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泻心汤类方(177)
三黄泻心汤证
我们如果不说这个三黄泻心汤跟附子泻心汤的话,半夏、生姜、甘草三个泻心汤呢,它的主服法都是要先用比较多的水煮到差不多六碗,然后把渣渣捞掉,然后再光煮那个汤,把它收到三碗。那这样的一种煮法,是柴胡汤的煮法。柴胡汤在我们中医的归类是所谓的和解剂。因此这个三泻心汤也很自然的就被归类在和解剂里面了。因为它果然是含有寒药也有热药,然后吃下去之后,它希望得到的结果是不寒不热,但是可以帮你交通阴阳的哦,这样的一个状况。
从张仲景的《伤寒论》来学习这个泻心汤的时候,他一开始先写柴胡证,然后再说到这个人如果这个胃的这个地方闷而不痛,就是那个压痛不像这个陷、结胸病那么明显。他就说这样子压痛没有那么明显的这种胃的地方的胀的感觉、闷的感觉,那就是痞证啦。这个痞证他就不是用柴胡汤而是适合用半夏泻心汤。或许是他的语言是这样子转过来的,所以我们学张仲景《伤寒论》的人多半会有一个感觉就好像所谓的半夏泻心汤,像是小柴胡汤拔掉柴胡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它的那个结构上,一方面也是和解剂的结构,一方面药味也是有热药有寒药,所以就像是不走少阳的柴胡汤这种感觉。
这是过去的学习《伤寒论》的人对这个方剂的一个认知。可是因为我们最近这些年,这个敦煌《辅行诀》也出土了,敦煌《辅行诀》里面就会让人看得到这个小阳旦汤是桂枝汤,小阴旦汤的黄芩汤,黄芩汤加味变成小柴胡汤,桂枝汤加味变成建中汤。所以在这样一个它最原始的这个方剂的族谱已经出来之后,我们只好承认现在重新承认,原来小柴胡汤跟黄芩汤是同一国的,而泻心汤是要另外算的,这是它们这个方剂的谱系,到今天可能要有一点从新洗牌的地方。
我们在研究《伤寒论》里面的泻心汤,其实一直以来是有留下一些些问题的。比如说有的学者曾经会为了这样一个问题而写一整篇论文。因为我们看到这个泻心汤,它不是它的结构就是这个有一点像是半贴理中汤,再加一些泻火的药,有这样一个寒药跟热药放在一起,来交通人的上热下寒的这个体质。这样的一个药物的配比来讲的话,又有人会问,既然这个人脾胃这么的虚,你要交通他的上热下寒,你要补脾胃,为什么不加白术啊,加了术不是凑足一个理中汤比较好嘛,就会有人有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基本上都是相信张仲景的用药是有一个高度的逻辑性在里面的,所以就会想,为什么这个汤剂里面我们不放术。当然,这样的讨论到现在我们还不能够有一个很圆满的答案,如果你硬要说凑一个答案的话,可能我会说,这个泻心汤的结构,治则是上面的热跟下面的寒不得交通,所以在这一件事情上面来讲,你要调的是寒热升降。
术这个药主要比较是关系到你的肠胃吸收的能力,这个吸收的能力的强或者弱比较是关系到这个人的虚实的问题,而不是寒热的问题。因此这个泻心汤证,你无论是有术无术,它的这个短期的效果来讲并没有什么意义存在。因为你要用术的话可能就是效果可能慢一点点。但是这只是一个说法,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或者你也可以说在我们的临床应用上面有发现,你一旦用了术之后,这个药物的作用点会非常严重的被锁定在中焦,而不容易下到下焦。比如说拉肚子,你说水泻我们用理中汤,这个完谷不化、下利清谷的我们用四逆汤。那可能有人就会问一个问题,如果用附子理中汤呢?附子理中汤里面不是甘草、干姜、这个附子都有了吗?等于里面已经包了一贴四逆汤,甘草、干姜、附子、人参都有,那这样的附子理中汤治疗下利清谷好不好呢?结果临床发现,不怎么好。那个肾阳虚的这个下利清谷,你用四逆汤有效,可是用附子理中汤它的效果就弱了,所以如果要让这个热够到更下焦一点的话,好像术这个药不是那么的适合,但是我们这些都是后设的一种追捕的讲法。
我想如果要回到原点的话,就是要看这个方剂在一开始的时候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目前有个最古老的资料,可能还是要看所谓的《辅行诀》。那《辅行诀》这个太古方剂的结构呢讲来又像是笑话一样,就是我们现在研究泻心汤遗留下来的很多问题。
我们在讲到《辅行诀》的这个泻心汤的时候,它是这样的一个结构。它的《辅行诀》的小泻心汤都是三味药,大泻心汤都是六味药。它的基本配备,这个《辅行诀》的泻汤里面,有大泻汤里面有必定会用的五味药。我们来说一号药是芍药,二号药是这个黄芩,三号药是姜(或生或干),然后四号药是大黄,五号药呢是甘草。那么如果是大泻心汤的话,心脏,他们的泻心用的主轴的药物是黄连。所以就一味黄连,然后搭配这五味药,这是大泻心汤。
如果是《辅行诀》里面的小泻心汤,就是一三,二四,三五这样子的选择题,所以《辅行诀》的小泻心汤,如果是要泻心脏的话,他选的就是二四,所以就黄连、黄芩、大黄。那相反的,如果你要做小泻脾汤的话,他泻脾的主药是用什么呀?他泻脾认为脾中需要泻的是寒,所以泻脾的那味主药是附子,大泻脾汤就是这一堆药全部跟附子放里面。小泻脾汤的话,脾脏的这个排比是什么?是三五,所以就附子、甘草、干姜。这个小泻脾汤就是今天的什么?四逆汤。我们桂林本的四逆汤已经把它补完成四味药了,就是有人参,附子、甘草、干姜、人参四味药。
可是过去在读宋本《伤寒论》的人,就一直觉得,其实四逆汤有人参会比较好,为什么张仲景不放人参?我想这样的问题,你看古时候这个转圈圈的,它就这样的一个规格,就是三味药在这五味药里面这样子抽两味药去搭,所以四逆汤自然就小泻脾汤的结构是这个样子。所以这个《辅行诀》里面,这种让人觉得规律到太荒谬的这种用药的这个逻辑,我们说他的泻心汤,这个最基本的泻心汤就是所谓的三黄泻心汤,我想它的原始的源头是这样子来的。而当我看到这个三黄泻心汤的时候,其实是蛮有一点感觉的,因为我们中医就是最古老的那几个方子之一。
这个泻心汤也好,桂枝汤也好,那种都是中国人最古老的魔法,是那种很原始时代的那种方剂,也就是当他们是这样子转圈圈来决定一个方子的时候,说来我们也是完全不知道其中道理在哪里,所以果然就是像魔法一样的东西了。如果要去理解泻心汤的逻辑的话,我比较赞成我们先跳掉几个条目,我们先来说三黄泻心汤,然后我们再慢慢去处理这个半夏、生姜、甘草这三个泻心汤的结构。
这个三黄泻心汤,它主症当然是心下痞。因为我们现在接下来要讲的,我觉得我们这个课程这样子一路读过来,上次讲的那个柴桂各半汤证跟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如果有胸口的症状,那个跟结胸的感觉是比较难以鉴别的。但是到了心下痞的时候就轻松了,因为心下痞的症状跟结胸是很容易鉴别的,所以在辨证上面同学倒是不需要觉得难。那么这个三黄泻心汤张仲景这个“痞”字呢,张仲景认为是因为你感冒这个误下,所以邪气内陷压到这边,所以痞。所以在这边它比较是针对你的这个感冒的现象引起的痞证来说。
这个三黄泻心汤,心下痞,按之濡,这个字啊像古时候我们今天写成这样子的一个字(需)的东西,古时候根本就是这样子一个字(耎),所以就念软啦,是不是这样子。那意思是说为什么要按之濡。因为你跟结胸来做对比的时候啊,结胸按起来是硬邦邦的。但是,相对来讲,这个心下痞的病,你这个胃的地方鼓起来像个气球一样。但是按下去它就像个皮球一样,并不是有很实的东西在那里的。当然它的压痛也没有那么明显。我想这个痞证的压痛就是他并没有很明显的痛,但是你越按进去,他会说,哦,不要按了,越按我越不舒服,这样的一个状况。
如果他很喜欢你按的话,那可能不是痞证,因为代表里面的邪气根本不是热邪,它的种类是不一样的,那我们等一下再跟别的方子做鉴别。其脉是关上浮大。我想三黄泻心汤的基本病机就是不必去考虑你的中下焦,就是你有热邪塞在你的上焦,这样就形成三黄泻心的这个病机。热邪塞在上焦的话,其实花样是非常之多的。你说这个人上火算不算?高血压、觉得脑发胀算不算?其实很多时候都有机会会用到三黄泻心的。当然我们会希望它至少有一个鉴别点是痞证,因为有了痞证比较容易去定义说这到底是什么邪气。
如果没有痞证的话,塞在上面的火也未见得要用三黄泻心,就像我们之前在教栀子汤的时候,如果他塞住的感觉是你人体的这个食道的部位觉得塞塞的难受,那这个心中懊憹这个症是栀子来泻。就是栀子跟底下的这个,栀子说心火跟底下的肾水或什么地方扛到的话,位置是在这个地方的(膻中穴位置)。而用到泻心汤系它的扛到的是这个地方(中脘穴位置)。那扛到这个心下,就是肉体的胃这个地方,其实等到讲到那个三泻心汤的时候就会讲到,中医有一个观点认为这个脾胃在中间是通调上下的一个区域,这个中央属土。这个需要去用一些补脾胃的药,去恢复脾胃所谓这个斡旋中州的功能。你要用中州也可以,中焦也好,意思是差不多的,就是要用得到脾胃的这个机能。
但是如果像栀子豆豉汤,它根本是扛不到这个地方,那不关系到脾胃的机能。但是心火跟肾水是因为能量太不同类,所以没有办法对穿而过,所以让栀子跟豆鼓来通这个东西。它的用药的路数还是不一样的,当然等到我们教到这个甘草泻心汤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失眠还有这一条用药方法。因为可能有的人失眠是栀子豆鼓汤证,有的人的失眠是甘草泻心汤证。
他的这个脉,因为他的这个火气被中焦这个地方挡住了,没有办法降下来。我想正常人、健康人的状态是这个火气要能够下来,热气要下行的,但是它被挡住了下不来。这个时候他的脉会怎么样?会关上浮大。其实这个脉是一个很好的鉴别点,只是可惜的是我们今天所遇到的这个三黄泻心汤证的病人,有些病不是这一种脉,所以会让人觉得张仲景的脉法,终究好像在用脉法讲一个病机,临床上面还是有不适这个脉象的病人存在。但是关上浮大是一个很好的鉴别点。如果这个人胃发闷,你把他的手,其实这个上面有热气束住,这个手都不一定要分左右手,那我通常是把右手。如果你把到他的这个关以上的脉是整个鼓起来的。所谓关以上是包括到关咯,也就是从你的脾胃这边开始有火往上烧这都算。所以你的关脉如果,从关脉浮大或者是寸脉浮大都算关以上,关上浮大。这样代表你有一团什么气,热气塞在上面,那当然你需要用的是什么?就是用一些药物把这个热气清下来。
可是这个地方他是一个痞证,还没有到一个火证或者瘀血证的现象,它整个这个热气还是比较能量的世界的东西,因此他的三黄泻心汤并不需要用到那么猛的药效。也就是三黄泻心在这个情况下用,它的煮服法是这样子,它这个是分成两碗喝,所以每一碗的量药性不是很重,它这个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这个用麻沸汤两碗泡一泡。那什么是麻沸汤?就是正在滚的滚水。正在滚的滚水你倒到这个药里面去,用两碗水泡着,然后放一下,说是须臾绞去滓,那你说须臾是多久啊?我还是说,看体质以及看你想不想拉。有些人觉得拉了比较爽快,那你就泡久一点,大黄的药性出来了哦,就会让你拉了。当然你先把这几味药稍微敲碎一点点,我个人建议不超过三分钟了。但是一般的说法是五到十分钟,我是觉得三分钟连泡面都泡好了,那这个药性大概也出来了不少了。
古时候,敦煌小泻心汤它治疗的是这个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就是这个人他是这边觉得,从胸口到肚子是塞塞撑撑的,然后觉得这个心乱跳一通的,那他的写法是用三碗的滚水渍一食顷,就是一顿饭左右的时候,那一顿饭左右的时间的话。各位同学你们扒一个便当要多久的时间,十分钟?二十分钟?我想我是吃太快了,我从前扒一个便当差不多十分钟就解决了。那就是一顿饭的时间,然后你等到它放凉了再喝,就有一点那种感觉了。所以古代的这个《辅行诀》是说泡一顿饭的时间,那我的话觉得其实三五分钟就够了,那同学可以自己选择。
这样子的药喝下去之后,基本上它只是泡一下的意思就是它不是泻药,它不是要你吃了狂拉猛泻的。但是就是借着这个药性就可以把这个热气冲下来,这样人体就畅通了,人就舒服了,只是这样的一个使用它的地方。
那么这个三黄泻心汤,桂林本是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都有。如果是宋本的话就是二黄泻心汤,宋本是只有大黄跟黄连没有黄芩的。但是,你说用三黄还是二黄的效果比较好?其实都还好耶。黄连跟黄芩,那点黄芩加或不加也都是点缀性的而已了。我们倒通常不会很用力的去计较这个三黄或者二黄的差别。
只是几个泻心汤都有一个怪现象,就是《金匮要略》本跟宋本《伤寒论》的这个内容跟桂林本的内容刚好都是颠倒的。比如说这个《金匮要略》本里头,在吐血的地方讲的那个泻心汤,《金匮要略》是用三黄泻心汤,这个桂林本反而是写二黄泻心汤,这个我也不是很确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他刚好就是反过来,那甘草泻心汤也有一样的状况。那么这个地方我们,感冒的时候因为热气聚集在上焦乃至于要使用这个三黄来降热气,这么一个做法他是针对着这个痞证的需要。那如果你的这个热气聚集在上焦所形成的不是痞证的话,你要怎么用这个泻心汤呢?那我们就要来看一下这个,我们这一本桂林本的这个【15.5】条讲吐血的,那我们来顺便也来认识一下。
【15.5】心气不足,吐血,若衄血者,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温之。
他说:心气不足,吐血或者是流鼻血的人是泻心汤主之。这个泻心汤,桂林本就是二黄泻心汤,《金匮要略》写的是三黄泻心汤。同学要注意的是什么?是它的煮服法。我们这个地方,它的煮服法就不再是滚开水泡一泡了。这个地方的煮服法是怎么样啊?是用三碗水煮一碗水,也就是它其实煮的时间当然还是比煮什么桂枝汤什么的要短时间,但是还是要煮一段时间了。而煮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药性就会比较有泻下的作用了,煮了这段时间大黄就厉害了。但是我们这个时候就要思考了,为什么一个人吐血流鼻血不止的时候,我们这个药在清热的时候必须要煮久一点。
这是为什么?首先名词解释上面,这个心气不足一直以来也是让我们学习《伤寒杂病论》的有点难受,就是明明晓得这个人是特上火的人,所以才喷血所以才要用降火的药。你为什么要写心气不足,不是应该是心气太旺就是心气有余,所以人狂笑不休,就是那种心脏的能量太多的。因为《辅行诀》里面还有其他的条文。我们看到这个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那个朱鸟汤的时候,他也是写心气不足,我们就可以发现,原来在那个时代的书写上面,好像肾气不足是说这个人肾阳不够,所以要用附子。心气不够是指这个人心阴不够,所以这个人是心阴虚所以会阴虚发热,所以这个人才会破血妄行,而这个样子立论是通的。
为什么呢?因为当心阴虚而热气太多的时候,这样的一个心气不足的状态,那个人他的吐血或者流鼻血,除了热气本身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病机存在,就是有瘀。他一定是什么地方那个血,有类似血栓之类的东西塞住了,走不通,所以他才要血找别的管道喷出来啊。所以他除了热之外还是有瘀的。因此在这里他稍微煮过一下的二黄或者三黄泻心汤,本身就是很强的,不是很强,是有相当威力的破瘀药。
因为大黄本身我们在伤科就常常用了,伤科是常常用大黄的。刚好黄连或者说黄芩,虽然是寒药。但是黄连、黄芩是寒而燥的药,不是寒而润的药。寒而燥的药其实就有破阴的效果。所以三黄泻心汤本身虽然是消火降火的药没有错,但是它本身也是破阴实的药。如果这个人血液里面有什么它不应该有的东西,有什么多余的不成熟的红血球或者什么东西,你三黄泻心汤下去给它打破掉。所以它是可以拿来化瘀的。
因此这个泻心汤在临床上面作用在血分的时候,我们也会把它当做是破阴实的药来用,不会觉得它是滋阴药,主要是把热气泻掉,那个血液还是会被打到一些什么东西。因此它在通瘀的同时降热,这个人的吐衄血就有可能得到治愈.当然这个三黄泻心,如果是肠胃道的发炎有没有用?那还是有用。因为黄连黄芩都是止泻的药,这个本来就是这个组合可以用在很多地方的。而我们讲到这个三黄泻心这个因为上焦过热所以吐血、衄血的时候,当然历代这个方子用在这些地方都是效果非常好的。
我们还是要回头说另外一件事。就是吐血衄血这件事情,甚至有的人他呀牙龈整个都萎缩掉了,然后牙齿出血不止,像这样的东西,这些年来因为是阳虚而造成这个现象的人越来越多了。所以今天的吐血不止或者流鼻血不止,你在辨证的时候必须去抓一下这个症的阴阳。有些人他的这个血是我们所谓的这个气不够,阳气不足,无形的身体抓不住有形的身体,所以他的这个血就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了,就乱流一通。所以就是因为能量的身体抓不住他的这个物质的身体,所以物质的身体的血液这样散漫或者是瘀在那个地方然后不通。如果是冬天吐血的话常常是理中汤证。你必须要用那个干姜之类的药把那个因为寒的人在消化道那边瘀住的血打通,然后这个肠胃道才能不出血。不然的话你用这个泻心汤什么是不对路的哦。
这种所谓的吐衄的症状,如果那个人是冒冷汗的,手脚冷的,但是很多都是阳不守阴,阴血散漫这样子的。这样子的吐血衄血,如果是阴证的,你在脉象上跟体质上面都找不到阳证的证据的话,可能还是补气药什么人参黄芪要用,补阳药四逆汤的底药下,收涩阳气的药,封髓丹潜阳丹要开,就是完全是另外一路了。所以今天我们临床上如果遇到有人牙龈流血不止或者是吐血,现在是阴证的多,所以不见得一定是要用这个三黄泻心。这个辨证的地方,同学还是要有一个印象,就像肠胃发炎最好用的方子可能是半夏泻心汤没有错,但是今天也偏到虚药这边很多,偏到理中汤那边的不少。就是这个随着人类体质的改变,这个疾病的版图有一点点的迁徙的状态发生。
【8.33】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这个三黄泻心汤,如果只是告诉我们张仲景的这个书上的这个心下痞,按之濡,这个关脉以上脉很大坨,我想在临床上这样的辨证点还是不太好用。通常他这个人既然是火证,所以我们学习经方来讲临床的辨证点会说,既然是上焦过热的话,你不妨在主症上面给它补一个心烦,因为多半会心烦。然后大便通常是不一定到便秘,但是总是会觉得大便有一点偏硬、偏干。所以不一定到便秘但是大便是不太爽快的。那么上火的人呢,小便通常比较黄一点的,所以大便偏干、小便黄、心烦,这些东西都加进来的时候后,比较容易来鉴别哦这个三黄泻心汤可以开药的时机。
当然除了这个吐衄之外各种血证,因为它是一个降热的这种方子,所以有的时候我觉得,疾病有很多不同的路数。我之前讲到大部分的高血压在台湾,今天都是真武汤证了,是水毒病了。当然你不要吃真武汤,还有黄豆芽不是?但是还有小部分他的那个热是真的有热淤在上焦的,这个时候,如果你看到这个人,他的热气是淤在上焦让你感觉到有这个三黄泻心的主症的时候,那你要降他那个血压或者降他那个脑压,就是有的时候这个热气淤在上头,他甚至这个人是会脑溢血的,有的时候脑溢血之后这个人还停留在三黄泻心汤证的时候,你还要开三黄泻心把他这个热气降下来,他的脑子才能够血压不那么高,脑压会降下来,慢慢自己去吸收掉那些瘀血哦,所以用的时机是很多很多的。
然后心烦失眠的,如果是热气郁结在上焦的,可不可以用,那也有机会。甚至你说这个方微微地破阴实,有些人他热气郁在上面、淤在上面,他什么东西都会扯在这个地方。甚至像三黄泻心汤的主症框,有的时候这个如果是妇女的话,她可能因为这样子月经就下不来了,所以月经经闭的时候,也有可能用三黄泻心,所以这个可用的地方太多了,同学可以回去看看医案。因为就是热气淤在上面。当然后面还有一条是附子泻心,就是比较标准的上热而下寒的体质哦。那这个如果你有需要补的话,那你还可以用附子泻心去帮忙。
讲到这个退瘀血的方子,其实《辅行诀》的那个大泻心汤也是非常漂亮的方子。因为《辅行诀》它的大泻心汤,它说治的是心慌、心乱,然后胸口这些地方很痞闷,然后嘴巴发苦,舌头脱,然后脸发红,它说面赤如新妆,好像你刚画涂了腮红一样,然后吐血、衄血、下血,各种因为热所以血被逼出来的状况。《辅行诀》的这个大泻心汤,它有黄芩、黄连、大黄,三黄在里面。他有芍药,你知道中间有芍药那个收血的力道又加强了。然后,甘草的话,让药性温和一点,估计且不论。里面有一味炮姜,有了炮姜止血效果又更好。所以其实《辅行诀》大泻心汤在治疗吐衄来讲的话,效果可能是得胜过三黄泻心的,所以这个同学回去看一看,有时候可以选择一下。
当然三黄泻心你说特别有用的就是流鼻血。就流鼻血来讲的话,你说气不摄血的那种纯阴证的比例比较低,那么流鼻血的你用三黄泻心,一下子这个上面的那个压力就会降低哦。那这样子吃了之后,其实止鼻血的效果是很好的。
三黄泻心在今天的临床,其实我不知道为什么,西医在研究中药的时候,或者说我们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中药的时候,通常我们中药领域比较容易得到肯定的多是寒凉药。是不是因为寒凉药可以让你有很明显的什么抗菌功能还是什么东西,所以很容易在化学实验上面得到肯定。那你说比较热的药,好像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肯定还是怎么样,我不太确定那个逻辑真的是什么。但是像今天三黄泻心这种药就变成那种,这种比较偏西医研究的人特别爱,比如说什么三黄泻心作用在咽喉癌什么食道癌患者,在接受化疗的时候用三黄泻心汤来辅助治疗,可以争强这个人体的免疫力什么,然后复原情况比较好。
我想这个东西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基本上你说三黄泻心这种东西如果你吃一点点的话,或者是短期间吃的话,它通常是提升一个人的免疫力。就好像你身体如果有一些寒药进来,会刺激你的身体去产生热能,去把这个寒气平衡回来。所以少量而短期的寒药往往是有能力去振奋一个人的免疫机能的。可是如果你短期少量的用药研究发现这个人免疫机能提升了,我认为这个药可以3个月、5个月,1年、2年的吃下去,这是有一点奇怪的。因此到今天这个所谓的三黄剂是可以提升免疫机能的这种药物,这种说法我觉得在中医的临床上面还是不能轻易地肯定这件事情。
如果继续地吃,大概一个礼拜以后你的免疫力就不会再提升了,然后再继续地吃,可能白头发就开始一根一根的冒出来了,就是又寒又破阴的药。这样子的状况还是会有,但是今天的这些研究者就蛮喜欢这一套的,也不知道该怎么讲这件事情了。但是我们至少有个底,就是我觉得用这样的方式去研究这个三黄,其实没有什么意思了,但是现在就有一点这样的味道。
附子泻心汤证
【8.34】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我们认识这个三黄泻心之后,我们或者就可以回来看一看附子泻心汤。他说: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宋本在恶寒后面还有两个字是“汗出”。我想又恶寒又汗出,这个主症是比较完整的。因为我们要用到附子的时机就是阳虚而自汗是不是这样?在太阳来讲。所以他又会怕冷又会出很多汗,就是冒冷汗就是汗流不止,你就知道该用附子了。那么上面的热呢,你用三黄去退。下面的这个阳气不足,你用附子去补足,这是一个很好的搭配。不过它的煮服法,就变成三黄要用泡这个杯面的方法来处理。然后附子如果不煮45分钟到一个钟头恐怕还有毒性的药。附子另外去煮一碗附子的汤,然后三黄来快速泡一个三黄茶,然后在喝的时候加到一起喝下去。
三黄泻心汤,如果在《伤寒论》里头要给它贴一个标签的话,我们称之为火痞,就是这个火证之痞。如果你是附子泻心汤的话,他的这个症状往往这个病人,他会让你看得到蛮明显的就是上半身觉得很热,要扇扇子,出大汗,干哦,这样子的感觉。可是他的脚是要裹棉被的,是觉得脚很怕冷的。就是上热和下寒不得交通的时候,这个三黄跟附子的这个药物是有用的。当然你会说上热下寒不是栀子豆鼓。我说栀子豆鼓是扛在这个地方用的(膻中穴位置),三黄泻心那个痞,我想用泻心汤我们在伤寒的世界我们还是以痞证来抓主症。有个痞的话那就是扛在这个地方(中脘穴位置)的话,那就是三黄剂跟附子剂的联合作用。所以这个上热下寒是蛮好用的。
当然如果要整个《伤寒论》的条文一起来做思考的话,会有一点地方会觉得好像有一点头大。就是我们之前教到这个肾气丸的时候,有讲到所谓的引火归元法。这个火不归元也是上热下寒,如果以后教到完全的阴证的时候也有这个所谓的戴阳证,就是阴寒太盛,阳气外脱,也是脸红红的。那个阳气像戴帽子一样被逼着浮在表面了,那你说戴阳证跟附子泻心汤证跟火不归元的肾气汤证或者引火汤证,这个差别到底在哪里?我倒是只能这样说,就是火不归元的症状好像我们之前有教比较清楚的是什么膝盖发冷啊然后脸的什么地方发炎,那个膝盖发冷这个地方比较能够让你看到你需要的是更把这个阳气往下引导的药物。
这个附子泻心汤基本上我们主症,如果是照《伤寒论》就是抓个痞证。如果完全没有痞证的话,你可能会只能说知道自己是在以一个病机的角度在开药,就是试试看。那么至于说戴阳病,张仲景的话是写通脉四逆汤,但是实际上我们今天是用白通汤治疗比较多。那个戴阳证我想以后学了阴证的部分,同学会比较熟悉了,所以也不是那么急着要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分辨出来。但是一般而言的上热下寒,我想用附子泻心汤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这个地方他就已经开始告诉你说泻心汤,是上面的热跟下面的寒不能够交通所形成的一种疾病。有了这样的一个思考的根底的话,我们就可以比较方便说回头去看这个半夏泻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