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道:孤独症康复人才培养,产、学、研如何深度融合丨A-PKU观点

11月28日,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北大医疗脑健康行为发展教研院联合主办的“2019年度创新型孤独症康复师A-PKU人才培养论坛”圆满落幕,现场有哪些精彩观点?嗨脑仁带你一一解读。
A-PKU观点实录

圆桌讨论: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儿童康复教育标准

圆桌主持:吉宁 北大医疗脑健康行为发展教研院执行院长

圆桌嘉宾:

  1. 张海澄 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2. 郭建如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
  3. 郭媛媛 全国残疾人用品开发供应总站总经理
  4. 贾美香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
  5. 才晓茹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

主持人吉宁:一直以来,孤独症康复人才培养都离不开产、学、研等机构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究竟各方都在用怎样的方式推动康复教育的发展?首先,有请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海澄,围绕北京大学医学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为大家进行分享。

张海澄 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嘉宾来到北大医学科创中心,共同探讨孤独症康复人才培养问题,就像我们所在的科创中心会场“开放、包容、创新、共享”的精神一样,在座各位今天能聚集到这里,说明大家都是对这个行业充满情怀的。

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是北京大学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与培训的办学实体单位,继续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北大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学院也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通过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研究与运用,将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在一起,搭建面向国家、面向行业、面向社会提供终身学习的开放性学习平台,为健康中国助力。

正如贾美香老师所说,我国至少有300万的孤独症患儿。近四十年来还没有哪一种疾病的患病率像孤独症这样一路攀升。1943年孤独症被第一次诊断出来,1952年和1968年发布的第一版和第二版诊断标准,到现行的诊断标准(DSM)第五版,由于定义的不同,患病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1/2500,到九十年代中的1/500,到2002年的1/110,到2008年的1/88,再到2014年的1/68,专家认为这一数据仍然被低估。随着患病率的不断走高,我们看到了孤独症孩子在康复教育方面的需求、也看到了康复人才的匮乏。所以,我们首要面临的就是要建立标准、树立标杆,确定到底应该通过怎样的培训来培养人才,挽救孩子,帮助社会。

不仅仅是康复师,孤独症康复人才培养需要各层面协同进行,共同参与。比如,作为机构的管理者,想要机构持续进步,他们的理念需要更新;作为培训康复师的教研老师,也需要更专业、更高级别的知识储备;然后就是一线康复人员也需要不断知识更新。另一方面,针对患儿家长的培训也迫在眉睫。我们应通过分等级、分模块的培训来适配不同的能力提升需求。

这次孤独症康复人才培训体系的搭建中,大家共同努力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培训教材的编写制定,探索如何结合线上和线下培训,如何进行培训效果的考核等等,我们希望通过大家不懈努力,能够培养出更多对孩子有爱心、有责任心,又具备专业技能的康复人才。

未来,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愿意与大家一起,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

主持人吉宁:孤独症康复师需要终身教育,他们不停地成长,才能帮助更多的孤独症儿童、让自己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从政策方面和人才培养方面,国家释放了有哪些信息呢?

郭建如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1+X制度的实施,被认为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考证时代、社会化考证时代,意味着社会力量都可以参与进来。从国家产教融合政策的演变看,随着培训和继续教育内容的纳入,学历资格证书与X证书的连接,书证融通成为新趋势。那么X证书和学校如何结合?和人才培养如何结合?这是一个大问题。

考证就必须要有标准,考证时代实际上是个争夺“标准”的时代。对于儿童孤独症康复人才的培养,首要做的就是确立标准,需要我们把课程标准、专业标准、人才标准,康复师标准做出来。

把标准做出来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医疗康复领域,。对生命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现在不正确的医疗知识满天飞,大家不知道哪是对哪是错,因此需要一个严格规范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具体到培训,就需要我们建立初级、中级、高级的分等级人才培养体系,帮助孤独症康复师从生手、巧手发展到专家,以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主持人吉宁:郭教授提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标准的时代,我相信A-PKU未来一定会把这个做的更扎实,也一定会做成标准推向全国。在残疾人方面,有请全国残疾人用品开发供应总站总经理郭媛媛分享下在国家在残疾人支持方面有哪些举措?

郭媛媛 全国残疾人用品开发供应总站总经理:身处这个行业,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康复教育问题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我们去持续性推动。但,残疾人康复服务行业却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做产业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然后服务社会。

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和北大医疗脑健康行为发展教研院的共同推动下,在孤独症儿童康复和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资源和团队,建议推动孤独症康复服务相关标准,建立影响然后寻求标准化新路径途径,这样我们的孤独症康复师才能看到行业的规范化以及持续化发展前景,更愿意参与进来。

主持人吉宁:老师的培养就在才校方面,有哪些现状可以跟我们分享?

才晓茹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作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我一直在思考能为孤独症孩子和这个行业做什么?一直以来,沧州医专都希望成为有情怀、有温度、有创新精神的学校,做好学生的技能培养,用爱感受孩子、行业需要什么;同时,具有创新精神,我们希望能够做到:第一,走出校园办教育,了解当前行业的先进课程体系,让理论与实践结合,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第二,站在健康服务的大背景下,把行业里优秀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前移到学校,将标准、模式、路径落地。日前,国家发布了两批“1+X”证书试点,我们学校在第一批试点中,据了解,孤独症康复领域还没有X证书,希望不久的将来孤独症康复人才培养能与X证书开发结合,从院校开始,提升康复人才的职业技能。

主持人吉宁:A-PKU是一个开启,我们未来能够做很多工作。不知道贾美香老师对于未来的人才培养有哪些期待?

贾美香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人才对于行业是至关重要的。这么多的孩子等待着被帮助,其中最核心的还是师资。希望A-PKU人才培养体系,能够真正把医疗、教育、康复三者有机结合,培养出标准化的、具有多学科技能、有理论、懂实操、全面发展的孤独症康复人才。我也希望更多的专业机构、高校、组织能加入到行动中,集合优势,强强联手,把孤独症康复当作一份事业去做,帮行业更快、更专业的发展。

在专家们的思想盛宴间我们获得了很多信息,也看到了康复人才的职业前景。对于行业而言,孤独症康复行业的发展任重道远,,A-PKU研讨会只是行业进步的一小步,但是我们相信孤独症康复人才的未来可期。

以上内容整理于
A-PKU孤独症康复人才培养论坛圆桌讨论实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