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惠安女
追寻惠安女
周铁株
听着窗外一直不肯停歇的沙沙雨声,离开泉州到惠安的计划很可能落空。听同房的福建人介绍,要看惠安女,在县城所见的不地道,到了崇武镇也不行,只有大岞渔村的才原汁原味。
服饰装束奇特的惠安女,以及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习俗,早就想躬逢目击了。
我的运气实在好,次日起床竟是高阳朗照,急匆匆赶往惠安县城,寄存好行李就直奔崇武镇。在车上正盘算着怎样开展采访,上来一位络腮胡子的黑大汉,他拎着背着配备齐全的摄影器材,胸前佩挂采访证,看样子是到崇武追踪采访民俗的摄影记者,至于为何张扬地公开采访证却不明所以。管他哩!尾随着他捡便宜,总比人地两生“盲人骑瞎马”似的顺当得多。主意已定,我紧盯着摄影记者的动向。
车窗外景色一掠而过,途经山霞镇,始见扎黑头巾穿传统服装的老妇,都是蓝衣黑裤,露脐装紧身大襟,前后衣摆不平直呈弧形,大裤裆窄脚,状似艺员的练功裤,布料是柔软的绸缎,走起路来一面旗帜似的飘飘扬扬,有人形象地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可是不要小觑了她们,据说惠安女不仅会操持家务,还是粗重劳动的主力军,自食其力的传统使她们不必依附男人,因此有也如以往珠江三角洲妇女结婚“不落家“的婚俗,至于年轻一代有没有继承“光荣传统”,那就不得而知了。
车到崇武镇,不知何故马路上万头攒动异常热闹,摄影记者瞬间就被人海吞没失去踪影,我只好随着人群向前拥流。到处是节日的气氛,彩旗招展,高层建筑悬挂着长幅标语,大型汽球随风飘荡,上书“发挥渔区文化优势,促进闽南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惠安,促惠安走向世界”。真是造化,在崇武举办的“惠安渔区文化节”让我撞上了!
会场设在崇兴路口,全国人大、省市有关负责人和海内外嘉宾参加了活动,我这个不拘形迹的“白撞记者”虽然只有特约记者证,亦尾随着正牌记者,抢拍镜头速记场面采访嘉宾,所幸的是谁也没发觉混进了一个“假冒伪劣”。
开幕式结束后是大型广场文艺表演,首先是百崎回族乡的回族少女列成方阵,她们一身白衣裙黑马夹黄色斗篷,清丽不俗地打扮得天仙一般,在《花儿与少年》乐曲声中手摇花束走过主席台,接着是大型彩车列队缓缓驶过,色彩丰盈地展示各镇成就和表演节目,内容有渔家生活、戏剧人物、武术队、激情豪勇的戚家军、林则徐抗击英军和烈焰熊熊的虎门销烟,还有由惠安女组成的摩托车队,展现出惠安女英姿飒爽的当代风采。
表演队伍绕崇武古城巡游。崇武,崇尚武备之意,壮伟的古城濒临台湾海峡,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花岗岩滨海石城,同时是一座抗倭名城,沿着高大宽厚的城墙走一遭,不由得你不联想到明代名将戚继光如何血战倭寇的壮烈图景。具有抵御外侮光荣传统的崇武人民,如今不必把心血花在垒筑石头城了,而是把花岗石雕琢成艺术品致富,因此有“石雕之乡”美誉,古城前的“崇武石雕工艺博物园”,就排列着众多栩栩如生的石雕艺术品。
巧逢机缘参与了惠安县盛大的节日,我当然不必到渔村寻访惠安女了,四乡八村的男女老少拥到崇武半岛,成群成堆都是惠安女健美的身影,眼花缭乱让我看个够。她们的服装除了传统的蓝衣黑裤或全黑衣裤,亦有印花布料,而且裤脚肥大得能藏进小孩,腰间缠绕宽阔的银带或塑料带,头罩彩巾或干脆缀满头饰,巧笑倩兮。当今许多少数民族除了重大节日,日常衣着打扮已基本汉化,而作为汉民族的惠安女,至今仍保留着地域性的先祖遗风,即便是民俗学家亦感到困惑莫解,使人徒生遥远苍古的沧桑感。
作者:周铁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文艺学会文学顾问兼专家指导团成员、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佛山市作家协会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在二十多个省(区)近百种报刊发表作品逾百万字,出版多部,作品入选多种权威选本。在各种文学评奖活动中获奖数十项。
《文学顾事》自2018年12月1日试行新规则
文章获得主编的奖励
靠质量+质量+质量!
主编根据文章阅读量发放稿费
另有:一周内打赏60%作为稿费;
打赏10元以内不发稿费。
主编微信号:gcb6161(投稿文友请务必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