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中考,对话名校长!新中考改革后如何调整规划?挑选学校看哪些因素?

上海升学2021-04-21 11:34:04关注

日前,上海市教委发布了《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从2022年起,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分为自主招生录取、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和统一招生录取三种类型。

这个政策与同学们的中考招录息息相关。但是鉴于这个政策比较专业,很多家长感到“消化不良”。新政策会给学生的中考策略带来怎样的影响?家长该如何调整规划孩子的学习安排?给孩子选择学校,还需要看哪些因素?

为帮助家长梳理政策,让学生提前规划,由新闻晨报上海升学主办,精锐高端辅导上海协办的《解读新中考,对话名校长》公益讲座于上周末举行。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创办人兼总校长、上海特约教育督导员林敏,洋泾中学东校原校长、浦东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华给家长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们讲座中的精华内容吧!

解读新中考:理性分析,感性应对

中考作文和问题指导专家、上海市洋泾中学东校原校长杨华老师给家长们带来了《2022年中考新政解读:理性分析,感性应对》的演讲。

她首先引用了市教委的文件,为大家介绍了新中考带来的两大变化

(1)从2021届初中毕业生起,上海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全面落地实施,计分科目总分由630分调整为750分。

(2)从2022年起,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分为自主招生录取、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和统一招生录取三种类型。

图 / 看看新闻

其中,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市特色普通高中的自主招生计划,面向全市范围内有创新潜质、学科专长、体育或艺术特长的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自主招生计划比以往减少,合计不超过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总数的6%。其中,优秀体育学生、艺术骨干学生自主招生计划合计不低于该类自主招生计划的15%。

统一招生录取包括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录取和中职校统一招生录取两类。

变化最大的是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

新中考方案中特别明确了名额分配的具体要求:

委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

委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招生计划占其招生计划总数的65%,原则上以各区当年度中招报名人数占全市中招报名人数的比例为测算依据分配到各区,分配到各区的计划中须有不低于20%的比例以均衡、随机为原则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

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

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名额分配招生计划占其招生计划总数的50-65%,其中,分配到区招生计划约占本校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的30%,分配到校招生计划约占本校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的70%。

各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名额分配到校招生计划,原则上以所属区内各所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中招报名人数占本区该类学校中招报名总人数的比例为测算依据,分配到本区每所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实现名额分配全覆盖。文件指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分校或校区,原则上按照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录取政策执行。

实施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改革后,招考机构将考生计分科目总成绩和综合考查成绩(满分50分,具体办法另行颁布)合成总分。主要考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同时,将通过全程录像、双盲匹配等保障制度,确保考查过程和结果公平公正。

杨华老师表示,新中考改革标志着上海教育均衡化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如上文介绍,明年,上中、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这些委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也要覆盖三种招生办法。其中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招生计划占各校招生计划总数的50%-65%,“四校”的名额分配计划的80%是到区、20%到校。而到校名额是根据均衡、随机的原则来进行分配,这意味着普通初中的孩子也有可能通过到校名额进入“四校”。

那么明年该如何填报名额分配志愿呢?

她介绍,每个学生能够填报一个名额分配到区志愿、一个名额分配到校志愿。特别提醒的是,填报名额分配到校志愿的学生,必须在毕业初中学校在籍在读满三年,而且该初中为不选择生源的初中学校,2022年、2023年选择生源的民办初中没有名额分配到校计划。

建议

升学策略,应势而为

杨老师表示,新中考方案的实施旨在推动生源均衡,进而推动整体教育的优质均衡。

新中考方案发布后,有一些家长产生了一种博弈心态:以往读民办或优质初中的学生,再分个头部、胸部、腰部。那么,在这些学校的腰部及以下的学生,与在普通中学当个鸡头,哪个更有利于升学。

而很多初二的家长在了解到新政后,也焦虑不已,觉得没有方向。

对此,杨老师表示,明年虽然是新政第一年,但是通过明年初三一模、二模考试成绩在区里的排位,以及高中的招生计划,届时是可以对同学们大致做出一个比较合适的衡量的,因此,家长们都用不着慌。 现阶段,家长和孩子们都应该关注以下三点:

(1)关注过程,每一个学习阶段都需付出努力;

(2)关注实践,提升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关注育人,促进学业与身心成长同步。

“应对不盲目,坦然助成长!”杨老师为家长们提出五点建议:

1

坦然选择,无需焦虑;

“家长们千万不要在盲目从众的路上越追越远,选择什么样的高中,还要看孩子的积淀。要挑选让孩子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那个苹果。如果孩子双脚跳,跳断了脚筋都摘不到,那么哪怕这个苹果再甜也不能要。作为家长,我们要坦然选择,无须焦虑。”

2

审慎择校,尊重孩子;

在挑选学校时,家长得审慎这样的选择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是不是有利,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3

读书游学,两不耽误;

“不是说孩子还有一年就要进入初三了,就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干了,这是不对的。让孩子坦然面对升学,或许到明年他选择的余地会更大。”

4

投入生活,丰富经历;

“以中考语文学科来说,现代文阅读分析中,越来越注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发挥。孩子如果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是无法达到储备最佳的考前状态的。”

5

情感加注,多些陪伴。

“这点也是我要强调的,有些家长觉得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不要去打扰他了,他想怎样就怎样。而我认为,现在这个阶段,家长一定要十分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父母家庭的陪伴,那才是至关重要。”

最后,杨校长以“无需横空出世,惟愿身心俱健;莫问付出几许,春华自有秋实”来寄语所有学生。她表示:“任何一种像开挂一样的狂奔,都是无法超越的,只有让孩子自己超越自己,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解读新中考:该怎样为孩子择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林敏博士,在讲座现场与家长分享了《关于升学择校的几点思考》。初升高应该如何为孩子择校?填志愿只看分数吗?究竟怎样的学校才是一所好学校?未来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核心问题抛出,林敏校长并不急于解答,而是与家长们分享了三位西外学子的成长经历。

2019届西外高中国内部毕业生高仓惠,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孩,小升初时选择留在西外,中考近600分的她,完全可以上市示范性高中,结果她仍然选择留在西外。“数理化不是高仓惠的最强项,而她喜欢文科,语文、英语、历史等人文学科基础很好。每个孩子的兴趣禀赋和能力不同,一所好的学校,是要能够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尽可能发挥出每个孩子最大的潜能。”林敏校长说,学校老师和她一起分析,一起制定发展规划,高仓惠后来做了学生会干部,并且在前年如愿考入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

同样是2019届的西外高中国内部毕业生谢雨林,在西外学校一路读上来很轻松,喜欢踢足球、看美剧、听音乐、看电影,和老师、同学像家人一样相处,他在中考考出了600分的高分,却也放弃了市示范性高中,而选择留在西外。前年,他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

西外高中国际部毕业生王越成,今年刚收到美国顶尖名校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从西外小学一年级一直读到高三,是个非常有个性的男生,能用中英文写诗、写小说、演讲辩论、玩戏剧、拍纪录片,但标化考试成绩也优异!他会被定义为“有点折腾,有自己的想法,敢于挑战权威,不完全按学校规范行事、独立性很强”的学生,在西外学校那种师生平等、宽容包容的氛围中,王越成同学“如鱼得水”,老师们会关爱关心鼓励引导,而不是一味地限制打压,这样的教育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自我内驱力,有适合他成长的土壤。“一所学校能不能包容这样的学生,看到他的闪光点,保护他,并加以引导,他一定能在学业和人格发展上,找到一种平衡的、正确的发展方向。

好学校,要与学生有高匹配度

一所好学校是什么样的?并不是“好”在名气,而是要真正与孩子达到高匹配度。如何来衡量这个匹配度?

第一是要看学校。这所学校的优势、特色、校长理念、课程、学风、升学数据等等都要看,但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长周期的观察轨迹。现在的升学选拔,从单纯的学业成绩转向学生的综合评价,综评是个导向,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还可以有学科竞赛、辩论主持、项目式学习等突出特长等,这些方面,是不是和孩子匹配。

另一方面家长还需关注,孩子是以多少进分线入学,出口分又是多少?西外每年对标进分线高出30分的兄弟学校,事实证明,经过三年的努力,孩子们可以“跳一跳”够得到和兄弟学校同等的水平。

另一方面还要全面看孩子,不光看他进了哪一所学校,是否真正了解他的个性、特质,孩子的潜能是什么,兴趣爱好有哪些,最能激励他的、最能让他产生冲动的追求是什么。除此之外,孩子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是否有足够的抗压、抗挫能力,都是衡量学校与孩子匹配度的标准。

选一所“有温度”的学校

当今的中高考对孩子来说都是有高强压力的、非常考验毅力意志力的考试,而除却学业基础和努力程度,孩子内心是否强大,以及情感发展,都将在大考中对孩子起决定性的作用。

林敏校长说,选学校,其实也是在选价值观,要看一所学校是否有“温度”。学校是否真正对学生关心和爱护,老师是否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否融洽。有这样的氛围,才能激发出孩子的内驱力,养成善良的品质,能够愿意与他人分享,具备责任和担当,这才是未来能让孩子走得更远且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教育”。

这些看似与成绩“不相干”的因素,恰恰在学生的成长后程,会变得非常关键。

林敏校长常常在西外校园里,迎接晚自习归来的初三高三学子,虽然面临很大的学业压力,但学生们三五成群走在校园,脸上还洋溢着笑容。林校长冲他们挥挥手:“能坚持吗?”“能,请校长放心!”学生们自信地回答。回到寝室,他们还坚持做阅读。“每个孩子都不放弃,争做最好的自己。”

“功夫在诗外”,为孩子打开视野格局

“功夫在诗外”,为了给学生打开视野和格局,西外还做了很多,比如坚持了十多年的“行走课程”。老师们每年带学生们走中原、闯西北、去草原、爬沙漠、骑骆驼、住窑洞,去黄帝陵寻根问祖,到戈壁荒漠植树造林,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寻梦励志,也去红旗渠去寻找“中国魂”……

“这些看似和考试都无关系,但学生们去行走之后,眼界和胸襟就会不一样,他的情感认知不再狭隘,不会拘泥于窄窄的一条小马路、教学楼建筑几十米的距离间。”林敏校长说,当孩子们在酒泉考察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地、“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事迹展,在“天眼”仰望宇宙奥秘的时候,他们的胸襟会被打开,会真正感悟到人生的地平线在哪里。

别把教育做'小’了,教育从来不是'短视’,不是单单着眼于眼前的作业和考试,而应该是培养孩子们的学业、视野、品行、素养,差哪一个都不行。”

西外正在打造的高中融合实验班,着力于培养高中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提供中西融合的优质课程,同时提供国内和国外升学的双通道。

“好的学校,一切要以学生的利益出发,家校共同努力,让孩子成为能跑'马拉松’的学生,能在未来的升学路上走得更宽泛一些。这才是好的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