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朝局丨贫学儒,贵学玄?!——《上品寒士》
重申一下,我们的主线没有改变,还是《周易》研究,但是要想真正读通《周易》眼睛光盯着《周易》是不行的,记得当初跟随老师学习,他曾说,真正读懂《周易》还必须要是一个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
闲翻小宝的杂评,得他推荐江西人贼道三痴的《上品寒士》,便找来一读,趣味颇多,书中魏晋时期流传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颇深,是为:贫学儒,贵学玄。所谓儒就是儒家经典,玄就是易经老子之类。
说起儒家,大家一般想到的就是《论语》,关于《论语》的解读我早年看的颇多,诸如钱穆的《论语今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缠中说禅(李彪)的《写给所有误解孔子的人》,北大哲学系编著的《论语批注》,杨鹏对于论语的解读。
其中能够成一家之言的有缠中说禅的(不过他是六经注我)还有北大哲学系编著的《论语批注》,这些书对我也有颇多启发之处,但是基本来说,还是属于写给外门看的。
魔鬼在细节里面,真懂还是假懂,行家一看便知。但就儒家来说,很多人就闹不清楚,“儒家”跟“儒者”的区别,大家也不会去关注,关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家要注意呀,他是说独尊儒术,没有说独尊儒学,儒术跟儒学还是有区别的。
我们的观点没有改变,《论语》并不能完全代表儒家,要说儒家的代表作,《周易》可以算作非常重要的一部,《论语》是显而难,《周易》是隐而难。
在读《论语》、《周易》乃至关于儒家,我认为有一些东西值得注意。
1.首先是权力的第二次转移。
我们还是从文字的起源以及识字率切入,在夏商周三代乃至相对于当时的地缘格局中的东夷地区,文字的发明创造始终垄断在贞卜集团,部落乃至国家的领袖,早期既是政治上的领袖也是贞卜集团的领袖,文字的发明,创造,解释都掌握在这个群体内部,文字的早期功能也是作为人神沟通的媒介,这是第一次权力转移。
商周巨变,乃至周王室后期礼乐崩坏,诸侯并起,商周的宗室阶层失去原来的政治地位乃至贞卜地位,流走民间,间接促成了原来垄断在贞卜集团内部知识的下沉,这其中就包括“文字”,识字的人开始增多。这是我们说的第二次权力转移。
而在第二次权力转移的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我们的孔先生,他广收学生,有教无类,门下弟子三千,通儒七十二。大大的提高了社会的识字率以及文化的传播。当我们把《论语》这个珍珠放在第二次权力转移的珍珠链中时,才更能发现它的价值。
2.作为私学的儒学与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术。
这个问题尤为重要,很多人往往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从而造成了一笔糊涂账。我们刚才说,孔老先生是第二权力转移的代表人物。
我们知道,孔先生只当过很短时间的官员,便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当时孔先生的思想还是“私学”,并没有得到当时官方或者说主流的认可,没有成为主流的价值观,当时能够得到主流认可的是如何富国强兵,如何在诸侯并起,杀伐不断的局面中生存下去的王霸之学。
经过后期儒门后生的努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考试制度成为文官集团选拔的重要方式,儒学或者说儒术才慢慢成为主流的价值观或者说意识形态,当然,这是指在文官集团内部,但是在社会民间,以及庙堂之上,儒家并没有形成独尊的局面。
至于儒术为什么会成为文官集团主流的价值观,是我当初跟随老师学习的时候他留给我的一个题目,当时我的答案是这是儒家的“命运”,现在我的答案中还多了一个,就是“降低文官集团内部的沟通成本”。
在论证儒术为什么会成为文官集团主流的价值观的时候,我隐藏的一个论证线索是,将儒家学说比喻成一只股票,这只股票的涨跌跟人口规模成正比,当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儒术的影响力便越来越大。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每当新朝建立的时候,多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而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治理疆域的扩大,儒家就会慢慢成为主流。
现在我依然看好这条论证逻辑链条,也希望有人能够从人口规模与儒家强弱的关系作出实证研究,有条件的可以找数据看看,看看的假设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3.千年朝局。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最近在看《琅琊榜》,这部电视剧非常有意思,共54集,在腾讯上的评分9.6分,共计61.8亿次的播放量,影响力可见一斑。
实际上让我更感兴趣的是导演孔笙以及孔门之后的儒门。我猜测孔笙是孔家后人,才能对电视剧中的朝堂礼制有如此深刻的把握,比如说在封靖王为“五珠亲王”的时候,是由高湛去宣旨,在宣完旨之后,高湛又指点靖王先干什么,在干什么,对于礼制如此强调,嘿嘿,这才是孔先生的影子。
孔氏一门在孔子之后还有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的弟子更加有名,就是孟子。大家可能忽略了一点,就是从孔子之后,孔门以及儒门弟子就深刻的影响了各个时期朝局的走向,虽然随着人口规模的潮涨潮了,影响力有大有小,但是一直屹立不倒,是C千年朝局的参与者。
如果我们想到了这一点,孔门以及儒门浸润朝局千年,远非XXX所能比的,即使是宫廷XXX。
以上三点是我认为大家在看儒家的东西需要注意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