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好,李焕英》谈文化自信
从《你好,李焕英》谈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
磕磕巴巴地走过了牛年春节,对于形如枯槁、心如死灰的我来说,Waiting for deathis a long process.
我依然看了《你好,李焕英》。
在周围的一片欢笑中我没有笑,在一片的抽泣声中我没有哭。我如同剧中人看沈腾在台上那段表演一样面无表情地看完了这部电影。
回来之后内心却翻江倒海,连续几天彻夜难眠。
我坚持着什么也不说,不写。
可是,昨天吃晚饭的时候,孩子问我:“你觉得这部影片不怎么样吗?”
“我觉得很好啊!基本上是一个满分的作品了。”
“没见你有什么反应嘛。”
就因为这一句话,我又一整夜地辗转反侧,凌晨3点实在忍不住,又悄悄爬起来敲电脑了。
二
要谈《你好,李焕英》实在不是三言两语可以结束的。它的成功首先在于它选择到了一个 “黄金切入点”。以普通人的视角,反映了真实历史背景下的,普通老百姓真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因此,足以引起广泛的情感共鸣。
可是,有人会说了,每个人都是说自己在“说真话”啊,为什么有的“真话”不招观众待见,有的真话却大受欢迎呢?
这就牵涉到一个“美学逻辑”的问题。就艺术作品而言,故事的情节必须有其矛盾发展的必然性,人物性格则是矛盾运动自然结果。无论你的“表现手法”多么高明,假如你只是“概念化”地演绎情节、捏造人物,那都是“不真实”的,你只是“强加于人”而无法引起广泛共鸣充其量只能在“相同利益的小圈子”中引起“轰动”。这就是所谓的“小众化”。
我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为不牵涉到具体作家与作品,只是简单地说一下。比方说,假如你写了一个以基督教为信仰的爷爷仅仅因为孙子要他改名字就一口咬断了孙子的手指头,那就不合“美学逻辑”了。一般情况下,无论从信仰的角度、亲情的角度还是一般人性的角度,一个“爷爷”都不会去咬断孙子手指头的。这得多大的“深仇大恨”啊!再比如,让一个“高知女性”爬在地上去咬一个厨子吊在竹竿上的馒头,无论是情节还是人性都是违背“美学逻辑”的。诸如此类借“文学艺术”一味地传达自己某种“概念”而无视“美学逻辑”的作品就叫作“不真实”。
三
要谈《你好,李焕英》可以说是千头万绪,我这几天联想到了太多的关于“文学”问题。思来想去,不得不先谈谈“文化”的概念。
何谓“文化”?
文化是对人类全部活动的抽象,然后再以文字或声像加以固化的形式。在这个“固化”的过程中,必定融入了“固化者”的个人情感、见识。
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我们的老祖宗的聪明智慧。汉字的“文”最初是纹身“纹”的象形,“化”则是正立和倒立两个人形的会意,指“变化”。因“文”而使“变化”就是文化的基本意义。
变化基本的含义就是“运动”。而人类社会运动的原动力是利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利益诉求,在一个家庭之中,成员之间是有矛盾冲突的,而家庭的共同利益却把家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社会的层面看,利益斗争总是以利益集团的形式存在的。家庭的利益,宗族的利益、单位的利益、地域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直至人类的共同利益。同在地球上,说到底人类共同的利益才是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
利益是人类社会运动的原动力,人及其社会都在这个运动中变化着。文化的意义便是促使其积极“变化”。然而变化是有方向的,一种方向是使人类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另一种就是越来越差。总的来说,促使人类团结的方向就是发展的好的方向,反之则是不好的方向。促使“变化的方向性”决定着“文化”的性质。
四
这就牵涉到了哲学。
促使不同方向变化的文化都有其相应的哲学。
好的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效地解决问题,使利益互惠,人性积极,人类团结。
不好的哲学也有其基本特征,那就是似是而非,空谈道理而不解决任何问题,促使私利绝对化、人性堕落、社会混乱。
回到《你好,李焕英》上。这部以普通人的身段,普通人的视角反映老百姓生活、普通人情感的影片却也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大道理。比如忠实地反映了冷特、王琴、沈光林这些小人物在利益纠葛中的个性特点。歌颂着人们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友好环境的精神。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某些所谓的“文学大咖”却写不出这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及感人的故事呢?就是因为他们打骨子里没有把自己当作“凡人”看,以凡人之身强把自己摆在了一个“非凡人”的不适当位置上,以一己之私去judge历史和时代,概念化地诠释人物和事件,甚而至于企图以此来改造社会。这样的作品何谈艺术?
这部影片引起了我的很多深层次思考,比如沈光林这个“厂长儿子”,可以理所当然地当“广播员”,后来可以去做“驻深办主任”(尽管他拒绝了),这些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公”现象。影片似乎是“蜻蜓点水”其实涉及到“重大社会问题”。我曾经就此和文友辩论过。有人以此来证明“公有制企业的不合理性”——“普遍地走后门”导致“社会不公”从而证明私有化的合理性。我反驳说:私有化之后儿子及家人都可以随心所欲且合理合法地担任企业任何重要职务、消费企业财产就是“社会公平”了?
可见社会改革并不是可以简单化、概念化的。有大咖以一种居高临下、大气凛然的姿态侈谈“法律”。殊不知自古以来,任何法律都是某种“利益”的代表。在奴隶社会买卖奴隶是合法的。在封建社会地租剥削是合法的。最近,一场大规模冬季风暴让美国得克萨斯州陷入数百万居民遭遇断电的困境。得州的一位市长却“强硬”批评那些寻求政府帮助的人。最终市长辞职,申明自己是“作为公民发言”。其实他的言论只是表明了资本主义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合法性”。无可否认,法律都有其“利益属性”,只是其代表利益的半径大小有所分别罢了。利益半径越大,真理性越强。
每个人为了美好前途而奋斗、抗争是无可非议的。而当我们在看待历史与现实大事件时,就得学会用利益分析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分析事物后面的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现实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的原因,如何解决以及由此引起的发展趋势。千万不要简单化、情绪化、概念化地看问题。
五
言归正传,我写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想谈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的文化经典,更在于当前我们老百姓的文化鉴赏力及文化创造力的普及与提升。
贾玲作为一个文化新人,她的处女作就达到了如此的高度,实在是可喜可贺!可以作为青年学习的榜样。
通过在最近几年的观影,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我们普通观众的鉴赏能力在不断提升之中,他们在观看的同时还很理性地加以评论。抑扬贬褒,鞭辟入里。文化的问题最终要靠文化来解决。而群众性的美学普及与提高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依据所在。任重道远,前途灿烂。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这就是人民文学的道理。
2021年2月19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