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1.辨证要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虚实:实证发病急,痛剧,拒按,食后痛甚,新病体壮,脉实。虚证起病缓,痛势徐缓,喜按,因素饥而痛甚,久病体虚,脉虚。

(2)辨寒热:寒者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便稀尿清。热者灼痛,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烦渴喜饮,便秘尿赤。

(3)辨在气在血:在气初痛,胃痛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与情志因素有关,脉弦。在血久痛,胃痛如针刺或刀割样,痛有定处,食后或入夜痛甚,或兼见呕血、便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2.治则治法 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通过疏通气机,恢复胃腑和顺通降之性,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属实者,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当兼顾。

3.分证论治

3.1 寒邪侵袭证

[症状]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要点] 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郁滞。

[治法]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 良附丸。

[加减举例] 兼食滞者,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制半夏。

3.2 饮食停滞证

[症状] 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发病前常有暴饮暴食或不洁饮食病史,苔厚腻,脉滑。

[病机要点] 饮食停滞,阻塞胃气。

[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 保和丸。

[加减举例] 脘腹胀甚者,加枳实、砂仁、槟榔、厚朴;便秘者,改用枳实导滞丸。

3.3 肝气犯胃证

[症状] 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多薄白,脉沉弦。

[病机要点]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

[加减举例] 胃痛较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嗳气频作者,加沉香、旋覆花。

3.4 肝胃郁热证

[症状]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病机要点]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

[治法] 疏肝泄热和胃。

[代表方] 化肝煎。

[加减举例] 阴伤者,加麦冬、石斛、白芍。

3.5 瘀血内阻证

[症状] 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黯,脉涩。

[病机要点] 瘀阻胃络,脉络不通。

[治法]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 失笑散合丹参饮。

[加减举例] 出血者,加三七、白及。

3.6 胃阴亏虚证

[症状] 胃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要点] 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加减举例] 泛酸嘈杂者,加左金丸;便秘者,加火麻仁、瓜蒌仁。

3.7 脾胃虚寒证

[症状]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呕清水,纳差,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病机要点] 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 理中丸。

[加减举例] 泛吐清水者,加半夏、茯苓、陈皮;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

【转归预后】

本病不同证候间可相互转化,如寒邪郁久化热,气郁日久化火,气滞而致血瘀,或由实转虚等。本病可变生虚劳、吐血、便血等病证。胃痛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治疗较易,而虚实夹杂者,则难取速效,常反复发作。

【调护要点】

胃痛发作时宜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忌食粗糙多纤维食物,忌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保持精神舒畅,慎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

【结语】

胃痛的病机是胃气失和或胃失所养,当以理气和胃止痛为治疗原则。实证治疗较易,邪气去则胃气安;虚实并见者则治疗难度较大,常反复发作。胃痛预后一般较好。但因失治、误治等,可变生吐血、便血、虚劳等病证。

第二节 痞满

痞满是以自觉胃中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本证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为胃痞。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即胃痞。

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若以痞满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外感 外感六淫,表邪入里或误治伤中,邪气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

2.内伤 暴饮暴食,饥饱失常,偏嗜无度,损伤脾胃,健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中阻,气机被阻,导致痞满。或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忧思伤脾,运化失职,胃腑失和,气机不畅。或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调,饮食不节,或久病损及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调而生痞满。

【类证鉴别】

1.痞满与胃痛鉴别 参见“胃痛”一节。

2.痞满与鼓胀鉴别 鼓胀腹部胀大膨隆,胀大之形外现;胃痞则自觉满闷痞塞,外无胀大之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胃脘部按之柔软。鼓胀有胁痛、黄疽、积聚等病史;胃痞可有胃痛、嘈杂、吞酸等病史。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寒热:痞满绵绵,得热则舒,遇寒则甚,口淡不渴,苔白,脉沉者,多为寒;痞满势急,胃脘灼热,得凉则舒,口苦便秘,口渴喜冷饮,苔黄,脉数者,多为热。

(2)辨虚实:痞满时减复如故,喜揉喜按,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溏薄,久病体虚者,多属虚;痞满持续不减,按之满甚或硬,能食便秘,新病体壮者,多属实。

2.治则治法 胃痞的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理气消痞。实者有泻热、消食、化痰、理气等治法,虚者则重在补益脾胃,虚实并见者宜攻补兼施,补消并用。治疗中应注意理气不可过用香燥,以免耗伤津液。

3.分证论治

3.1 实痞

3.1.1 饮食内停证

[症状] 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大便不调,矢气频作,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要点] 饮食停滞,胃失和降,气机壅塞。

[治法]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 保和丸。

[加减举例] 脘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槟榔。

3.1.2 痰湿中阻证

[症状] 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病机要点] 痰湿中阻,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治法]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代表方] 二陈汤或平胃散。

[加减举例] 兼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砂仁。

3.1.3 湿热阻胃证

[症状] 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要点] 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治法]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 泻心汤合连朴饮。

[加减举例] 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生姜、旋覆花。

3.1.4 肝胃不和证

[症状] 脘腹痞闷,胸胁胀满,情绪急燥时痞满加重,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病机要点] 肝气犯胃,胃气郁滞。

[治法]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代表方] 越鞠丸或逍遥散。

[加减举例] 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黄芩。

3.2 虚痞

3.2.1 脾胃虚弱证

[症状] 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要点] 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治法]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代表方] 异功散。

[加减举例] 胀满重者,加枳壳、木香、砂仁、厚朴;脾阳虚者,合用理中丸。

3.2.2 胃阴不足证

[症状] 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要点] 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升降失司。

[治法] 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代表方] 益胃汤。

[加减举例] 胀满重者,加厚朴花、香橼皮。

【转归预后】

胃痞一般预后良好,但本病易受饮食、情志、起居、冷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常反复发作。若久病失治,可转变为胃痛,甚至转变为胃癌、虚劳等。

【调护要点】

胃痞患者要重视生活调摄,尤其是饮食与情志调摄。如忌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保持精神愉快,注意劳逸结合。

【结语】

本病以自觉胃中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病因有外感、内伤,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胃痞的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理气消痞,可分为虚、实两类进行辨治。

第三节 噎膈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梗塞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食入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噎即噎塞,指吞咽食物时梗塞不顺,食尚能入胃;膈即格拒,指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噎属噎膈之轻证,可以单独为病,亦可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统称为噎膈。

西医学中的食管癌、贲门癌、食管炎、贲门痉挛、食管憩室、弥漫性食管痉挛等疾病,出现吞咽困难等噎膈表现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情志过极 以忧思恼怒多见。忧思伤脾则气结,脾伤则水湿失运,滋生痰浊,痰气相搏;恼怒伤肝则气郁,气结气郁则津行不畅,瘀血内停,气、痰、瘀交阻,久成噎膈。

2.饮食失调 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恣食辛辣,助湿生热,酿成痰浊,阻于食管,或津伤血燥,失于濡润,使食管干涩而成噎膈。

3.年老体衰 年老肾虚,精血渐枯,食管失养,干涩枯槁,发为此病。若命门火衰,脾胃失于温煦,脾胃阳虚,运化无力,痰瘀互结,阻于食管,也可形成噎膈。

【类证鉴别】

1.噎膈与反胃鉴别 反胃多因胃中虚寒,饮食能顺利下咽入胃,食停胃中,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2.噎膈与梅核气鉴别 梅核气虽自觉咽中梗塞感,咽中似有物阻,吞之不下,咯之不虚。新病多实,或实多虚少;久病多虚,或虚实并重。

2.治疗原则 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以理气开郁,化痰消瘀为法,可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正虚为主,或虚实并重,治疗重在扶正,以滋阴养血润燥,或益气温阳为法,可少佐理气开郁、化痰消瘀之品。

3.分证论治

3.1 痰气交阻证

[症状] 吞咽不畅,情志舒畅则减轻,精神抑郁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略红,苔薄腻,脉弦滑。

[病机要点] 痰气交阻,化热伤津,食管不利。

[治法]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代表方] 启膈散。

[加减举例] 若郁久化热,心烦口苦者,加栀子、黄连、龙胆草;便秘者,加增液汤。

3.2 津亏热结证

[症状] 进食时梗涩而痛,水饮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复出,形体消瘦,肌肤枯燥,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渴欲饮冷,大便干结,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脉弦细数。

[病机要点] 阴伤热结,食管失润。

[治法] 养阴生津,清热散结。

[代表方] 五汁安中饮。

[加减举例] 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瓜蒌仁、何首乌。

3.3 瘀血内结证

[症状] 进食梗阻,胸膈疼痛,食不得下,甚则滴水难进,食入即吐,面色暗黑,肌肤枯燥,形体消瘦,大便坚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或便血,舌质紫暗,或舌红少津,脉细涩。

[病机要点] 血亏瘀结,阻于食管。

[治法] 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代表方] 通幽汤。

[加减举例] 若气滞血瘀,胸膈胀痛者,改用血府逐瘀汤。

3.4 气虚阳微证

[症状] 饮食不下,面色苍白,精神衰惫,形寒气短,面浮足肿,泛吐清涎,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要点] 脾肾阳衰,纳运无权。

[治法] 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代表方] 温脾用补气运脾汤,温肾用右归丸。

[加减举例] 中气下陷者,加用补中益气汤。

【转归预后】

若仅为噎的表现,病情多较轻而偏实,预后良好。若实转虚,由噎发展为膈,则病情加重,预后不良。

【调护要点】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出,但进食顺利而无梗塞感,多见于女性。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重在辨虚实。气滞、痰结、血瘀者为实;津枯血燥、气虚阳微者为虚。新病多实,或实多虚少;久病多虚,或虚实并重。

2.治疗原则 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以理气开郁,化痰消瘀为法,可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正虚为主,或虚实并重,治疗重在扶正,以滋阴养血润燥,或益气温阳为法,可少佐理气开郁、化痰消瘀之品。

3.分证论治

3.1 痰气交阻证

[症状] 吞咽不畅,情志舒畅则减轻,精神抑郁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略红,苔薄腻,脉弦滑。

[病机要点] 痰气交阻,化热伤津,食管不利。

[治法]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代表方] 启膈散。

[加减举例] 若郁久化热,心烦口苦者,加栀子、黄连、龙胆草;便秘者,加增液汤。

3.2 津亏热结证

[症状] 进食时梗涩而痛,水饮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复出,形体消瘦,肌肤枯燥,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渴欲饮冷,大便干结,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脉弦细数。

[病机要点] 阴伤热结,食管失润。

[治法] 养阴生津,清热散结。

[代表方] 五汁安中饮。

[加减举例] 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瓜蒌仁、何首乌。

3.3 瘀血内结证

[症状] 进食梗阻,胸膈疼痛,食不得下,甚则滴水难进,食入即吐,面色暗黑,肌肤枯燥,形体消瘦,大便坚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或便血,舌质紫暗,或舌红少津,脉细涩。

[病机要点] 血亏瘀结,阻于食管。

[治法] 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代表方] 通幽汤。

[加减举例] 若气滞血瘀,胸膈胀痛者,改用血府逐瘀汤。

3.4 气虚阳微证

[症状] 饮食不下,面色苍白,精神衰惫,形寒气短,面浮足肿,泛吐清涎,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要点] 脾肾阳衰,纳运无权。

[治法] 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代表方] 温脾用补气运脾汤,温肾用右归丸。

[加减举例] 中气下陷者,加用补中益气汤。

【转归预后】

若仅为噎的表现,病情多较轻而偏实,预后良好。若实转虚,由噎发展为膈,则病情加重,预后不良。

【调护要点】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不宜过快,不吃热烫、辛辣、变质食物,忌饮酒;避免忧思恼怒,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病后期,吞咽不下者,可进食牛奶、蜂蜜、梨汁等流质饮食。

【结语】

噎膈属难治之证,病位在食管,属胃气所主,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脾胃肝肾功能失调,导致津枯血燥,气郁、痰阻、血瘀互结于食管。临床应辨明标本虚实。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以理气开郁,化痰消瘀为法,可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正虚为主,或虚实并重,治疗重在扶正,以滋阴养血润燥,或益气温阳为法,可少佐理气开郁,化痰消瘀之品。但治标时,应顾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品;治本时,应顾护胃气,不宜过用甘酸滋腻之品。

第四节 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使胃内之物从口而出的病证。有将有声有物者称为呕,有物无声者称为吐,有声无物者称为干呕,现一般并称为呕吐。

呕吐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胰腺炎、胆囊炎、幽门梗阻、脑血管疾病、各种原因所致的颅内压增高等,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外感 风、寒、暑、湿、火、热诸邪,以及秽浊疫毒之气,侵犯脾胃,胃失和降,胃气挟水谷上逆。

2.内伤 暴饮暴食,时饱时饥,饮食偏嗜等,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恼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或忧思伤脾,脾胃失和,胃气上逆而为呕吐。或劳倦思虑太过,久病伤中等损伤脾胃,不能运化水谷,聚而成饮成痰,积于胃中,脾胃失养,胃失和降,饮邪上逆而致呕吐;或胃阴不足,失于润降,胃气上逆而致呕吐。

【类证鉴别】

呕吐与反胃鉴别:反胃是食停胃中,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呕吐与进食时间相距较长,主要病机是胃中无火,胃气上逆;呕吐与进食无明确的时间关系,呕吐物可有食物、痰涎等多种,量有多有少,有虚实不同的病机。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虚实:实证呕吐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起病较急,常突然发生,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吐物多酸腐臭秽,脉实有力。虚证呕吐,常因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所致,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吐物不多,呕吐无力,吐物酸臭不甚,常伴神疲、倦怠、乏力等,脉弱无力。

(2)辨呕吐物:若呕吐物酸腐难闻,多为食滞;吐黄水苦水,多为胆热犯胃;吐酸水绿水,多为肝气犯胃;吐痰浊涎沫,多为痰饮停胃;泛吐清水,多为胃中虚寒;仅呕吐少量黏沫,多属胃阴不足。

2.治疗原则 呕吐的治疗原则为和胃降逆止呕。实者重在祛邪,有解表、消食、化痰、理气等不同治法;虚者重在扶正,有益气、温阳、养阴等治法;虚实并见者,应攻补兼施。

3.分证论治

3.1 实证

3.1.1 外邪犯胃证

[症状] 突然呕吐,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胸脘满闷,舌苔白,脉濡缓。

[病机要点] 风寒或暑湿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 疏邪解表,和胃降逆。

[代表方] 藿香正气散。

[加减举例] 风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加荆芥、防风;兼食滞者,加鸡内金、神曲、莱菔子。

3.1.2 饮食停滞证

[症状]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更甚,吐后反快,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苔厚腻,脉滑实。

[病机要点] 食滞内阻,胃失和降。

[治法]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代表方] 保和丸。

[加减举例] 积滞化热,腹胀便秘者,加用小承气汤。

3.1.3 痰饮内停证

[症状] 呕吐物清水痰涎,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肠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病机要点] 脾失运化,痰饮内停,饮邪上逆。

[治法]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加减举例] 痰饮化热者,改用温胆汤。

3.1.4 肝气犯胃证

[症状] 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闷,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病机要点] 肝气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代表方] 半夏厚朴汤。

[加减举例] 气郁化火,心烦、口苦、吞酸者,合用左金丸;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

3.2 虚证

3.2.1 脾胃虚寒证

[症状] 饮食稍有不慎,或稍有劳倦,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病机要点] 脾胃虚寒,胃失和降。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 理中丸。

[加减举例] 脾肾阳虚者,改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

3.2.2 胃阴不足证

[症状] 呕吐反复发作,但呕吐量不多,或仅吐唾涎沫,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要点] 胃阴亏虚,胃失润降。

[治法] 滋养胃阴,和胃降逆。

[代表方] 麦门冬汤。

[加减举例] 津伤口燥者,加石斛、花粉、知母;呕吐较甚者,加橘皮、竹茹。

【转归预后】

一般来说,实证呕吐,病程短,病情轻,易治愈;虚证及虚实并见者,则病程长,病情重,反复发作,时作时止,较为难治。

【调护要点】

重在饮食与情志调护,做到饮食有规律,不宜饱食,忌食生冷、肥甘、辛辣香燥之品,保持情绪舒畅。呕吐剧烈者,应卧床休息。

【结语】

呕吐的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和胃降逆止呕为治疗的基本原则。但临床应根据虚实辨证论治,实者重在祛邪,有解表、消食、化痰、理气等不同治法;虚者重在扶正,有益气、温阳、养阴等治法;虚实并见者,扶正祛邪并用。

第五节 呃逆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食管炎、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等引起的呃逆,均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饮食不当 进食过快过饱,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生呃逆。若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导致燥热内盛,阳明腑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

2.情志不遂 恼怒抑郁,肝气机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胃气上逆挟痰上逆动膈,皆可发为呃逆。

3.正气亏虚 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误用攻下等,可致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或胃阴不足,失于润降,而胃气上逆动膈发生呃逆。若病深及肾,肾失摄纳,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导致呃逆。

【类证鉴别】

呃逆与嗳气鉴别:两者均为胃气上逆所致,呃逆声短而频,不能自制,而嗳气声长而沉缓,多可自控。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病情轻重:一时气逆呃逆,无反复发作史,无明显兼证者,属轻证,多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缓解;呃逆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兼证明显,或见于其他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属重证,需要治疗。急、危、重症患者,出现呃逆时断时续,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弱,为胃气衰败的危候。

(2)辨寒热虚实:应根据呃声特点、兼证、舌脉等进行辨识,具体参考“分证论治”部分。

2.治疗原则 呃逆的治疗原则为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采用祛寒、清热、补虚、泻实等法,佐以止呃之品。

3.分证论治

3.1 实证

3.1.1 胃寒证

[症状] 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口淡不渴,舌苔白,脉迟缓有力。

[病机要点] 寒邪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治法] 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 丁香散。

[加减举例] 寒重者,加吴茱萸、肉桂、乌药;兼食滞者,加莱菔子、槟榔、半夏。

3.1.2 胃火上逆证

[症状] 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饮冷,目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病机要点] 胃肠实热,胃热气逆动膈。

[治法] 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代表方] 竹叶石膏汤。

[加减举例] 腑实便秘者,加小承气汤;胸膈烦热,大便秘结者,用凉膈散。

3.1.3 气机郁滞证

[症状] 呃逆连声,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纳减嗳气,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病机要点] 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动膈。

[治法] 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代表方] 五磨饮子。

[加减举例] 气郁化热者,加栀子、黄连、龙胆草;兼痰阻者,可用旋覆代赭汤。

3.2 虚证

3.2.1 脾胃阳虚

[症状] 呃声低而无力,气不得续,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要点] 脾胃阳虚,冲气上逆。

[治法] 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代表方] 理中汤。

[加减举例] 兼食滞者,加神曲、麦芽;脾虚气滞者,加香附、木香。

3.2.2 胃阴不足证

[症状] 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似饥而不欲食,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病机要点] 胃阴不足,胃失润降。

[治法] 益胃养阴,和胃止呃。

[代表方] 益胃汤。

[加减举例] 气阴两虚者,用麦门冬汤。

【转归预后】

呃逆轻者可不药而愈,但危重病证后期出现的呃逆,常为胃气将绝,元气衰败的危候。

【调护要点】

保持精神舒畅,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避免饥饱失常。危重病证后期出现呃逆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结语】

呃逆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症状特点,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治疗原则为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临床应辨明其寒热虚实。呃逆病情轻重差异很大,危重病证中出现呃逆时,常为胃气将绝的危候。

第六节 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病证。本病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克隆氏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外感 引起泄泻的外邪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者最多。脾喜燥而恶湿,湿邪易困脾土,以致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水谷杂下而发生泄泻。

2.内伤 暴饮暴食,食滞肠胃;或恣食肥甘,湿热内生;或过食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腐馊不洁等,导致食滞、寒湿、湿热内生,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或恼怒伤肝,肝气不舒,横克脾土;或忧思伤脾,土虚木乘;或素体脾虚,复为情志或饮食所伤等,导致脾虚失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若年老体弱,肾气不足;或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房室无度,命门火衰,致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类证鉴别】

1.泄泻与痢疾鉴别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而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

2.泄泻与霍乱鉴别 霍乱是一种突然起病,上吐下泻,吐泻并作的病证,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常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

(2)辨泻下物: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泻物腥秽者,多属寒湿之证;大便稀溏,其色黄褐,泻物臭秽者,多为湿热之证;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败卵,多为伤食之证。

(3)辨轻重缓急:泄泻而饮食如常为轻证;泄泻而不能食,消瘦,或暴泻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为重证;急性起病,病程短为急性泄泻;病程长,病势缓为慢性泄泻。

(4)辨脾、肝、肾:稍有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泄泻即作或复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属病在脾;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泻发作或加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者,多属病在肝;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属病在肾。

2.治疗原则 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基本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急性泄泻以湿盛为主,重用祛湿,辅以健脾,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对兼夹表邪、暑邪、食滞者,分别佐以疏表、清暑、消导之法。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治以健脾补虚,辅以祛湿,根据不同证候,可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温肾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

泻不止者,佐以固涩。

3.分证论治

3.1 寒湿泄泻

[症状] 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兼外感风寒,可见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病机要点] 寒湿困脾,脾失健运,升降失和。

[治法]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代表方] 藿香正气散。

[加减举例] 表寒者,加荆芥、防风;寒湿在里者,改用胃苓汤。

3.2 湿热泄泻

[症状] 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病机要点] 湿热内蕴,伤及脾胃,运化失常。

[治法] 清热利湿。

[代表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

[加减举例] 热偏重者,加金银花、马齿苋;湿偏重者,加薏苡仁、茯苓、泽泻。

3.3 伤食泄泻

[症状] 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病机要点] 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治法] 消食导滞。

[代表方] 保和丸。

[加减举例] 脘腹胀满,泻而不畅者,用枳实导滞丸。

3.4 脾虚泄泻

[症状] 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而发生泄泻,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要点] 脾虚运化无权,水谷不分。

[治法] 健脾益气,利湿止泻。

[代表方] 参苓白术散。

[加减举例] 脾阳虚者,症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加用附子理中汤;中气下陷者,症见短气肛坠,甚则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

3.5 肾虚泄泻

[症状] 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弱,两尺尤弱。

[病机要点] 肾阳虚衰,脾失温养,运化失司。

[治法]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代表方] 四神丸。

[加减举例] 可合桃花汤固涩止泻;兼中气下陷者,加黄芪、党参、白术。

3.6 肝气乘脾

[症状] 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即发生泄泻,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

[病机要点] 肝失调达,横克脾土,脾失健运。

[治法] 抑肝扶脾,调中止泻。

[代表方] 痛泻要方。

[加减举例] 可加柴胡、枳壳、香附疏肝解郁;脾虚者,加黄芪、党参、茯苓。

【转归预后】

一般而言,急性泄泻多可治愈,但若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者,可由实转虚,变为慢性泄泻。慢性泄泻一般经治后亦能获愈,但中气下陷或脾肾两虚者,预后较差。

【调护要点】

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忌食腐馊变质及油腻食物,少食生冷瓜果,一般情况下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急性泄泻病人亦可暂禁食,以利脾胃功能的恢复;重度泄泻者,应注意防止津液亏损,应及时补充体液。

【结语】

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病位在脾,与肝肾有关。治疗以运脾祛湿为原则。急性泄泻重用祛湿,辅以健脾,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当予运脾补虚,辅以祛湿,并根据不同证候,分别施治。应注意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留邪,慢性泄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伤津。

第七节 痢疾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以夏秋季节多发。

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等,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时邪疫毒 痢疾多发于夏秋之交,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或疫毒之邪,蕴于肠腑而发病。

2.饮食不节 饮食过于肥甘厚味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或食用馊腐不洁的食物,导致湿热内生或疫毒从口而人,积滞腐败于肠间,发为痢疾。

总之,本病的发生由于湿热、疫毒、寒湿蕴于肠中与气血相搏结,导致肠道传导失司,气血凝滞,脂膜血络受损,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脓血。因腑气不通,气机阻滞而腹痛,里急后重。

【类证鉴别】

痢疾与泄泻鉴别:参见“泄泻”一节。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痢疾根据其证候的寒热虚实不同,临床可分为,因于湿热的湿热痢;因于寒湿的寒湿痢;因于疫毒的疫毒痢;因脾胃虚弱而感受寒湿,或湿热痢过用寒凉,损伤脾阳,而形成虚寒痢;素体阴虚感邪,或久痢伤阴,可形成阴虚痢;痢疾失治误治,迁延不愈,导致正虚邪恋,形成时发时止的休息痢。

2.治疗原则 痢疾的治疗原则为祛邪导滞、调气和血、顾护正气。热痢宜清,寒痢宜温,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用;初痢实者宜祛邪导滞,久痢虚者宜补益正气,虚实夹杂者予以兼顾;痢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治痢忌过早补涩、峻下攻伐、分利小便,同时应始终注意顾护胃气。

3.分证论治

3.1 湿热痢

[症状] 腹痛,痢下赤白脓血,黏稠腥臭,口渴,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要点] 湿热蕴结,气血壅滞,脂络受损。

[治法] 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代表方] 芍药汤。

[加减举例] 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

3.2 疫毒痢

[症状] 发病急骤,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痢下鲜紫脓血,寒战壮热,头痛烦躁,甚至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苔黄腻或燥,脉滑数。临床亦有下痢不重而全身症状重者,突然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呕吐,四肢厥冷,舌红苔干,脉弦数或微细欲绝。

[病机要点] 疫毒蕴肠,热入营血。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清营。

[代表方] 白头翁汤。

[加减举例] 高热神昏者,合犀角地黄汤,另服神犀丹或紫雪丹;抽搐者,加羚羊角、石决明、生地等;阳气欲脱者,急以参附汤。

3.3 寒湿痢

[症状] 腹痛,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胀腹满,口淡不渴,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病机要点] 寒湿中阻,邪留肠中,传导失司。

[治法] 温化寒湿。

[代表方] 胃苓汤。

[加减举例] 有表证者,加荆芥、苏叶、葛根;挟食滞者,加山楂、神曲。

3.4 虚寒痢

[症状] 久痢,痢下赤白清稀或白色黏冻,无腥臭,甚则滑脱不禁,腹部隐痛,喜按喜温,肛门坠胀,甚至脱肛,食少神疲,形寒畏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病机要点] 脾肾阳虚,寒湿中阻。

[治法]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代表方] 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加减举例] 肾阳虚衰者,加吴茱萸、补骨脂。

3.5 阴虚痢

[症状] 痢下赤白黏冻,或下鲜血黏稠,虚坐努责,量少难出,午后低热,口干心烦,舌红绛或光红,脉细数。

[病机要点] 阴虚感邪,或久痢伤阴。

[治法] 养阴清肠。

[代表方] 驻车丸。

[加减举例] 腹痛者,加白芍、甘草;口渴者,加石斛、沙参。

3.6 休息痢

[症状] 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常因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或劳累而诱发。发作时,大便夹有赤白黏冻,腹痛、里急后重症状不重。休止时,常有腹胀食少,倦怠怯冷。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病机要点] 脾胃虚弱,湿热留连,寒热错杂。

[治法]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代表方] 连理汤。

[加减举例] 发作时,偏湿热者,加白头翁、黄柏;偏寒湿者,加苍术、草果。

此外,还有下痢而不能进食,或下痢呕恶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实证者,由湿热或疫毒上犯于胃,胃失和降所致,症见下痢,胸闷,呕恶不食,口气秽臭,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方用开噤散。属虚证者,因脾胃素虚,或久痢伤胃,胃虚气弱,失于和降所致,病见下痢,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治宜健脾和胃,方用六君子汤加石菖蒲、姜汁。若下痢无度,饮食不进,肢冷脉微,急用独参汤或参附汤益气固脱。

【转归预后】

痢疾的预后取决于患者体质强弱、感邪轻重与治疗及时与否。痢疾初起,体质强壮者,多可治愈。疫毒痢病情多重,常致邪入心营、热极生风、内闭外脱,须积极救治。素体亏虚,或失治误治,湿热痢、寒湿痢可转为虚寒痢、阴虚痢、休息痢,多缠绵难愈,需精心辨治,方可治愈。噤口痢预后多不良。

【调护要点】

痢疾患者应重视饮食调养,一般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忌食油腻难消化的食物。此外,做好水、粪管理,加强饮食管理,消灭苍蝇,有利于控制痢疾的传播和流行。

【结语】

痢疾以夏秋为多发季节,实证有湿热痢、寒湿痢和疫毒痢,以湿热痢为多见,而疫毒痢病情凶险,宜及早图治;虚证有虚寒痢、阴虚痢和休息痢;若下痢不能进食或呕恶不能食者,为大虚大实的噤口痢。痢疾的治疗应分清寒热虚实,以祛邪导滞、调气和血为原则,热痢宜清,寒痢宜温,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用;初痢实者祛邪导滞,久痢虚者宜补益正气,虚实夹杂者予以兼顾。此外,因痢疾具有传染性,应积极预防和控制传播。

(0)

相关推荐

  • 中医儿科学——泄泻、厌食、积滞

    中医儿科学——泄泻、厌食、积滞

  •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你学会了吗?

    青竹中医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等  导读  [金匮背诵训练营]的条文讨论会,和大家一起复习讨论关于<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

  • 中医学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首创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会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坏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温热病的发生.此种辨证方法是 ...

  • 辨证论治方法系列谈 辨证的分类框架(上)--刘英锋

    辨证的分类框架(上) 导读 前面几讲我们谈了一下辨证的核心目标,即病因.病位.病机三位一体的辨证目标.本讲我们继续谈中医的病证分类,又叫辨证分类.我们认为:中医区别疾病是根据疾病发生的原理,即从病因. ...

  • 辨证论治方法系列谈 辨证的分类框架(下)--刘英锋

    辨证的分类框架(下) 导读 前半讲我们简要谈了病证分类的原则以及辨证分类的框架,并通过经典方证举例加以印证,本讲我们继续讨论各辨证方法与八纲辨证的关系,以及辨证纲领统一性的相关问题. 首先,我们先讨论 ...

  • 为什么辨证分型无法代替辨证论治?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 来源 | 中医书友会 导读: 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咱们上学时候学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医内外妇儿,这么学下来,初入临床,自然而然地遇到疾病首先分型,可 ...

  • 牙痛中医辨证治疗 五大类牙疼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五大类牙疼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胃火型 1.临床特点:牙痛临床特点是牙龈红肿而痛,口唇红.喜冷食,舌质红紫苔黄或白厚,脉数. 2.治疗:方用白虎汤化裁.方药组成:石膏30克.知母20克.甘草5克.粳 ...

  •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更要求辨证知机

    辨证知机是吾师刘渡舟老晚年提出的别具特色的学术思想. 继1983年<伤寒论十四讲>出版之后,老师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归纳他的学术思想,于十年后的1993年出版<伤寒论临证指要>中正 ...

  • 王云霄中西汇通辨证脉学010课--左关沉脉辨证论治

    ​王云霄中西汇通辨证脉学010课--左关沉脉辨证论治 左关沉脉,预示肝阴虚.或可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疼痛.急躁易怒等.多见于西医的慢性肝病.眼病.月经失调.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等. ...

  • 【辨证分享】治疗糖尿病如何辨证论治,中医...

    [辨证分享]治疗糖尿病如何辨证论治,中医分享治疗经验,仅供学习参考.   最近很多人看了我的视频,大家都对中医的辨证很感兴趣,纷纷留言说中医是如何辨证的呢,因为比较忙,没有办法一一回复.那么这次我以糖 ...

  • 《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和辨证论治!!!

    今天我想占用大家的一些时间来探讨一下<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和临床应用,这个题目"<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是结合一些著名中医药专家关于辨证论治的方法研究和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