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专栏 | 蛰居斋主:一碗肉皮话当年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蛰居斋主 / 图:堆糖
鼠报平安归玉宇,牛随吉瑞下天庭。牛来鼠往,辞旧迎新。农历二十四的扫尘日「又叫迎春日」过后,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街道上店铺中,到处充斥着新年喜庆的歌声。这里响起卓依婷的“正月初一是过新年,人逢佳节是乐绵绵,见面开口说恭喜,还有一家人团圆在今天……”那里飘来刘德华的“恭喜发财”歌:我恭喜你发财,我恭喜你精彩,最好的请过来,不好的请走开,礼多人不怪……那些置办年货的人们,踩着节日欢快的节奏,如同在跳着“春天的芭蕾”,广场上嬉戏的童子,疾步放飞着五颜六色的风筝,仿佛在放飞着美好的心愿,“我要飞得更高,我要飞得更高,狂风一样的舞蹈,挣脱怀抱……”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原本有着灵鼠、子神、坎精、家鹿等雅称的鼠年,成了人见人怕的“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瘟疫代名词。因此,人们在期盼疫情尽早过去的同时,多多少少让无辜的鼠年受到“匹夫无罪 怀璧其罪”的不白之冤。与此同时,人们更是希望象征着忠厚老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逆来顺受、憨态可掬的牛年早点到来,好让平安吉祥的2021年牛气冲天、气吞牛斗,从而为人们‘牛’转乾坤,带来好运。
牛,在人们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的美好化身,传说中的中华老祖宗炎帝就是牛首人身。最早在西班牙发现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上就有牛,可见在旧石器时代,牛与人类的关系就很重要。有句很流行的口号:“甘做革命的老黄牛”,曾经风靡一时。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就是牛伟大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所在。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喻指横眉冷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坏人,俯下身子、放低姿态甘愿为老百姓做好孺子牛。大红春联道出了人们对牛年的美好期盼和祝福:“鼠去春无限,牛来岁有余”。“爆竹声声送鼠去,烟花朵朵迎牛来”。
接连几日,我和妻子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办着年货,毕竟离大年三十没有几天了。经过去年春节隔离的囧境,至今仍心有余悸,生怕到时候又宅居禁闭,购物不自由。总想尽快把年货采购到家,反正都是必须要的,免得到时候人多接触带来感染隐患。即便如此,超市和农贸市场,仍然可以用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来形容。川流不息的人们如过江之鲫,熙熙攘攘纷至沓来,无形中给新年增添了浓浓的味道。
平常素以量入为出、细水长流处家过日子的妻子,不由得被周围如火如荼的疯抢气氛所感染,也一反常态地买了许多“奢侈”的山珍野味。有獐肉麂肉兔子野猪肉,有牛肉狗肉羊肉小猪肉,有山鸡、野鸭和肥鹅,还有甲鱼、螃蟹、目鱼、银鱼、多宝鱼等等,仿佛整的是满汉全席。基于女主内男主外的明分工暗协作,我在旁边负责运输的同时,还负责不停地用手机扫码支付,把平常悄无声息暗攒的私房钱,一览无遗地支付得所剩无几了,虽然心里有些勉为其难,但面对过年这大势所向,也只能虽苦犹荣地吃下这哑巴亏。这期间,冷不丁在卖肉的屠砧上,看到了一小堆肉皮,那是屠户老板在帮客人粉碎肉饼和饺子馅时,用刀分割下来的。看到那熟悉又久违的肉皮,嗓子眼不由自主地咕咚咽下口水,我用手碰碰妻子轻轻说:“问下肉皮怎么卖,带点去回味一下曾经喜欢的味道”。妻子心领神会地问那老板肉皮卖不,那老板说:肉皮一般不卖的,都是给长期照顾我生意的早餐店熬汤的,你也是我们的老顾客,拿去不要钱”,说罢热情地用食品袋装了递给妻子。我和妻子被老板的热心弄得一方面表示感谢,一方面又觉得不好意思,毕竟这肉皮是被人遗忘的角落,平常是不太受待见的。
回到家里,妻子见我若有所思的样子,一起同甘共苦的老伴,知道我肯定在回忆那段艰苦的日子。那时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由于结婚、生小孩、做房子几桩事连在了一起,让原本微薄的工资收入,越发地显得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还欠下了外债。拮据的生活直接影响到“菜篮子”质量,当时单位饮食业后面,有三排房子分给职工宿舍和厨房使用,左右两边的同事大多是参加工作时间长的,或者是家庭条件比较宽裕的,自然在家庭生活上与我家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夫妇俩为了还帐,每天只能青菜萝卜紧衣缩食。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四岁的女儿会偶尔炖个肉饼汤或鸡蛋羹,用来增加营养以安抚她幼小的心灵。为避免小孩不懂事眼馋别人家的伙食,又恐怕同事经过看到我家寒酸的尴尬,我们家基本上都是把门关上吃饭以免难堪。
其间在单位职务是物价员兼业务助理,有时候业务主任因忙或不在单位,来洽谈业务的人员,偶尔由我带到餐馆招待,记得那时常带到“卫生餐馆”去用餐。“卫生餐馆”诚如其名,除了环境卫生整洁,烹饪出来的粉、面、菜品,那口味在当时也属一流,许多人都是慕名光顾的回头客。招牌菜有黄丫头煮腌菜、鲶鱼煮豆腐等,口味相当不错。另外这家的“团鱼「甲鱼」爬沙”更是独门绝技,吃过的人忍不住都夸好。老板名叫周卫生,小名“糠毛里”,珠湖周家人,与我是路隔一脚的邻村,这也是我特别乐意去他餐馆招待客人的原因之一。那时候还是用老柴灶锅头「锅台」,两口大锅一前一后,一口大锅旺火炒菜,另一口放大甑蒸饭,捞米蒸饭也是这家餐馆的特色。赶上店里生意忙的时候,我会帮他在灶下添柴烧火,边帮忙边偷闲搭几句家常,聊聊天开开玩笑。店里锅头烟𠧧下嵌两个铁顶罐,供烧滚水和熬汤用,那汤长期用猪骨头和肉皮熬制,长时间的文火把汤熬成了乳白色,香味扑鼻。“糠毛里”在炒菜、煮面时加汤调味,真本实料原汁原味,怪不得店里生意口碑越来越好。
老话说:穷就歪饿就馋,一文难倒英雄汉。那天也是一边帮忙烧火,一边有意把话题扯到闲腔上。我问糠毛里:你那顶罐里的肉皮熬完汤后,怎么处理?糠毛里说一般都是扔掉。我当时也算是穷人见贱物——动了心,想着家里面一个月难得开下荤,这肉皮扔掉怪可惜的,不如拿回家改善一下伙食,总比天天吃萝卜水菜的油水好。心里虽然想要,但直接开口说没吃过肉,想用肉皮来开开荤又怕跌面子。那怕跟糠毛里关系再好,但人要脸树要皮,只能换个说法“曲线救国”了。于是就跟糠毛里说:我老婆总是买瘦肉炒着蒸着吃,我觉得干巴巴的还没肥肉和肉皮吃起来鲜味,既然你这肉皮扔掉,不如给我拿回去吃,反正我还喜欢吃这些皮皮股股。糠毛里本来就是很活络的生意人,听我说这么喜欢吃肉皮,自然很乐意给,“既然你喜欢,那我帮你用辣椒炒一碗给你,省得你老婆动手,以后我隔几天就帮你炒一碗好了。后来果真隔三岔五地弄好肉皮,有时候叫我去端,有时我不在家,还叫他老婆送到我家去,真是承担不起。不愧是厨师的手艺,肉皮经他手加工,那真是又鲜又香又辣又嫩,还没有一点皮毛味。在那几年困难的日子,这肉皮成了我的最爱,更是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兴许是患难见真情,我与肉皮结下不解之缘,更与糠毛里成了莫逆之交。所谓炎天喝冷水,点滴在心头。当家方知盐米贵,贫穷始悟相助恩。淡看世事去似烟,铭记友情存如血。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不幸,不是得不到别人的恩,而是得到了,却漠然视之。人的一生,无论成败,都会得到太多人的帮助,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配偶的关爱、朋友的相助,大自然的恩赐、时代的赋予。我们成长和成功的每一步,都有人指点,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人关爱。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度过一个个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创造并享受美好生活。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才要经常忆苦思甜,才不会翻身忘本,才会永远记得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和事。基于此,于满桌的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前,写下这篇“一碗肉皮话当年”!
于古历腊月二十九晚、打草年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