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岩造像,福建之行造像小合集

福建之行参观的造像记录如下,其中最著名的是老君岩造像,宋代石刻老子像,仅以一尊造像就进入第三批国保单位,可见其江湖地位之高,而与老子像对应的瑞岩弥勒像体型比老子像还要高大,但默默无闻,元代石刻,以布袋和尚为原型的弥勒造像,为第四批国保单位,其文物等级也是比较高的,可以并列介绍,这两尊大型造像都有同样的特点,就是以周围山势为大环境背景的360度圆雕坐姿造像,可谓天地之间为我独尊的宏大气势,无与伦比气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古代造像的绝唱。只是福建造像群体势单力薄,基本属于被忽略的范围,年代又比较晚,只好矬子里拔将军,还有三处造像可以选择,是草庵摩尼教石刻造像,因为其特殊性也是第四批国保单位,而栖云洞罗汉造像和显应宫泥塑都是第六批国保单位,这两处造像在同类文物中都是佼佼者,可谓出类拔萃。总体来说,所见福建这几处造像,都属于比较另类的造像,存量极少,属于福建地区所独有的造像遗存,弥足珍贵。

1、老君岩造像(国三,宋代),在泉州清源山风景区内,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凭几,所谓的“凭几而坐”的造型成为中国本土宗教领袖的传统姿势,道教老祖当然是首当其中。老子像垂耳飘髯,仙风道骨,在野外的环境中从宋代延续至今,石刻的细节依然栩栩如生,也是个奇迹。发现一张民国老照片,老子像身上及周围有90多人大合影,当时在老子造像上爬上爬下也是常态,很幸运未造成大的损害,现在已经禁止靠近了。这个老子像也不是一直孤独终老,据说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蔚为壮观,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这些道观建筑明代已废,看不到任何痕迹。唯有老子造像独自经历风雨,也是宋代之后道教老祖的标准像,虽然没有函谷关紫气东来的青牛和道童陪伴,依然是道统天下的尊者,道可道,非常道,非常地道的老君岩造像。

2、瑞岩弥勒造像国四,元代,在福清市海口瑞岩山公园内,以布袋和尚为原型的大肚弥勒圆雕坐姿造像,与泉州清源山宋代老君岩造像并称“古代福建石雕双绝”,造像高6.8米、宽8.9米、厚8米,其中,头部高2.3米,头顶宽1.8米,耳长1.3米,嘴宽1.1米,慈眉善脸,两眼平视,双耳垂肩,袒胸露腹,盘腿打坐,左手捻珠,右手抚腹,开口大笑,怀中拥3尊童子造型,两尊坐式,高0.8米、宽0.4米,一尊只露头部和手,神态逼真可爱。其实这是中国民间最喜爱的童子闹弥勒的传统图案,在很多明清绘画题材上常见,颐和园长廊和谐趣园彩绘也有六子闹弥陀的题材。把中国的布袋和尚说成是弥勒转世,彻底改变了由印度犍陀罗弥勒造像的传统形象,由男神造型变成中国式大肚和尚的形象,并成为汉传佛教寺院中开门所见的第一尊神像,一个本土传说,奠定了大肚弥勒的佛教地位,布袋和尚本身就是一个宗教奇迹。弥勒信仰中最成功的的化身。这种造型在灵隐寺飞来峰也有宋代的造像,算是比较早的大肚弥勒造型了,也是宋代造神的成功范例。

3草庵石刻国四,元代,在晋江余店苏内村万山峰景区内。始建于宋绍兴间,因用草构屋,故曰草庵。现在为元代的石庵,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屋檐下用横粱单排华拱承托屋盖,庵内依崖雕凿的一尊摩尼光佛浮雕,造像形式袭用佛教雕刻程式而于局部做出特殊处理。摩尼光佛一尊跏趺而坐,身着通肩长衫,双手叠置膝上,长发分披于双肩,颔下并有二缕长髯。身后有圆形背光,径1.98米,内雕放射状之波纹形光焰纹。背光旁有元代信士陈真泽等至元五年(1268)题记,它是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福建国保级的造像都是稀有品种,哟鲜明的地域特色。

4、栖云洞罗汉造像(国六,南宋),在罗源县凤山镇南门外莲花山圣水寺,这条街道不好停车,圣水寺的香火比较热闹。圣水寺内的栖云洞为天然石洞,洞内有石刻圆雕罗汉像18尊,其中16尊为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刻,2尊为明代所补。洞内还有九处摩崖石刻,而圣水寺本身是依山而建的寺院,现存据说是明万历年间三进三叠的殿宇,气势恢宏。罗汉石刻造像每尊造像高度0.75-0.84米不等,底部有供养人的题记。全部雕像放置在须弥座上,此座呈三面供奉,全长13.06米,须弥座上有造像题记,依据题记表明这是一组民间石匠的手艺,虽然手艺很潮,人物卡通,但时间点明确,属于比较早的罗汉坐姿圆雕像,全套保存完整。被列为最早的18罗汉系列石刻圆雕像,而艺术价值很低。

5、显应宫泥塑(国六,明代),在长乐区漳港街道仙岐村新建的显应宫的地宫展区。这个发现的比较晚,1992年农民挖基建房时被发现,考证是光绪年间因突发风沙灾害,显应宫整体被黄沙掩没,得以保留下来。显应宫也称妈祖庙,具有福建沿海地区特有的信仰组合,经过考古发掘清理,二进院的宫庙建筑遗址中,出土泥塑像五十余尊,其中基本完整的有四十四尊。塑像按组合摆放,较完好地保留在原位置,形态各异,色泽鲜艳,神情生动,其制作年代可以较明显地分为明代和清代,少量中早至元代,分布在前后殿的五个神台上。后殿正中神台祀本地主神"大王",东侧神台上的神像在挖掘出土前已离开台位,西侧神台祀福州地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临水陈靖姑夫人。前殿东侧神台上供奉海神妈祖天妃,西侧供奉巡海大神。这种原始原味的彩塑非常珍贵,可以细细品味。这些神仙信仰,有强烈地沿海地区风格,与航海密切相关,民间祭祀的遗存。

上述五处造像是福建造像的杰出代表,地方特色浓郁,是其它地方没有的地方特色,值得记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