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区别两个概念——行为的形式和行为的功能。行为的形式是什么意思?比如说,我们见到认识的同事时,我们通常会说“你好”、“早上好”,有时也会招招手或挥挥手,有时我们还会和对方笑一笑,我们做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行为,这就是行为的不同形式。那做出这些不同的行为的功能是什么?是为了和人打招呼,表示我们的友好和礼貌。所以,大家可能就会想起来,哦,原来孩子在哭闹、尖叫、打人、撞头、躺地、撕纸时,他们可能只是在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来向我们传达他们的意愿和想法。针对问题行为功能的研究有很多,问题行为功能不外乎有这么几种——
获取某种物品/活动机会
这个在教育和生活中也屡见不鲜,最常见的是胡搅蛮缠要糖吃的例子。比如逛超市时,孩子看见了糖,一定要买糖,此时妈妈不同意,孩子开始倒地,甚至打妈妈。孩子倒地和打妈妈的行为功能是为了获得某种物品。当妈妈拒绝孩子时,孩子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表达他对这个物品的强烈意愿,或者孩子还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来达到自控少吃糖。
获取关注
比如妈妈正在打扫卫生,孩子在哇哇哇哭,妈妈放下手中的活,走近孩子安抚,孩子不哭了,而妈妈离开时,孩子又开始哭了,如此循环往复,那孩子哭的功能是什么呢?是为了获取妈妈的关注。这个大家应该都深有体会,很多家长告诉我:“老师,你看,我躲在门缝里看他一个人坐在房间没有哭,等发现我们在看他时,立马就大声地哭起来,像是哭给我们看的。”这类行为功能其实就是为了获取他人的关注,只是孩子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被关注的需求,比如说“妈妈,你别走,陪我玩一会”。
逃避要求/任务/厌恶刺激
这个功能大家也并不陌生,比如很多孩子一到写作业或者上课的时间就频繁地说“我要上厕所”、“我要喝水”,这类的行为发生在教学环境下,可是去了厕所发现孩子并不想大小便,出了教室就不喝水了。
这类行为的功能是逃避要求或任务,所以行为方式只是表现,很多不同的行为表现其实都在传达一种行为功能。
自我刺激/感知觉需要
还有一些行为,不能为上面3种功能所解释,也是我们经常会遇到,而且比较难干预的行为功能,这类行为的功能是为了满足孩子自己的感知觉需要。孩子做这些行为时,他觉得很舒服。比如斜眼看东西,虽然大家很难理解,但是孩子可能确实有这种需求,这种斜眼看的感官刺激让他觉得很舒服很兴奋。其中包括——
自我刺激:增加让自己舒服的刺激
- 晃手
- 看旋转物(脸盆、车轮、陀螺……)
- 把非食物的东西放嘴里咀嚼
- 弹手背
- 将物品排成一排,然后看着(水瓶、板凳、积木块)
缓解不适:减少让自己不舒服的刺激
- 抠破皮肤(缓解瘙痒)
- 打头,撞头,揪头发(头部不适)
- 脱光裤子 (缓解腿部由于不合身的裤子造成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