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句话戳破成年人的伪装: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如意?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
这句话虽然代表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从前人那里学习而来,但无法阻碍后世认为孔子是儒学一派开山鼻祖的想法。
自孔子开始,儒学文化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孔子俨然一副“武林之王”的姿态,成为百家的潮流引领者。
▲孔子画像
但天有不测风云,孔子因长期患病,突然离世。儒家引领导师这一位置便空缺了出来。
而这时候需要一个扛旗之人存在。谁又能胜任这个位置呢?
滴,您的好友“孟子”已上线。
▲孟子画像
关于孟子的老师是谁,在历史的说法也有很多。但孟子本人却没明确表示过老师的姓名。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鲁穆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子思画像
而孟子也确实将很多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甚至填了不少孔子埋下的坑。
比如孔子曾经宣扬过:每一个人都要有爱,但又没说清,到底要怎么爱……
孟子敏锐的发现了孔子埋下的“坑”,于是发表了“性善论”,大体意思就是说: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没有经历过人情世故、风吹雨打,本性都是善良的。
▲《孟子性善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要怎么证明这一点呢?
孟子解释的非常完美,比如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明辨是非,这些足以说明人性像水,会朝着善的方向流。
这番言论不仅填补了孔子的话术,还建立了自己的思想基础。
孟子最著名的当属“仁政”的宣扬,提出王与民应同等,且更应民贵君轻。
▲图片来源于网络
简单来说,就是皇上要对老百姓好一点。而这也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当时君王的治国政策。
不过孟子最被人乐道的,不是他的“仁政”理论,而是孟子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气魄。
说道游说诸侯,在孔子的时候还算是温文尔雅的,毕竟当时还可以和人坐下来聊《诗经》。
但轮到孟子游说诸侯的时候,没被怼过的就屈指可数了。
▲亚圣孟子像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孟子在老家刚“出道”的时候,邹国就打了败仗,不仅被打死了三十多个官员,而且老百姓对战事无动于衷。
邹穆公很着急,就跑去问孟子:大师,我应该怎么办啊,民众不帮忙,不拥护我啊?
孟子直接回了一句:你丫活该!一点都不体恤民情,还想让大家帮你?
▲孟子与邹穆王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也是孟怼怼的第一次怼人,从这之后,孟子仿佛开启了一项神秘天赋,见人就怼。
到魏国时,当时的魏王也处于一个崩溃的状态,不仅被齐国和秦国接连胖揍,还丢了土地,没了儿子。所以当得知孟子来游历的时候,便很直接的说了一句话:“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意思就是:老先生,来了给我带啥好东西了没?
孟子则更直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不仅告诉你我是来白嫖的,还要跟你一起讨论思想品德……
可以说将怼人的功力发挥到了极致。
如此见人就怼的性格,历史上也算是独一份儿了。但是奇怪的是,当时的君王都没脾气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比一下同样是游说诸侯而沦落到差点被饿死的孔子,被关进监狱的张仪,被人尿一身的范睢,孟子的待遇简直算是诸子百家里最好的了。这是为啥呢?
主要是孟子掌握了“核心科技”:说话方式。
孟子混得最好的时候是在齐国齐宣王时期,游历了邹国、滕国、魏国等国家的孟子,在被江湖闯荡过之后,展现出了惊人的说话技巧。
▲《齐宣王问政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已经从一个老年孟怼怼,转变成了磨人的老爷爷……
孟子的话语是清新脱俗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可以当做经典教材的。
简单来说,就是看似是在骂你,但是你好好想想,好像是在夸你。这种方式可比马屁强上一万倍,也足以解释为什么孟子虽然怼人,但却能过得那么好。
而且,孟子的这种方式,也足以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现如今看来,孟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影响是非常大的。
甚至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句话,就戳破了成年人的伪装。
我们常说,这个时代选择实在是太多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人追逐物欲,有人宣扬个性,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在网络上展现自己的人生。面对是非、善恶、仁义和利益,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取舍,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在世界的多元文化里,我们又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孟子》被列为“四书”,是因为人们能从孟子身上学到“浩然正气”,学会如何从“鱼”与“熊掌”之间做出选择,从而确立、稳定自己的价值观,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孟子》
亦或者,对于子女的养育,也能在孟子的理论中得到答案。
孩子应先确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作为奋进的目标。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孩子们的志向比以往更加丰富:有人想做大款,有人想做网红,有人想被众人追捧,有人想逍遥世外。
我们并不把这些志向一棍子打死,但需要思考的是:孩子的志向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吗?也就是孟子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志于仁之道。
而孟子为何会有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也和其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求学之路,搬了三次家,也让孟子体会到求学的艰辛。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也是知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