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宝:历经百年老风匣

风箱,华州人称之为“风匣”。家里灶间就有一个木制风匣,上面锈满了油腻的灰尘,周身也修修补补,破旧不堪。唯独手柄处因摩擦和手握的缘故,已然光滑圆润,用现在人话说——盘出包浆了。据父亲说,这个风匣是他奶奶也就是我太奶奶出嫁时候的陪嫁。我爷爷生于1918年,这个风匣比我爷爷岁数还大!
经历了一个世纪历史的这个风匣是如此龌龊和破败,很早的时候,父亲是要将其扔掉的。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2018年冬的一天,父亲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我认识的人多,看华县境内哪个乡镇的会(集市)上有卖风匣的,家里的风匣实在是没法用了。我于是发动各个乡镇的好友去会上查看,最终都没有。父亲很失望,可是,农村老式的锅灶没有风匣还真不行,父亲只能退而求其次,又一番修修补补,这个百岁老风匣继续在家里灶间鼓吹而发挥余热。
风匣在以前的农村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家具。再穷的主家,锅碗瓢盆和风匣,这是少不了的。人来到世间一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张开嘴吃饭,在关中地界,千百年来唯一流传下来的古训就是:人生除过生死,仅余吃饭一事。这样看来,我太奶奶陪嫁一个风匣,也就并不奇怪了。
太奶奶娘家在王堡子,嫁到了南王堡子吉家,也算是一种缘分吧。而太奶奶的父亲据说是一个手艺精巧、远近闻名的木匠。古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老祖宗凭借木匠手艺,赚取了万贯家财,即便在清末民初那样的乱世,他家的粮食和银钱也多得令人羡慕。据说当初嫁过来的时候,陪嫁太多,送嫁的先头人马已经到了南王堡,后面的人马才刚刚离了王堡子(南王堡和王堡子之间的距离大约10里地)。而我的太奶奶就带来了这个他父亲精心打造的风匣。
我的好友刘文涛先生告诉我,早年华县所有做风匣的都师出柳枝南关。当时有俗语称:风匣好学,嘴嘴难安。百年前,毕家拾村有一个人在柳枝南关学做风匣,学了两年光景,师傅就是不给他教嘴嘴咋安。这师傅也鬼,为了防止徒弟偷学,每次安嘴嘴都选在深更半夜。因为他知道,只要徒弟学会了这最后一招就彻底出师了!再用这免费劳力就不可能了。徒弟得知,趁半夜师傅给风匣安嘴嘴的时候趴在门槛板下面偷看。第二天,日上三竿了,师傅还不见徒弟出房门,进去一看,那铺盖被褥连同其主人一齐没了踪影。师傅知道,这狗日的偷偷出师了!
老祖宗的手艺是不是从南关学来的已不可考,不过这个风匣从太奶奶手里传到我奶奶手里,又传到了我妈手里,历经三代,时逾百年。
在太奶奶手里,灶间烧着南山的柴禾,风匣稍稍用力,就能吹出萦绕锅底的火焰来,且这火焰在锅底生出一层厚重漆黑的“百草霜”来,而锅里是石磨硙出的麦面和玉米;在奶奶手里,风匣依然如此,只是随着厨房蒸汽和油烟的侵蚀,匣身多了一层粘稠而油腻的附着,甚或是老鼠也常光顾,啃掉了其中一部分,尽管后来经过修补,却依然难以抑制其衰落和残破的败相;传到了我妈手里,已经年迈的风匣却着实出了几年猛力,因为烧炭的缘故,拉风匣比烧柴更费力,当然也更费风匣。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鼓风机大行于世,风匣算是半解放了——停电在当时的农村颇为经常,因此,风匣尚不能完全退休。直到近年,煤气灶开始进入农村家庭,风匣才基本走入历史,不过偶尔还是需要出来应征,毕竟我母亲使惯了风匣的。
现如今,我太太对于风匣已经完全不用,唯独我儿子觉得新鲜,每次回到老家,总要坐在灶前,手持风箱拉杆,推拉一番才算过瘾。这风箱手把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磨损,已经磨成另一番模样。
一个小小的风匣,做了多少顿饭?烧过多少次火?又来回被拉过多少次?尽管来去不过半米,百余年却也能推拉出绕地球多少圈的奇迹。传了四代的风匣,也传下来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家风。它见证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一家四代人的饮食变化。
在这篇文字的最后,我只想再问一句:谁知道哪里有卖风箱的?
(0)

相关推荐

  • 专栏 | 朱友宏:铁匠秦老豁

    乡村手艺人系列 铁匠秦老豁 作者:朱友宏 我在这里叫老铁匠秦老豁,实在有些不敬,因为他若活到现在怕也有一百岁了,且论辈分我该叫他姑父,但是我确实不知道他的尊名,从我记事起,大人们都叫他"老豁 ...

  • 【图说武胜】正在消失的手艺:补锅

    在当今大部分家庭中,一口铁锅实在算不了什么,可是,在上世纪初乃至于后来的相当一段时期,锅在家庭财产中的比重都远远高于现在,倾家荡产之际的砸锅卖铁一说,也多少印证了锅的重要性.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 ...

  • 黄河三角洲乡语漫谈:“匠工梓法”

    前集回顾 黄河三角洲乡语漫谈:序言 黄河三角洲乡语漫谈:"故地旧事" 黄河三角洲乡语漫谈:"秤上人心" 黄河三角洲乡语漫谈:"灯照千古" 黄 ...

  • 雷池诗社 ||【散家随笔】铁匠 | 吴超

    <雷池诗社>欢迎您 Welcome to LeichiPoets'Club! kw 作品欣赏 铁匠 文 | 吴超 前些日子回老家,遇见了当年我父亲说谋介绍给小唐铁匠的远房表姐(徐秀兰),我 ...

  • 【云峰故事会】龚增元 | 老 张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管理团队|投稿须知|云峰诗友会|麻城文化|学苑新苗|故事会|散文空间|校园新风|举水晨读|视频汇 ...

  • 沂蒙老手艺:打铁

    [写在前面的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要实现文化的复兴 而文化就存在于衣食住行之中 风土人情.山川器物 皆蕴含着民族的哲学.审美和价值观 发掘民间艺术 彰显地方特色 就是复归传统文化一条幽径 同 ...

  • 百年老石器,雅室新风尚!

    新浪微博ID:行行之沙 石器,如今已成为雅室中常见的装饰物, 石盆.石雕.石柱等, 精心搭配各种花草摆件, 装点着居室的角角落落, 让盈盈一室显得气象万千! 收藏品,唯有融入生活, 方才是物尽其用, ...

  • 虹口这条百年老弄堂,修缮后恢复石库门历史风貌

    虹口区新闻办说,位于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百年老弄堂恒丰里,历时半年多的修缮项目已基本完工.本次修缮除对建筑外立面.屋面.结构检修及相关设施改造外,还推动落实厨卫改造涉及建筑面积共约15000平米, ...

  • 家传的传统卤肉配方,揭秘五香味醇厚的百年老卤,如何形成的

    卤肉熟食技术配方 卤肉味道是否地道,是否正宗,是否有特色,关键在于配方是否科学合理,卤料的作用 在于去腥.提香.滋补.提色.防腐.去火这几大功效,以及增进食欲,健胃消食和健脾等作用.我们现有的配方, ...

  • 宜昌这幢百年老楼,竟藏了这么多秘密…

    宜昌市西陵区二马路片区 棚户区改造正在推进   前不久, 宜昌二马路历史文化场景营造及 城市更新项目 邀请宜昌文史专家出谋献策 开埠  码头 民国风 烟火气  留住城区关于乡愁的最后一片念想 成为共识 ...

  • 我和老婆在木渎古镇的一家百年老馆里吃饭,...

    我和老婆在木渎古镇的一家百年老馆里吃饭,我点了一个当地名菜,菜上来之后,我差点和老板吵了起来,最后老板说了一番话,让我羞愧难当! 去年八月,我带着老婆来到了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要来的那个地方,一个有小 ...

  • 百年老卤只是噱头,教你如何把一锅新卤水快速的养成一锅老卤水

    百年老卤只是噱头,教你如何把一锅新卤水快速的养成一锅老卤水

  • “百年老卤水”为何不变质还更香?

    百年的我没见过,但20多年的我见过,为了这个卤水30几年交情的老伙计绝交了. 我的邻居老李,也是我老丈人的同事,他是个马上就要退休的老头,他没啥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打牌,也不钓鱼,就是喜欢做吃的 ...

  • 百年老火车站—南京浦口火车站的建造始末

    在浦口站丢了鞋,这是毛泽东在自己40岁那年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亲口说的 文/刘建春 上世纪30年代的浦口站站台与站房(刘建春/供图 ) 六朝古都南京城,是不包括浦口的.一个世纪前因缘际会,浦口成了国 ...

  • 不听劝阻砍伐百年老槐树,竟然砍烂自己的脚

        我从小特别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岁月荏苒,一晃小屁孩长大了,结了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而那些大人们,有很多都已经尘归尘,土归土,不在人世间了.     我是大山里的孩子,小时候听到最多的故事几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