的人,学会原谅;遇见恨你的人,学会道歉;遇见欣赏你的人,学会笑纳;遇到你欣赏的人,学会赞美;遇到不懂你的人,学会沟通;遇到你不懂的人,学会理解。最后让我用标题做为结束语,格局因人而异,精彩与之随行。愿我们的同事们,都能因格局宏大而出众;愿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也能因格局宏大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