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学中医的建议

关于自学中医的建议

第一步(耗时大约1月)

自学中医的第一本书,建议选择《中医基础理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这本书是中医药大学的基础教材。里面包含了大部分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很不错的入门教材,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地人一体思维、形象思维、辨证思维、类推思维、精气血津液神、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等等基础理论,它基本上全都讲到了。

对于入门阶段来说,这本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拿捏得非常好,所以每一个问我怎么自学中医的朋友,我基本上都是推荐先从这一本开始。

这本书还有一个好处,是不是真喜欢中医、能不能看得懂中医书,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测试。如果连这本书都看不懂、看不进、看了想睡觉,那么我建议你趁早放弃自学中医的想法。

有朋友问,为什么不是《黄帝内经》?我认为,内经虽好,但不适合初学者。内经鸿篇巨制,文字晦涩难懂,没有较好的古汉语基础,和超强的恒心耐力,很难看完看懂。即使是已经具备一点中医基础的人,也不一定能完全看懂。所以我不建议初学者直接一上来就是内经。

那《伤寒杂病论》呢?相对来说,伤寒论可以,但是它有一个缺陷,就是伤寒论作为“方书之祖”,没有太多的中医基础理论,也没有针灸方面的内容,只有汤药,相当于你只选取了中医的一小块内容来学习。

最好的理论在内经,最好的方子在伤寒论,除此以外,所有的书都算不上秘笈或宝典。

第二步(耗时大约1-2月)

看完《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看《中医诊断学》《正常人体解剖学》。

为什么呢?因为中医的理论是为诊断打基础的,有了基础理论,一般来说就可以上战场诊断了。中医的精髓和难点就在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的前提就是诊断。换句话说,会诊断了,就会辨证,会辨证才会施治。

自学诊断的秘诀就是多实践,看到人就给人家诊断,慢慢积累经验,将书本知识与实践互相印证、总结,成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而解剖学是一门基础课程,不管中医还是西医,乃至我们每一成年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作为教材的解剖学,都是最基础的知识点,几乎没有什么难度,识字的人都看得懂,不必死记硬背,了解一下就好了,因为这是西医解剖学,跟“中医解剖学”不是同一回事。

第三步(耗时大约6-12月)

中药、方剂、内、外、妇、儿、针、推,即《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

这是中医药大学里的几门主课,当然,作为第三阶段的教材,并不是说它有多高深,或多重要,主要作用还是在于让我们对中医有一个全面的概念。所以了解一下就好,没必要太当真,因为真正有用的东西大多不在这些书里。

这个阶段可以开始实践,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自己尝试去解决,针、药都可以,但不要指望治愈率能有多高、疗效能有多好,重点在于学以致用、找到感觉。

第四步(耗时大约1-3年)

熟读四圣之书:《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它们的各种注疏,要多读,反复深入地学习,多做笔记,中医的奥秘,至少有八成藏在这几本书里(特别说明一下,《本草纲目》从来都不是什么中医经典,但因为这本书的名气太大,很多人选择这本书作入门读物,这是极其不妥的)。

这个阶段可以进行大量临床实践,针、药都要实践,并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对一些常见疾病建立一个自己的“数据库”。一般来说,三年可以成为一名基本合格的中医。

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毕业后看到了一本好书,可以说是真正的“秘笈”,那就是黄元御的书。黄元御写了11本医书,山西科技出版社把它编成了《黄元御医学全书》。

如果你想真正步入中医之门,那么强烈建议你一定要读完这部书;

如果你已经学了很多年中医,不管是自学,还是在中医药大学读完了本科甚至研究生,却一直对中医充满迷茫或疑惑,那么你更应该立刻马上去看这本书!

2017年我把这套全书,根据一定的内在逻辑,重新调整内容秩序,大量精简编排,添加注解和翻译,并按我个人的理解诠释引申了某些中医理论,写成了《中医圆运动悬解》一书(暂时尚未出版,待日后大量修改完善后再出版)。

我的想法是,以后的人如果想自学中医,只要看这一本就能入门并达到一定水准,上面推荐的第一二三阶段的书,全部都可以不用看了,岂不是好事一桩?

第五步(耗时大约3-10年)

阅读经典:《影响中医的50本书》一文中推荐的50部经典,至少要精读一半以上,才有可能成为明医。

1.周易

2.道德经(老子著)

3.黄帝内经·素问

4.灵枢经

5.难经(秦越人著)

6.中藏经(华佗著)

7.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

8.千金要方(孙思邈著)

9.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10.周易悬象 道德悬解(黄元御撰)

11.四圣心源(黄元御著)

12.素灵微蕴(黄元御著)

13.类经图翼(张景岳著)

14.景岳全书(张景岳著)

15.医宗金鉴(吴谦等编)

16.兰台轨范(徐灵胎著)

17.医林改错(王清任著)

18.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著)

19.医宗必读(李士材著)

20.医理真传(郑钦安著)

21.时病论(雷丰著)

22.世医得效方(危亦林著)
23.辨证录(陈士铎著)
24.石室秘录(陈士铎著)
25.医学从众录(陈修园著)
26.儒门事亲(张子和著)
27.兰室秘藏(李东垣著)
28.丹溪心法(朱丹溪著)
29.温病条辨(吴鞠通著)
30.温热经纬(王孟英著)
31.脉经(王叔和著)
32.诊家枢要(滑寿著)
33.濒湖脉学(李时珍著)
34.脉诀阐微(陈士铎著)
35.神农本草经
36.本草新编(陈士铎著)
3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陈师文等撰)
38.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著)
39.女科经纶(萧埙著)
40.济阴纲目(武之望著)
41.傅青主女科(傅山著)
4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著)
43.保婴撮要(薛己著)
44.外科正宗(陈实功著)
45.外科心法(薛己著)
46.伤科汇纂(胡廷光著)
47.审视瑶函(傅仁宇著)
48.目经大成(黄庭镜著)
49.针灸甲乙经(皇甫谧著)
50.针灸大成(杨继洲著)

第六步(耗时大约半生)

一般来说,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完全可以自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大部分人经过前面五个阶段,可能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了。

可供选择的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易医、道医、儒医、佛医、新医、经方学派、伤寒学派、寒凉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补土学派、滋阴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火神派、汇能学派,乃至学院派、民间派、偏方派、秘方派……

当然,最好是能所有的派别兼而通之,中西医皆能得心应手,成为我一直提倡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医学新体系的“新中医”,则为国人之福、世界之幸!

(0)

相关推荐

  • 为何称之为“上下五千年中医药文化”?

    ​盘古开天地,从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之元谋人,距今约85万年陕西蓝田人,距今约60万年北京猿人,以及山顶洞人,一直到如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天皇风姓,太昊伏羲氏,东方之青帝.晋代皇甫谧& ...

  • 自学中医内科口诀大全!(建议收藏)

    第一感冒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声重,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微恶风,咳嗽痰粘,咽喉痛,辛凉解表银翘散.暑湿感冒肢酸重,胸闷泛恶脉濡数,清暑祛湿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恶寒甚,发热无汗脉象浮无力, ...

  • 学医沉思录(17)——给自学中医者的建议

    我对自学略有心得,做为资深程序员,我没有在科班读过一天计算机,皆是自学而来,之前上学时,当我建筑专业毕业的时候,我的计算机水平要比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同学自信很多.当然,中医也是我自学的,我自学的主要方式 ...

  • 终南捷径,自学中医的朋友,建议阅读这四部书

    中医易学而难工.中医入门很容易,但要学好学透却是非常难的.所以古人会留下"九流莫难于医"的感叹:"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断不可作医以误世" ...

  • 【自学中医必背】伤寒、金匮要背的条文!(别管为什么只管背)

    太阳病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一 中风表 ...

  • 中医为何建议睡觉最好把脚露在外面?失眠原来是肝的问题

    黄帝内经之五脏生成篇(二) 大家好,本篇是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的第二节,今天聊的中医知识很有趣,刷新三观,在原来我们的西医认知是,失眠是神经衰弱,错误的让心脏不好的多穿衣服(心恶热,喜寒),静脉曲张是由 ...

  • 清代名医徐灵胎35岁开始自学中医,短短几...

    清代名医徐灵胎35岁开始自学中医,短短几年成为一代名医.他独特的学习方法绝对值得借鉴. 徐大椿(1693~1771),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年七十九岁.性通 ...

  • 你会自学中医并且自己给自己看病吗?

    敝人就是从48岁才开始自学中医的.刚开始正好是从收音机里听到梁冬对话徐文兵的内经,每周六晚十一点半,整一年,一集没落.后来停播了,就在网上找,看梁冬对话,发现四圣心源,又在网上下载,一个半小时看完,心 ...

  •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完整版)

    引:小文自2008年成稿以来,各处多有转载,大都只有前两节:至2015年续写第三节后,仍未免有憾.直至今日(2017年11月8日),第四节完成,全篇方得始终.再将全文修订,增删文字,令与时进,令文义通 ...

  • 零基础如何自学中医?3个办法成为专业的“老中医”

    如何自学中医 随着肺炎疫情的发展,中医的介入取得疗效,中医再次被人们炒热,捧上高位,学中医的浪潮又热起来了.那么,普通人,没有中医基础,能不能学好中医,该怎么学习? 这里分批次给出一点点小建议. 如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