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腾破产:300人吃掉700万美元零食,车一辆没有

各位好,我是观察者网的董佳宁。最近,拜腾汽车的母公司申请了破产。拜腾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太熟悉。直到现在,拜腾PPT做了,概念车发布了,地也批了,工厂也建了,但量产车就是出不来。央视还点名批评过,“烧光84亿,造不出一台量产车”。

新能源车烧钱,是个行业现象。其实相比其他新能源车企,84亿人民币不算多。烧钱不可怕,可怕的是烧了一脸灰,对面还没收到。今天我们就聊聊,什么才是正确的烧钱姿势。

拜腾定位比较高端,对标的是特斯拉,他们的口号是“根植中国,面向全球”。在这个目标驱使下,他们上来就组了个“梦之队”。团队的核心是两个人,戴雷和毕福康。这两个名字听上去都很中国,但他们其实是正宗的德味,都是德国人。这两个人都有在宝马多年的工作经历,也见证了宝马在中国的成功。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戴雷。他是一名经济学博士,大学时就辅修过汉学,后来还在南京大学专门学过一年中文。2005年,他从宝马集团总部被派到大中华区,加入了华晨宝马。他特别擅长做品牌营销和推广,直到他2013年离职,把宝马在中国的销量推高了8倍,为宝马在中国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戴雷又去了英菲尼迪做营销,他大力投入,赞助了很多节目,比如《爸爸去哪儿》,那段时间,英菲尼迪知名度爆涨,销量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另一位毕福康,也是博士学历,之前在宝马工作了20年,号称宝马i8之父。i8是宝马首款插电混动超跑,非常酷炫,在《碟中谍4》里是阿汤哥的座驾。十年前在宝马这种传统车企,开发一款电动跑车,阻力是很大的,而毕福康开发这款车,仅仅用了三年。

两人一起加入拜腾,毕福康任CEO,戴雷任总裁。而除了这对卧龙凤雏,拜腾的大部分高管也都是外籍,阵容豪华,全部来自大公司,苹果、谷歌、宝马、福特、马自达、特斯拉这些。可以说,拜腾的起点非常高,确实是奔着超级企业去的。

一款车上市,一般是先有个概念车,再进行工程开发,最终量产和销售。其中概念车的设计很重要,主要是给大家打个样。往小了说,能吸引眼球,往大了说,可以拉投资。2018年,拜腾首款概念车BYTON Concept亮相,最大的亮点是那块闪瞎眼的超大中控屏,49寸,长125厘米、高25厘米,已经不能说是有智能平板的车了,而是一款能当车开的智能平板。

那时候,拜腾刚刚完成B轮融资,风光无限,和理想、蔚来一起,属于造车新势力的一员。但造车这件事,投入高,周期长,见效慢,短时间内无法盈利。没有200亿人民币,最好不要造车。也是在这段时间,贾跃亭的乐视出事了,卷款跑路,重新定义下周回国,投资界也得重新定义撒钱姿势。

拜腾这时候发现,自己融不到钱了。接下来的C轮融资5亿美元,但员工说实际到账不到5000万美元。缺少后续投入,很多成本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他们的品牌店里,店员服装都是从德国进口,一盒名片费用就上千元。

北美办公室,300人,员工工资成本是中国区的3倍。人力成本比中国高,这个我们知道,我们也理解。最夸张的是,这300多人,光是采购零食,一年就花掉了700万美元,折每人14万人民币。一个人一年14万的零食,这得是什么个吃法呢?我们算一算,100块钱的零食大礼包,挺奢侈了,每天要吃三包。如果是换成煎饼果子呢?我们豪华一点,20块钱一套,每天能吃19套。我都想象不出来,一天吃19套煎饼果子,这工作得累成什么样了?

办公室零食是大企业的传统项目,可以大大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可是幸福感需不需要有边界?造车还是“造”零食?以后员工离开这个企业了,甚至离开这个行业了,可以考虑转型做零食测评博主。你这新能源车保熟么?我是开零食摊的,能卖给你生瓜蛋子?

开销向上看齐,产出向下看齐。两位外籍高官,戴雷出差,必须坐头等舱。毕福康吃饭,必点最好的红酒。这样到了2020年,拜腾拖欠中国区员工9000万工资。

我这些没当成什么“风口上的猪”,猪肉也没怎么吃过,猪跑见过不少。我得告诉大家,大企业病,不是大企业才有。一身大企业病的小企业、初创企业多了去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山头政治,员工出功不出力,有的人功都不出。出功的只干私活不干公活,搞定老板就可以搞定一切。听过见过的多了去了。

拜腾公司运营里面,很多业务都外包了,人力资源、纳税、订机票、翻译文件。核心的造车业务,比如整车控制器,这是车的大脑,也是外包,外包给了德国的博世。把能外包的都外包了,这叫水平拆解模式。另一种叫垂直整合,就是尽量都自己造,比亚迪就是典型。为什么告诉垂直整合的车企少呢?因为太难了。

拜腾一上来就是全球布局,车辆设计放在德国,前沿技术开发在美国。中国有什么呢?有一个总部,还有制造。中国员工想做技术调整,得遵循北美时差,得到人家批准。

这种现象其实比较普遍,就好像亚马逊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中国总经理也是外国人。中国电商同行疯狂打广告的时候,亚马逊总部认为广告没有实际效果,还把中国区的广告当作成本失控的案例,在全球宣讲批斗。很多外企在中国没有足够放权,做不到本土化,还把责任归咎于水土不服,那当然不服了!

拜腾这个效率的直接结果,就是80多亿花完,生产线还没搭起来。据说有一次急事,需要找一位拜腾的外籍主管,但是人不见了,休假了,联系不上。我不是说一定要加班,但是一个初创企业,处于一个很新的赛道上,拿着很多投资,消耗着巨大的社会资源,还有很多竞争对手,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举个例子,特斯拉。特斯拉这家公司成立于2003年,埃隆·马斯克是最早的投资人也是董事长,后来亲自下场接手了CEO。第一款车Roadser计划2006年量产,可是交付一拖再拖,中间经历无数波折:无数媒体抨击,抬高售价,成本严重失控,资金链险些断裂。

有一次马斯克发表讲演,要求员工周末也来努力工作,睡在公司。当时有人就表示反对,说我们已经很辛苦了,也需要休息一下,要有时间陪陪家人。马斯克说:公司破产之后,你们会有足够的时间陪家人的。

新成立的新能源车企业,不像传统车企转型,必须集中力量先做好车。传统车企转型,可以用燃油车的利润先补贴着。新成立的没有这个条件,只能靠自己的速度。蔚来2014年成立,2018年就交付了量产车,小鹏也是14年成立,19年交付量产车。要尽快造出车,才有机会谋求下一轮融资。

拜腾这个盘还是有人愿意接的。首先是一汽,B轮融资时就曾高调入驻,成为最大股东。传统的大型车企,像广汽、上汽,已经有模有样,一汽还在追赶阶段,也是挺着急的。对他们来说,拜腾就很重要,所以在控制权问题上一直很强势。今年富士康准备再投资拜腾,拉兄弟一把,但据说考虑到一汽的大哥地位,自己没什么话语权,最终合作没能成行。

除了富士康,南京政府也有心思参与一下。成都、郑州、武汉这些新一线城市,都发展了一批车企,合肥更是集齐了一堆龙珠,包括蔚来、江淮、零跑、国轩高科等等,真正的风投城市。南京作为安徽真正的中心,风光都被合肥抢去了,简直喧宾夺主。

拜腾是南京的亲儿子,股份有参与,工厂和总部也都位于南京,他们未必会坐视拜腾破产。当然,地方政府介入,既要警惕坏账和资产转移,做好企业出清和员工安置工作。接盘也要掌握好姿势,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管理层搞垮了公司,不能让基层员工背锅。

传统车企资金雄厚,管理制度完善,可以帮助实现经理人的想法,有时候悠哉悠哉的也不耽误事儿。好比说大众有一款低端车,只有中国和德国卖得动,在德国,大众电动车走的是低价路线,在中国,大众吃的是品牌溢价。这就是一种路径依赖,尤其是德国的高端汽车,横扫了全球,连日系车都只有苦苦抵抗。

但新能源是个新兴行业,啥是新兴企业?就是资本一窝蜂冲进去,最后十家里要死九家。欧洲经济属于“莱茵模式”,政府对市场高度管制,一方面影响投资,一方面影响消费,资本缺乏意愿投入新兴领域。所以欧洲车企的成熟经验,未必就能照搬到新能源。

新能源行业本来烧钱就快,日常支出再大手大脚,资金链一断,基本没救。说不好听的,活下来的新能源车企,都自带狼性基因。戴雷也说过:这里的创业氛围在德国是根本无法想象的,是全世界最拼命的地方。

法拉第未来今年在纳斯达克借壳上市成功,又续了一把命。就在7月22日,毕福康和贾跃亭共同出席了敲钟仪式,贾老板又秀了一把他令人尴尬英语。毕福康和戴雷,都在宝马有多年工作经历。在拜腾的短暂创业之后,又相继离开。

奇妙的是,这两人又都和贾跃亭产生了关系。戴雷今年加入了恒大汽车,任常务副总裁。恒大汽车是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的大股东,占股20%。毕福康2019年干脆就加入法拉第未来,任CEO。这两位财务自由的车企大佬都好像在说同一句话:我只是想当高管,谁当老板,我无所谓。

周四,周日,我的节目会上线。如果有加更,一般会放在周二,我的个人号肝帝董佳宁上面。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下期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