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姑侄斗法

标记书签邮件报错阅读记录

唐隆政变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前期合作还算愉快,可是李隆基当上太子之后,太平公主看出这个太子没有她想像地好控制!这三郎不是个弱太子,以后可能是一个强有力的敌人!怎么办呢?太平公主决定亡羊补牢,将太子撤掉,换一个听话的上来!但是李隆基新立了大功,人望又高,怎么才能把他扳倒呢?

※ ※ ※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睿宗李旦登基后,大唐帝国还真就出现了一山二虎的局面。哪两只老虎呢?一只是太平公主,另外一只就是太平公主的侄子,同时也是睿宗李旦的儿子,太子李隆基。这两个人都是唐隆政变的功臣,是他们把睿宗李旦扶上了皇帝的宝座,所以到了李旦登基之后,这两个人都掌握了巨大的权力。权力大到甚么程度呢?从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李旦无论是遇到甚么事情,都不敢自己决定。每次宰相奏事,李旦总要先问两句话,第一句是:“尝与太平议否?”这事儿你跟太平公主讲过了吗?如果人家说已经讲过了,李旦再问第二句话:“与三郎议否?”你跟我三儿子李隆基商量过没有?如果宰相说都请示过了,他们两位都点头了,这时李旦敢签字。但是,这样的局面维持久了,不仅皇帝李旦不自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也不舒服。两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大的权力,都把对方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在这种情况下,姑侄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一、第一回合:太平公主亡羊补牢,决定撤掉太子李隆基

姑侄斗法的第一回合,从睿宗景云元年(七一○年)十月就开始了。要知道,景云元年距离刚刚发生的唐隆政变才仅仅过去四个月。斗法的挑起者是太平公主。她到处散布流言说:“太子非长,不当立。”说现在这个太子李隆基不是嫡长子,不应该由他来当太子,想要把李隆基从太子的位子上拉下来。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太平公主要是不愿意让李隆基当太子,为甚么不在睿宗还没立太子的时候就提出来,非要等到李隆基当上太子之后再搞小动作呢?其实,这是因为太平公主刚刚发现,自己看走眼了,过去把李隆基给看扁了。唐隆政变的时候,李隆基年方二十六岁,还是个年轻人,又是庶出的儿子,还是老三,身分不占优势。而且太平公主也观察过这个小伙子,觉得他除了打毬好以外,似乎也没有甚么特别的本事。太平公主当时很轻视他,这才愿意跟他一起搞政变。按照太平公主的想法,和这个庶出的三郎联手搞政变,自己可以全权担任幕后策划,让他到前面冲锋陷阵。等到政变成功后,先拥立那个没有任何功劳的李旦当皇帝,再立这个没任何正经名分的三郎当太子,父子两代人都得感激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弱天子和一个弱太子的组合,非常有利于她揽权。就算是以后李旦死了由李隆基来当皇帝,只要她还活着,侄子恐怕还得听她这个姑姑的话。总之,按照太平公主当时的如意算盘,只要操作得当,她在父子两代都可以大权独揽。

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前期合作还是相当愉快的。从李隆基的角度来说,政变之前必须取得太平公主的纵容才能瞒住李旦,自己立功;政变之后也必须在太平公主的支持下才能被立为太子。总之,自己名不正言不顺,无论如何得依附太平公主才能站稳脚跟。所以李隆基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得特别乖巧顺从,对姑姑言听计从,让姑姑觉得自己选对了人。可是李隆基当了太子之后,太平公主就慢慢看出来了,这个太子没有她想像的那么好控制!再联想到他在政变之中有板有眼的指挥,太平公主逐渐觉出危险来了:这三郎不是个弱太子,以后很可能是一个强有力的敌人!怎么办呢?所以,到这时候,太平公主决定亡羊补牢,把这个太子撤掉,换一个听话的上来!可是,在古代社会,太子号称“国本”,更换太子可是一件大事。李隆基新立了大功,人望不错,怎么才能把他扳倒呢?太平公主采取的第一个手段就是制造流言,说现任太子不符合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应该换人!本来,李隆基的出身就是他的软肋,再加上太平公主在当时举足轻重的地位,她这么一说,朝野上下自然也是议论纷纷。中国有个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本来睿宗李旦对这个太子就心存芥蒂,现在太子的处境就更艰难了。

当然,太平公主也明白,在政治斗争中,舆论只能起辅助作用,因此,光靠制造流言还不行。太平公主是个擅长谋划的人,她还进一步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来打击太子。

第一,监控太子的私生活,企图从中找出漏洞。中国有道德至上的思想传统,所以,私生活也是一个敏感问题,太子的私生活就更为敏感。隋朝的时候,隋文帝的大儿子杨勇不就栽在私生活上吗?他宠爱小妾胜过嫡妻,被信奉一夫一妻制的老妈独孤皇后知道了,非要逼着隋文帝把他从太子位置上拉下来,换上小儿子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另外,唐高宗晚年,章怀太子李贤不也是因为宠爱娈童,被武则天抓住把柄废掉了吗?太子失德,本来就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是可以上纲上线的。此时,深得母亲真传的太平公主,也安插了亲信到太子身边充当卧底,每天拿显微镜去观察太子的生活。太子每天都干了甚么?是不是沉湎女色?是不是骑马打猎不务正业?一旦发现太子有甚么不妥当的地方,太平公主就会赶紧汇报给睿宗李旦,加深李旦对这个儿子的坏印象。

第二,发动大臣,让他们提出更换太子。太平公主也知道,废立太子这样的大事,光靠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可不够。皇帝毕竟是和大臣共治天下,应该让大臣敦促一下李旦。为了取得大臣的支持,太平公主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婿都派了出去,让他们一个一个联系关系好的大臣,请他们到家里来聊天、吃饭。太平公主有钱啊,唐睿宗给了她一万户的实封,因此她有的是办公经费招待客人。这些大臣来到她的府邸,不仅吃好喝好,走的时候还有豪礼奉送,一定让来人满载而归,不虚此行。经过太平公主这么一番拉拢之后,确实也有一些大臣被她说动了,加入到她的阵营中来。不过,这样一个一个发动大臣实在是太慢了,太平公主可是个讲究效率的人,怎么样才能一下子解决问题呢?到了景云二年一月,太平公主换方法了,成批次处理。这天她估计宰相们该退朝了,就自己坐着车来到他们下班的必经之路上候着。一会儿,看着宰相们出来了,太平公主主动迎了过去,跟他们讲:“太子不是嫡长子,由他接班不合礼教。古人云:'不知礼,无以立。’诸位宰相都是饱读诗书之人,难道不应该帮助皇帝遵循礼教吗?请你们务必跟皇帝表一表态,换掉太子!”显然,这是在对大臣施压,企图让他们从君臣关系这个角度迫使皇帝改变决定。

更厉害的是第三种措施:恐吓唐睿宗,让他感觉到李隆基对自己的统治形成了威胁,从而主动产生废掉太子的念头。前两个措施都是动用外部力量,外力敦促虽然也有作用,但是哪有让睿宗自己直接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来得直接啊!本来在中国古代,因为皇权独尊,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就非常难处,常常让太子觉得左右为难。当太子的管多了,皇帝就会觉得恐惧,怕太子有野心,想提前夺权;当太子的管少了,或者干脆甚么事都不敢做,则又会让皇帝觉得太子窝囊,不是当皇帝的材料。

到了李旦和李隆基这一对父子这儿,关系就更微妙了。为甚么呢?因为李旦当皇帝是被儿子李隆基推上来的,而儿子在搞政变的时候,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居然选择把老爸蒙在鼓里!这让李旦觉得儿子心机太深了,总怀疑他以后还会图谋不轨,抢班夺权,所以对这个儿子防范特别重。现在,太平公主就利用了睿宗的这种恐惧心理,让他觉得儿子确确实实想要提前接班了!怎么恐吓李旦呢?她派了两拨人到睿宗面前去造谣。第一拨是大臣,他们跟睿宗说:“朝廷里的人都很倾心于太子。”言下之意很明显,李隆基在朝廷里的人缘比你这个皇帝还好呢!这当然让唐睿宗很郁闷,也很紧张,这小子整天在朝廷里收买人心,他想干甚么呀?他是不是哪天要把我搞掉啊?

紧接着,太平公主又派了一拨术士去游说唐睿宗。所谓术士都是能掐会算、号称能预知未来的人,在当时也算是专业人士,他们就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说话了:“五日之内当有急兵入宫!”(《资治通鉴》卷二一○)也就是说,根据他们的推算,五天之内又会有大兵到宫里来作乱了!睿宗早就被各种各样的宫廷政变吓破胆了,现在一听,当然会紧张啊。谁会在这时候兴兵作乱呢?那肯定是太子等着当皇帝等得不耐烦了,想要逼宫,提前接我的班啊!这样一来,唐睿宗整天惶惶不可终日,怎么看李隆基都觉得他像是要夺权的样子。在太平公主这三方面措施的共同作用之下,李隆基的压力可就大了。身边有太平公主的人,朝廷里有太平公主的人,睿宗也整天被太平公主的人包围着,从各个角度说他的坏话,他这太子还能当长久吗?怎么办呢?李隆基也不是好欺负的,论心机绝对不比太平公主少,看到太平公主这么步步紧逼,他马上也针锋相对,开展反击措施了。那么,他采取了一些甚么样的行动呢?

第一是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让太平公主抓住把柄。太平公主不是整天盯着他的私生活吗?李隆基这时候就小心翼翼,不惹麻烦。《太平广记》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就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斗法的时候,李隆基的一个妃子怀孕了。添丁进口,这本来是件好事啊,可是李隆基当时根本高兴不起来。为甚么呢?因为他觉得现在妃子有孕,固然意味着人丁兴旺,但也可以说他整天沉湎于女色啊?这是失德行为,该怎么办呢?想来想去,李隆基觉得孩子不能留,干脆让这个妃子打胎算了。可是打胎这事也不能大张旗鼓地去做,如果让外人知道了,就失去了打胎的意义。那到底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李隆基就求自己的心腹大臣张说,让他替自己偷偷买点打胎药来。药买回来之后,李隆基还不敢让身边的奴婢熬药,怕他们传话给太平公主。于是,他就把身边的人都支开,干脆自己动手!可是,也不知道是这药熬得太慢,还是李隆基这么长时间一直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反正熬着熬着他就睡着了,还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个金甲神人走到药铫子旁边,绕着药铫子转了三圈,然后这个药铫子就翻到了地上。李隆基一激灵,自己也被吓醒了,睁开眼睛一看,药铫子居然真的翻倒在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不语怪力乱神嘛,李隆基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相信科学,不能信梦里那些事情,一定是自己睡着的时候不小心一脚把药铫子踢翻了!所以他换了一服药接着熬。没想到熬着熬着,这药铫子无缘无故又翻倒了,反覆三次都是如此。这时候李隆基明白了,这就是天意,上天不愿意让我失去这个孩子。于是,也就不再想打胎的事了。

那么,《太平广记》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我相信肯定是虚构的,但是它也确实反映出李隆基当时艰难的处境和他那种小心翼翼、唯恐出错的心态。正是因为这种态度,所以虽然太平公主派人严密监控,但是现存的史料中还确实没有哪一条记载李隆基有甚么不妥的言行被发现,自我保护做得不错。

第二条措施是在大臣中培植力量,让他们替自己回应、反驳太平公主的诽谤。只要太平公主发难一次,李隆基这边的大臣就回应一次。前面不是说过太平公主制造谣言说太子不当立,而且还拦住宰相,让他们同意换太子吗?那时,一个重量级的宰相宋璟马上替李隆基说话了,他说:“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说太子那是立了大功的人,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好主人,公主您怎么会说出换太子这样的话啊?义正词严地反驳了太平公主。宋璟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就以为人耿直、不畏强权著称,也算是几朝老臣,久居高位,在大臣之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这么一发话,其他宰相也就不敢再说甚么了。这是支持李隆基的大臣第一次和太平公主交锋。

第二次不是太平公主派大臣造谣,说朝廷都倾心于太子吗?睿宗很郁闷,沉不住气,就找到自己素来信任的老臣韦安石讨主意。这韦安石虽然也姓韦,但跟李隆基关系不错。他听到睿宗这么一说,马上反驳说:“陛下安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谋尔。太子有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知,愿陛下无惑谗音。”陛下您可千万不要说这种亡国的话啊,这一定是太平公主在调唆您吧?咱们现在的太子有功于国家,而且又孝顺又友爱,陛下您怎么能够听信谗言呢?这话说得一针见血,一下子就把背后的主谋太平公主点出来了。经韦安石这么一分析,睿宗也不得不承认,此事八成就是太平公主搞的鬼。

第三次不是太平公主让术士放话说五天之内会有大兵入宫吗?睿宗又非常紧张,马上跟几个身边的大臣布置任务,让他们都警醒一点,早作防范,千万别让坏人钻了空子。这时候,李隆基的心腹张说又站出来反驳了。他说:“此必谗人欲离间东宫。愿陛下使太子监国,则流言自息矣。”现在显然有坏人在挑拨离间,在这个时候您作为皇帝不仅不能防范太子,反而要给太子更大的权力,让他监国。这样一来,别人一看你们父子两个人关系这么和谐,也就再也不敢向您进谗言了。张说这番话也是份量十足,不仅揭露了太平公主的阴谋,而且劝说睿宗给太子更大的权力,简直是以退为进,直接帮着李隆基要权力了。

上面所说的这几条反击措施虽然管用,但毕竟还是消极防范型的,李隆基自己也很清楚,如果仅仅只会防范,那就会永远处于被动。要想在斗争中取得成功,不能光靠被动防范,而是要做到攻防结合,必要的时候还得主动出击。所以,李隆基做的第三项反击措施就是积极进取型的了。怎么积极进取呢?当时,李隆基的两个铁杆支持者姚元之和宋璟主动找睿宗谈心去了。这位姚元之就是后来著名的开元贤相姚崇,在武则天时代就已经声名赫赫,也算是几朝元老。他和宋璟对睿宗说:“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长孙,太平公主交构其间,将使东宫不安。请出宋王及豳王皆为刺史,罢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请与武攸暨皆于东都安置。”

这可不是一般性地为太子辩护,而是针对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提出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现在太平公主和太子打得不可开交,应该怎么办呢?他们认为应该这样:首先,合理处置能够对太子位置形成威胁的人。当时,除了李隆基之外,有资格当太子的人还有两个。一个是宋王李成器,这是李旦的嫡长子,当然有资格接班。另一个是豳王李守礼,他是章怀太子李贤的儿子,也是高宗和武则天活着的最大的孙子。那他为甚么有接班的资格啊?这还是从法统的角度考虑的,皇位从高宗传到中宗李显,再从李显往下一代传。但是,李显本人已经没有儿子了,那么李显的下一代皇族之中,年纪最大的是谁呢?就是李守礼,所以他也有接班的资格。这两个人都有接班的理由,有可能对现任太子李隆基的位置形成威胁,而他们现在受到了太平公主的挑拨,很可能心里也有波动。因此,应该让他们离开政治中心长安,到地方担任刺史,不要卷入纷繁复杂的宫廷斗争,以免引起政局不稳。

其次,合理处置李隆基的两个弟弟。李隆基是三郎,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封为岐王,一个封为薛王,两人担任中央禁军的统帅──左右羽林将军,掌握禁军的兵权。他们没有当继承人的资格,但是他们有可能被人利用。所以应该解除他们的禁军兵权,让他们去担任太子卫队的将领──太子左右率,这样就可以辅助太子,加强太子的力量。

第三,合理安排太平公主。姚元之和宋璟认为,朝廷里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关键是有太平公主插手。所以,请求睿宗让太平公主夫妇离开政治中心长安,到东都洛阳居住,让他们远离是非之地。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一揽子解决方案其实是非常到位的,绝对切中要害,清楚地反映出姚元之和宋璟把握大局、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和水准。这两个人后来成为开元贤相,确实不是浪得虚名。

这时,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出招了,而且都把矛盾摆到了唐睿宗李旦面前。那么,他会怎么处理呢?

景云元年二月,唐睿宗连下两道诏令。第一,以宋王成器为同州刺史,豳王守礼为豳州刺史,左羽林大将军岐王隆范为左卫率,右羽林大将军薛王隆业为右卫率;太平公主蒲州安置。很明显,这基本上就是姚元之和宋璟提出来的方案,把李隆基的两个哥哥都放到地方当刺史,离开中央;把李隆基的两个弟弟从中央禁军的领导岗位上撤下来,改任太子卫队统帅。同时,把太平公主和她的丈夫一块儿安置到蒲州去了。跟姚元之和宋璟的方案相比,这个诏令只做了一点小小的修正,就是太平公主的安置地点变了,没有让她到东都洛阳,而是就近安排在蒲州。唐代的蒲州就是现在山西省的永济县,《西厢记》里张生会莺莺的那个地方。蒲州从地理位置上来讲,肯定比洛阳离长安要近一些。对于这个修正,睿宗解释得很清楚,我的一母同胞中,兄弟凋零,就剩下太平公主一个妹妹了,我怎么忍心把她放到东都洛阳那么远的地方去呢?还是把她留在身边比较近的地方吧。一旦我想她了,还可以召她进宫,或者哪怕我去看看她都行啊。这个理由无人能够反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富有人情味的解决方式。

第二,让太子李隆基监国,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免和一般轻罪的惩罚都由李隆基全权决定。这其实是实行了张说的方案。张说说过,现在有人调唆皇帝和太子的关系,为了表明态度,应该给太子更大的权力,这样才能表现对太子的信任,也堵住了小人的嘴。现在唐睿宗李旦采纳了他的意见,让太子监国。到这一步,李隆基反击太平公主的主要目标都达到了,所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斗法的第一回合,应该是以李隆基全面胜利而告终。

二、第二回合:李隆基反告姚元之与宋璟两人挑拨,离间他与太平公主的关系

可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睿宗的诏令刚一颁布,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斗法的第二回合又开始了。

这一次,还是太平公主首先发难。这次太平公主可不像以前那样再搞甚么迂回路线,而是直接找李隆基去了,质问他,你让你的心腹大臣去调唆皇帝,让皇帝把你的两个哥哥都赶走也罢了,你竟然还让皇帝把我赶走,你这安的是甚么心?你也不想想,当年如果没有我帮忙,你能当上太子吗?现在你的翅膀刚长硬一点,居然就忘恩负义!你难道就这么容不下我吗?太平公主这么声色俱厉地质问李隆基,一下子让李隆基感觉事态严重,他真害怕了。害怕甚么呢?李隆基不仅害怕这个姑姑,他还害怕犯了众怒。太平公主毕竟是几朝元老,皇族领袖,深得睿宗李旦信任,本来就得罪不得。而且又牵扯出宋王成器和豳王守礼来,万一她和这两个有名分的哥哥联合起来怎么办?再说了,虽然父亲李旦这次是站在自己这一边,但李隆基也清楚,父亲其实一直都在猜忌自己。一旦自己惹了姑姑,再犯了众怒,就很有可能成为父亲废掉自己的理由啊!果真如此,那以前做的一切不是都白搭了吗?

想到这些,李隆基决定对姑姑妥协了。怎么妥协呢?这一次,李隆基只能是对朋友背信弃义了。面对太平公主的责难,他采取死不承认的策略,对着姑姑诅咒发誓,死活不承认他跟姚元之和宋璟有甚么关系。按他的说法,这两个人多管闲事,我可是一点都不知道啊!可是光诅咒发誓没有用,还得消除恶劣影响才能显示诚意。要想证明自己不是后台老板,李隆基只能用实际行动跟这两个人划清界限了。他跑到唐睿宗那里,奏上一本,说姚元之和宋璟这两个奸臣挑拨离间,企图用卑鄙的手段破坏我和我尊敬的姑姑以及亲爱的哥哥之间的关系,这真是罪大恶极的行为,请陛下对他们处以极刑!

一看李隆基为了自保,把他两个忠实的支持者姚元之和宋璟都给抛出来,睿宗太高兴了,也就顺水推舟说道:“既然如此,我尊重你的意见吧,不过处死这个惩罚太重了,我就把他们贬到地方做刺史吧。”马上把姚元之和宋璟都从宰相的职位贬到地方去了。没过几天,李隆基的另一个心腹──政变功臣刘幽求,也被从宰相的位置上赶了下来。这样一来,李隆基虽然在第一回合小胜一筹,可毕竟自己也损失了三员爱将,真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没少伤元气。

李隆基这儿已经做出这么重大的牺牲,那么,他们提出的方案还执行不执行啊?这时候轮到太平公主做高姿态来了。她找到睿宗说,我乍一听到太子居然想要把我赶到地方去的时候,我真是太难过了,没想到太子这么猜疑我!可是现在我痛定思痛,反思自己,我觉得自己肯定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让太子生疑。既然太子让步了,那我也让一步吧,我还是到蒲州去吧,也做了妥协。

至此,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姑侄之间的第二回合斗法也就结束了。那结果到底是谁胜了呢?很难说。一方面,太平公主离开了政治中心长安,这算是她输了一招;但是另一方面,太子的党羽也被铲除了不少,所以太子也没占多少便宜。可以说,这一局的斗法两人打了个平手。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太平公主姑侄斗法的结果呢?我想,能得出两个结论:首先,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个人的实力都很强,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所以他们才能这样你来我往,反覆争斗。其次,尽管两者都强,但是,相比之下,还是李隆基略胜一筹。因为两局下来李隆基一胜一平,太平公主一败一平。

我们讲过,太平公主此刻已经是成熟的政治家了,而李隆基还是初出茅庐的见习生,为甚么会出现李隆基稍占优势的局面呢?我想,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睿宗李旦没有废掉李隆基的打算。通过睿宗处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矛盾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睿宗李旦对这个儿子并不满意,而且打算利用太平公主去制衡李隆基,但是,从李唐王朝稳定发展的大局考虑,他并没有真的打算废掉太子,只是不希望太子过于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在处理二者矛盾的时候,他看起来是耳软心活,谁的话都听,但在关键时刻,他还是愿意维护太子的利益。这是李隆基能够略胜一筹的关键原因。

第二,李隆基是太子,占有名分上的优势,这就使得朝廷里的好多大臣愿意拥护他,都归心于他。这些大臣里不光包括他过去的心腹,比如跟他一起搞政变的刘幽求等人,还包括一些比较正直的大臣,比如姚元之和宋璟。这些正直的大臣虽然跟李隆基没有甚么私人交情,但是他们希望政局稳定,这就使得他们愿意支援有着正经太子名分、代表政局发展方向的李隆基,而不是没有名分还要干政的太平公主。这些重量级大臣对太子的支持,也是太子最后略微取胜的重要因素。

第三,李隆基的优势也就是太平公主的劣势,她虽然足智多谋,却因没有名分,还缺乏核心大臣的支持。

※ ※ ※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太平公主略处劣势,李隆基稍在优势,但是总体来讲,两个人还是实力相当,没有谁能够占据压倒性优势,也没有谁虚弱到不堪一击。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这个斗争还必将持续下去。那么,接下来,太平公主会采取甚么样的措施弥补自己的不足呢?唐睿宗李旦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请看下回:睿宗传位

(0)

相关推荐

  • 太子非长,不当立(资治通鉴卷二一〇之一)

    太平公主为人沉敏而富有权谋,武则天认为这个孩子很像自己,因而在众多的子女中对她格外偏爱,经常让她参与军国大事.在武则天时代,太平公主因为惧怕武则天的威严,不敢招势揽权.后来,张柬之等人诛杀张易之.张昌 ...

  • 上官婉儿之死,只因你是女人

    武则天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所以在她当政的几十年时间里,也是中国历史上女性角色特别突出的时代. 上面有武则天,下面有太平公主,韦后.上官婉儿等一大批女性,成为那个时代政坛的弄潮儿 ...

  • 权力是最烈的春药!

    文/米七六 01 大唐则天皇后圣历二年(699年),文昌左丞宗楚客.司农卿宗晋卿兄弟俩因贪污受贿.建造房子太过奢华,被贬到南方. 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这哥俩已经是第二次被贬到远方了, ...

  • 李隆基当太子太平公主想废他,当皇帝又想毒死他,为何那么恨他?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唯一的亲生女儿.武则天对儿子很严酷,但对这个女儿却是爱护备至.太平公主很聪明,很有心计.仪凤年间,吐蕃要求公主下嫁,她就要求做女道士,借以逃避和亲.一次,她穿上武官服装去见高宗.武后, ...

  • “和事天子”唐中宗短暂的帝王生涯和身后的政变伏笔

    过河拆桥 武周末年,以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为首的大臣难忍女皇武则天男宠张氏兄弟乱政,发动政变,诛杀二张,迫使武则天退位,拥戴唐中宗复位. 复唐五功臣没有趁机杀武氏宗族,以为可以把武家人 ...

  • 皇帝人物志之唐睿宗李旦:历经坎坷和无所作为的皇帝

    唐睿宗李旦(公元 662-716年)龙朔二年 6月生于长安.又名李旭.李轮.原名旭轮,后去'旭'为'轮'.唐高宗李治第 8 子.武则大的幼子 (第四).李日前后两次称帝(公元684--690 年;公元 ...

  • 长篇小说连载 || 梧桐巷 二十三章 : 姑侄谈心

    梧 桐 巷 黄立云 著 作者简介 黄立云,江苏泗洪人.曾用名,春风杨柳.震西.江苏作家协会会员,宿迁市作协理事.<民生与物价>主编.宿迁市政协常委.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先后在省级以上刊 ...

  • 第五十三回 入云龙斗法破高廉 黑旋风下井救柴进

    话说当下罗真人道:"弟子,你往日学的法术只与高廉一般.吾今特授与汝'五雷天心正法,'依此而行.可救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你的老母,我自使人早晚看视,勿得忧念.汝本上应天闲星数,以此暂容汝 ...

  • 第十三回檄北方徐元帅进兵下南闽陈平章死节

    却说张士诚宫中,有一座齐云楼,系士诚妻刘氏所居.士诚兵败,尝语刘氏道:"我败且死,尔等奈何?"刘氏道:"君勿过忧,妾决不负君."至城陷,即命乳媪金氏,抱二幼子出 ...

  • 第十三回

    萧元帅发高论惊人房僧寄展奇谋致败 词云: 既以奠安为己任,定然有一番妙论,必窥后全安,瞻前无阻,兵始风雷迅. 用计明欺他不认,若看破难称筹运.故战则亡身,谋惟束手,咄咄空怀恨. 右调<雨中花&g ...

  • 第二十三回

    曹景宗大战长孙稚王将军夜袭睢陵城 诗曰: 天下安能礼乐平,武功未免动刀兵. 挺身虎战称良将,拚命龙争号俊英. 大烈莫非明展土,奇勋无过暗倾城. 谁知麟阁标名日,无数生灵已不生. 话说梁主见北魏有可伐之 ...

  • 第三十三回

    功名成天书返洞劫运消九曜归垣 诗曰: 社稷要人匡,群星降下方. 运筹才略大,血战姓名香. 世定风云散,时清龙虎藏. 莫疑无所据,传说岂荒唐. 话说柳庆远到了白鹤山中,寻觅向日的仙洞.不期一寻就着,早见 ...

  • 刘伟力 || 长篇幽默小说《民办老师 》下集 第十三回:​奇葩难忘乡村夜 妙趣横生篝火会

    民办老师下集 第十三回 奇葩难忘乡村夜 妙趣横生篝火会 春节巡回演出完毕,肩上的担子顿时轻松下来,心情也好了不少.近些日子带来的诸多烦恼郁闷,也随之一扫而光.感觉一身轻松,到处都透着小劲儿.大家欢天喜 ...

  • 秦可卿死的有多丢人?十三回一句话就说透了,作者根本不想瞒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句本来是<红楼梦>第十三回的回目,因为秦氏临死魂魄托梦给王熙凤,谆谆叮咛贾家后事,感动了脂砚斋,脂砚不忍秦可卿担着"淫丧" ...

  • 第十三回说燕将厮卒救王入赵宫叛臣弑主

    却说陈胜为张楚王,曾遣魏人周市,北略魏地.见前文第十回.市引兵至狄城,狄令拟婴城固守.适有故齐王遗族田儋,充当城守,独与从弟田荣田横等,潜谋自立.当即想出一法,佯把家奴缚住,说他有通敌情事,押解县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