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0万孤独症家庭,如何击败融合教育带来的“难”与“痛”?!

上学,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最基本的权利。

但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为了能行使这份权利,他们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千倍万倍的努力。仅是想跨越“融合”这条鸿沟,就不是件易事。

我们见过很多孤独症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是进入幼儿园后,因为出现了太多行为问题被劝退后才意识到“孤独症”的存在,只能休学专心康复;也有一部分孩子,拼尽了全力尝试了机构干预进展太慢,无奈之下送入幼儿园融合,但面临的,是因为能力太弱而再一次被“劝退”的困境。

孤独症儿童融合的“难”与“痛”,不仅折磨着万千星宝家庭,更深深刺在每一个特殊教育人的心上。

No
-Number-
01

星宝家庭怎么做,

才能迈过融合这道坎?

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贾美香表示,让孩子进入普校、融入社会一直是孤独症家庭的愿望。虽然融合教育正处于先研、先探、先试阶段,但在政策驱动、家长期盼下,融合教育追求的已经不仅是让孤独症孩子有学上,而是能融合。

北大医疗脑健康行为发展教研院专家督导、国际应用行为分析师(BCBA)程霞老师表示,让孩子升阶并且快速的融入到正常的幼儿园及小学生活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但是如果孩子达不到相应的能力,而普校又没有预备足够的支持环境和机制,被迫过早进入普通学校反而不利于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孩子的基础打扎实,这样在后期能力提升上才不会出现层层障碍,进而影响能力提升的速度。

要想最大限度地促进孤独症孩子的融合,机构应注重孩子的进阶式成长,为不同需求的孩子设定有梯度、有衔接的阶段课程,并将学前融合作为最终目标,让孩子在不断“通关”过程中,获得进阶式成长,尽早融入学校。

因此,“以儿童需求为中心、以核心技能为重点、提供有梯度有衔接的课程、以融合参与为导向”的梯度课程才是适合孩子成长的理想的课程形态。

No
-Number-
02

集结社会专业力量,

探索融合教育。

当孩子具备进入融合环境的能力后,又由谁来为国内300万孩子搭建融合支持体系?

8月2日,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与北大医疗脑健康就“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设与实践创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发挥各自在教育、医疗、康复领域的优势,在融合教育课程体系搭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题研究等方面积极开展尝试性探索。

(图为签约仪式现场照片,从左到右依次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孙颖、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长贾美香、北大医疗脑健康总经理王磊)

在2019年首届学前特殊教育融合模式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上,贾美香医生曾表示:融合教育不是简单“混合”。还需要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支撑、科学的融合安排和创造一个适合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因此,教育体系里就不能缺少医学、特教的知识。

融合教育想要不走弯路,关键在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和搭建环境支持系统。只有具备专业知识,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融合策略,从“有学上”到“能融合”。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多年来,市特教中心积极响应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着力搭建融合教育专业支持体系,做到既考虑环境支持体系,又兼顾儿童个体多样化教育需求专业支持。”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孙颖在战略签约仪式上表示。

北大医疗脑健康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考虑该如何从康复开始,帮助孩子们走进幼儿园、步入小学。如何从教育支持、人才培养开始,实实在在的支持学校和教师落实融合教育,为孩子们实现真正融合做些事情!

No
-Number-
03

邀请您,

共同参与孩子的融合!

在本次签约后,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与北大医疗脑健康将着手融合教育课程体系的研发、融合教育家长支持和随班就读陪读教师试点培养等工作。

现在,诚邀您参加北京适龄儿童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我们将为北京适龄家长提供融合教育公益相关课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