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养脾胃!这3个养胃穴很少人知道,平时按一按,比吃药还管用!

夏天来了,炸鸡、啤酒、小龙虾……面对各种“诱惑”,很多人脑子想吃,但食欲大减;并且容颜日渐憔悴、倦意愈发明显……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怎么回事呢?

中医所说的“长夏”,一般指农历6、7月份,其始于盛夏而止于秋凉,占一年间的中央时段。

长夏天热,人体阳气外泄多,故而中寒,脾胃虛弱,最容易发生胃肠道疾病。

中医学认为:“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

就是说脾在五行中属土,易受湿邪所伤,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欲吐、大便稀溏,甚至腹泻、水肿。

除了自然界的湿气,在长夏时节,人体也容易因脾阳虚,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引起体内水湿停滞之证。外湿、内湿相互影响,加重对脾阳的损伤。

所以,长夏时节,一定要健脾养脾祛湿气。

1、饮食不节制
夏天不少人喜欢吃冷饮,生冷的食物不但会刺激肠胃,还会进一步加重对脾阳的损伤,油腻甜食还会增加脾胃的消化负担。
2、情绪不舒展
“胃是情绪晴雨表”,中医认为肝气不舒会损伤脾胃。“肝木克脾土”,不良的情绪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生气、紧张会令胃酸分泌增多,导致人体消化不良。
我们常看到那些容易生气、情绪敏感的人,在情绪不佳时往往会有食欲不振、胃脘胀满、身体消瘦等问题。
1、姜枣茶
民间素来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伏天吃姜生发阳气,祛湿排毒。

夏天炎热,人体腠理是开放的,体内阳气空虚。

此时喝一杯姜枣饮,既能补体内阳气之虚以温中,又能助阳气发散以排寒。恰好符合《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宗旨。

2、三豆汤
将绿豆、赤小豆、黑豆洗净,用冷水泡半个小时;三豆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小伙焖煮;大概四十分钟左右后,豆香溢出,豆质变软后,加入适量的红糖即可。
三豆汤有解毒败火、清凉解火之效,是夏天最佳食谱之一。
3、山药排骨
山药300克、排骨350克,葱花少许。将所有食材洗净,排骨开水泡洗后祛除腥味及血丝;放适量的水在锅内焖煮排骨,待水开后,放入切好的山药;焖煮大概20分钟后,汤色变白,香味飘散,加入适量的盐和葱花即可。
夏天炎热湿气重,人体排汗严重,钾钙微量元素流失严重,容易伤阴耗气,山药排骨是极好的滋阴食材,并带有补钙之效。

生活中,有很多人在脾胃出现不适时会选择按摩穴位来缓解,广为人知的穴位包括神阙穴、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等……

其实,除了这些常见穴位,我们身上还有3个健脾益胃的“特效穴”常被我们错过,你快看看吧!

1、腹哀穴

腹哀穴位于腹部中线旁开四指,肋骨下缘的地方,触摸肋骨下缘会摸到明显的颗粒感,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

【按摩手法】把手掌放在肋骨下缘,手掌凸起来,用掌指关节骨头位置,放到肋骨的边上,沿着肋骨的边缘擦。

【作用】加速胃肠蠕动,缓解胃肠不适。

【注意】不要隔着太厚的衣服,最好直接放在皮肤表面,速度不限制。

2、鸠尾穴

在临床中,很多人会感到心口窝下胀满不适,感觉心口窝下憋了一口气,胀满不舒,中医称之为痞满,心下痞或心下痞坚。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选择既能治胃又能治心的穴位——鸠尾穴。

鸠尾穴位于胸腱联合的下方,是横膈肌韧带的附着点。按一按,可以松懈腹直肌,养心又暖胃。

【按摩手法】用刮痧板圆润部分从上往下刮拭,松解腹直肌,改善胃肠功能。一般刮5—10分钟,有酸胀感为宜。

【作用】对同时有心慌、气短、胸闷及胃脘部的一些症状的人特别适用。

3、章门穴

章门穴是脾的募穴,屈肘,双手夹住两胁,肘尖平行过去,和肋骨交界的部位,十一游离肋端就是章门穴。

游肋:在吸气的时候可以摸到肋骨,而且往下摁会动,这就是十一游离肋。

章门穴是腹壁附着的外侧附着点,越是脾胃功能异常的人,这个位置越酸痛。

【按揉手法】双手放在髂骨和肋骨之间,有节奏的捏腰,稍微用一些力,左右两边交替进行,力度以出现酸痛或刺痛的感觉为宜,经常按一按,没有时间限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