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背
每日一字——背
前言:不管大人孩子,谁不是考考考过五关斩六将过来的骁勇战士?而应付考试离不开背诵。这个背,到底是为了什么?假如只是为了考试,那还有必要么?或者,其实是有其它的目的?
【背而诵之】毕业前的这个学期过于短促,课程一路小跑,考试密密麻麻。明天又到单元测试,为抓紧复习,晚上的古筝课请了假。饭前饭后,嘴里都在碎碎念叨,背记某篇课文。爸说:“讲科学讲发明的,又不是啥美文,背它干啥?”答说:“不背,考试要根据课文填空怎么办?”爸心想,与其花时间费力气背些没价值的东西,那分数不要也罢。
背诵的意义,不是少年们会去思考的问题。背或者不背,并无选择的余地,意义之类就更是顾不上了。换句话说,背书已经够烦,别再拿意义添乱。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服从,不要问为什么。
好玩的是,这个“背”字的本义,说的恰好是背离、不顺从。
《说文》:“背,脊也。从肉,北声。”许慎认为,“背”字形声,本义是身体与前胸相对的那部分:后背。但显然,此处“北”字绝不仅仅是声符而已。
“北”,二人相背也。甲骨文、金文的“北”都是背靠背的两个人,以身体的语言表示态度上的“背离”、“违背”,非常形象。这是“北”字本义。
“北”字背靠背,做名词又表示脊背。《尚书》:“庶绩咸熙,分北三苗。”孔颖达疏:“北,背也。善留恶去,使分背也。”
“北”,很可能就是“背”的本字,加上“月”(肉)旁,应是字义分化之后的结果。脊背的“背”作动词,表示背负重物,读bēi,古时写作“揹”,简化后统一为“背”。
打仗输了,叫“败北”,可不是向北方败退,而是转身跑掉,只给你留个后背!“北”作方向讲,是后起的引申义。据说是因为古人盖房子都面朝南方,于是房子后背的方向就称为“北”。
以“北”为义符的字,含有“背离”之意的,还有“乖”字。《左传》:“楚執政众而乖。”乖的本义,可不是乖巧,而是背离、抵触。“北”的这一层意思,大多留给了“背”字。比如背叛、背时、背运、违背。
由“北”而“背”,由脊背而“背对”,所谓“背诵”,就是背对书而记诵。正在苦苦背诵的少年,毕业季之后就是中学生了。背着看得见看不见的背袋,她会一路往前走去,很快你就只能看见背影。背过的课文会忘记,就像穿旧的背心会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