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山东这个地方的人过年,和你想象的不一样,还有个习惯很省钱
作者:学思知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传统都是流传了千年以上,例如,过春节要贴春联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之一。春联在从前要用毛笔书写,分上下联,还要对仗,内容都是吉祥的语言。代表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一) 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何时
虽然中国人过春节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春联的出现要稍晚一些。
据考证,最早的春联应该是五代时期的蜀国的皇帝孟昶所写。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对蜀国虎视眈眈,但孟昶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修军备,在一年的春节,孟昶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副春联。但到了第二年就被宋朝给灭了。
巧合的是,当时攻入蜀国的大将就叫石余庆,而赵匡胤又把自己的生日定为长春节。从此,这副春联就这样以奇怪的方式流传了下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二) 清朝鲁西南贴春联和如今不一样
据清康熙《定陶县志》记载:“除夜老少共宴饮,曰分岁。元旦画门神贴桃符,家人序拜,亲友相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春联当时不叫春联,叫桃符。
而且,当时贴春联的时间和我们现在的时间有所不同。
如今的人们在过年时,贴春联的时间一般是在除夕的当天,也就是大年三十这一天,有的是早上,有的是下午,总之,这一天要把所有的家庭事务处理完,代表着一年的结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就连正月初一吃的饺子,也要在除夕包好,到初一的时候吃。而正月初一这天,是人们在忙了一年后难得的清闲时光,这一天,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是不干活。
而从县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贴春联是在元旦的当天。这里的元旦可不是我们公历的1月1日那个元旦,而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日。因为古代还没有引进公历,所以,我国的古人是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的,也就是一元复始的意思。
从这里可以知道,清代的人除夕这天是不贴春联的,而是正月初一贴春联。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大人不发红包,小孩没有压岁钱
清道光《城武县志》记载,“(元旦)夙兴具祭品香烛拜神祇并灶,祀其祖先毕拜尊长。”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后,古人还有很多事要办。
一个是要祭拜天地神仙和灶神,一个是祭祀祖先后向长辈拜年。
在这两个县志里,我们都没有看到长辈发红包和收到压岁钱的记载。这说明,当时只是仅仅拜年,而不发红包。
大人省了钱,小孩没有压岁钱。那么,这是不是代表了人们没有这样的习俗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实际上,发压岁钱在古代并不是随随便便地给铜钱就行了。当时的压岁钱是特制的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这种钱就是我们民间称为的“花钱”。
当然,也有专门给孩子钱财的,让孩子买零食吃等等。但在清代的鲁西南,这些县志之所以没有记载发给孩子压岁钱,也是有着经济上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人们太穷了,平时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当时,哪里有钱给孩子乱花呢?再说,平民家庭又上哪里去专门买专门的“花钱”给孩子们呢?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生活的年代是怎样地超越了古代,生活又是多么的幸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