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志

思绪从细琐的生活开始,教工食堂吃饭闲聊。老师们谈起北京孩子们的学习压力,说孩子即使到了周末,也得参加各种培训补习班,甚是辛苦,什么追忆童年,那时的无忧无虑,还孩子本来的样子,各自感慨着。我突然插了一句:人还是在孩子的时候努力点好,这个时候没有情感及生活所累,孩子早点接触并学习越多东西越好,越能尽快地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所长与兴趣,让兴趣变成志趣,一生不会过得太粗糙,我就希望我的孩子越早“出名”越好。话音未落,我很惊讶我自己的言语意识,过去的我也是很同意老师们的这般说法的,老早就认为童年就得有童年的模样,一个孩子故作镇定,满嘴“人话”,简直恐怖。但细想,虽说孩子不是成人的预备军,孩子有他独自的价值,所有成人都不要忘了自己是从孩子那变过来的,可前提是孩子的意义是成人赋予的,又或者说孩子是需要尽快成为大人来佐证童年的价值的。我的思绪渐渐在梳理,我明白了自己否定的不是童年的努力,而是进一步嫌弃家长们的不自量力——自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偏要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财力,偏要上重点学校贵族学校,这才是自讨苦吃,也很容易扭曲孩子的价值观。家长有多少资源能力,就为孩子提供多少,本来就无可厚非,一味攀比,方恶道丛生。

耳边响起了TFBOY的歌,其让我崇拜不可能,但我懂得和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受欢迎,靠着样子,在台上扭一扭跑一跑唱一唱就能赚钱,如果我儿子能这么早就出名,我也很是愿意的。虽说童星意味着童年的消失,可又何尝不是尽早立志拼搏,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去选择,去体验,去长大呢,人家还在过家家,埋头写作业,你却看懂人情世故,而选择更高的追求,我以为甚好。中国的文化意识教育负担太重,小看轻视甚至侮辱时尚娱乐的力量,出来一位童星就会有多种质疑的声音,什么童年一去不复返,什么拔苗助长,什么会影响读书呀……我觉得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都上了童年的当和教育的当。中国的文化教育意识中有一种很大的悖论,越重视的越是轻贱,造成了一个极其矛盾的世俗心理现象。这么重视教育读书的国度,却很难摆脱人际关系的束缚与限制,反而难以形成真正精纯的思想,对人类存在与发展有功用的大智慧。好多的知识技术只是为了周转人际关系,平衡利益关系而已;且,越是重视童年及教育,越忽略童年与成年的关系,越不把孩童少年当一回事。

中国内陆早就应该有自己的青春偶像了,特别是少年偶像。先不提战国时期的甘罗12岁就成了丞相,还有蔡文姬,曹冲,诸葛亮,司马光这些天才孩童的历史事迹,但起码我们的少年形象,青春形象应该有轻松活泼的一面,有明星光亮受到关注的一面,在当下很具有某种象征启示的意义。我是看重明星的,看重娱乐的,明星的样态,娱乐的风尚代表着大众的口味,而大众的东西才能形成氛围,导致文化的迁移与转变。电视上活蹦乱跳的少年偶像,虽显浅薄了些,但总归是健康率性,美丽夺目的呈现,我以为这才是少年形象的基本标准。

最近我在看有TFBOY参与演出的玄幻剧《青云志》,画面精美,人物也是精美的,虽然说大陆剧真的还没有形成气候,没有形成亚洲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但世俗而平凡的生活总是需要些玄幻的靓丽的,甚至是低级的东西来作支撑与平衡的。

《青云志》最先让我想到的还是关于青云志向的解读,古装戏要从历史古语中寻求言说的资源。《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有“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滕王阁序》中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谢天香》中有“本图平步上青云,直为红颜滞此身”,青云本身就给人一种畅想的空间,蓝天白云任意翱翔,以青云来象征一种高古肆意的志向,然后就有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非志无以成学”“志当存高远”“有志者事竟成”的多番联想,可见一部连续剧的篇目标题是多么的重要,一见到《青云志》就有了些文化上的思索与感应。不管《青云志》在演些什么,连续剧肯定是在表达一种坚定的志向,虽然俗套却让人亲近,关于志向是人永恒的命题,因为涉及到人该怎么活着,为什么而活着。剧中主角张小凡没有什么志向,一开始只是一个受难而愚钝的少年,可来到了青云门以后,为了讨师父欢心,为了留在青云门,就拼命的干活,做菜,最后习得修仙功法。又因缘际会在门户之见比较深的状态下,习得各派功法,渐渐对正与邪有了新的认识,坚定了自己无愧于心的心灵立场,既降妖除魔也挑战正派死板的门规,倒是成了一个有志向的人。故事很是老土,主角天分差,却运气好习得上乘功夫;主角傻愣,却得正派魔教美女青睐,此番情状让我想到了另外两部剧:一个是老派的《笑傲江湖》,一个是时尚的《老九门》。《笑傲江湖》当然是经典,令狐冲或许是自己不想立志成才,却被江湖逼得成了才的角色源头,当然这番文化意识可以追到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意识。《青云志》如此一般,正是在说正派弟子性情洒脱,遵照自己的内心,与魔教妖女相恋的侠义故事,也不知为何,过去的故事总是还有一份严谨在,故事铺垫,情节起伏都在一种必然必要的环节上,不像《青云志》左扯右扯,剧情发展一点也不集中,一时想说张小凡与林惊羽的友情,一时又想说张小凡与陆雪琪、碧瑶的暧昧,反正差点意思,看这般剧不解渴。说到剧情不集中,《老九门》更是如此,可惜了一个好的玄幻盗墓的题材,各种情节的重复,剧情的拖沓,让人只想拖快播放键,让无聊的一幕快速掠过。写着写着,我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剧这么地无聊浅薄,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关注,这么多人收看呢?

我不会认为大众在媒体放肆,意识开放的年代水平低下,我以为原因是这样的。一方面是每个人都有梦幻的一面,骨子里都想如同张小凡一样不劳而获,如果说《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向风轻扬学独孤九剑还有点努力的意思,然而《青云志》的玄幻完全没了努力的方向及感觉,只要面目狰狞,举手传递光波,就能学会上乘功法,着实投机取巧,中国人由于有玄学空谈的文化意识背景,很容易接受这一套东西,况且有太多想不劳而获的人了。《青云志》应合了大众心理的品味,如果说不劳而获是人的本能,那另一方面,关于欣赏美晓得漂亮便更是人的本能了。

一再的追问,为何情节老套,演员也谈不上什么演技,可依然会受到关注,这里受到关注,是我对流行文化及大众意识的肯定,大众着实是有评判力的,他们看美剧港剧台湾剧,他们每天都在接受各种讯息,他们关注的点是非常丰富的,且是与众不同的,好多的讯息都被大众屏蔽甚至是嫌弃的,换句话说,要在当下这个时代出名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东西之所以流行,一定切合了大众的需求与愿望,而这种东西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不管是商业的,还是娱乐的,不管是低俗的,还是高雅的。不管怎么说,《青云志》的布景是合适的,玄幻效果是不错,关键是男男女女都是美的。一个人的美貌能诠释这个人所有的意义,唯独只有人本身的美可以超越很多的事情。有时我就在想,中国大众什么时候都有一副好的模样,那才是文化上的幸事。我看美剧港剧,虽说他们也是“外貌协会”,但我总觉得他们生活中的人与荧幕中的人,无论从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在气质上都差不太多,自信而大方着。而我们这边,生活质地与电视剧情态是容易割裂的,很多东西无法链接,无法联想的。这才是很要命的地方,大众的投入有时是很假的投入,并没有完全成为《青云志》的粉丝。

提到粉丝,确实能想到明星的号召力,一个明星的粉丝动辄几百万,随便说一句话唱一首歌,下面的人就狂呼不已尖叫万分,这是何等的魅力,而且这种魅力有时是天生的,后天怎么努力也无法达成,该为美丽帅气本身而疯狂,羡慕之余也应感其责任担当。我早些年就知道佛教的枯骨想了,见到美人要做枯骨想,要摒弃内心的恶念,因为美人也要放屁拉屎,老了死后也不过是枯骨一堆。可你做枯骨想又能怎样了,人家依然那么美,依然那么自信,那么会赚钱,那么会出风头,那么讨人喜欢。虽然每个人都会成为枯骨,可成为枯骨之前人家总是美过的,想到这一点确实让人头疼,很多人都无法排解自己。所以世俗之人总要找些心理的平衡,比方聊起美人素质很差,为了钱嫁给丑老板,娱乐圈潜规则诸如此类,生命不止,八卦不息。忽又念起了明代文人李渔写的情色小说《肉蒲团》,又名《觉后禅》,其实李渔是想通过性事娱乐来劝告世人觉醒的,只是不知世人是否只关注了性,而忽略了背后更重要的东西。

断了思绪,听起了郁可唯为《青云志》唱的插曲《青衣谣》,配着影视剧的画面,蛮有动听之感,突然觉得一部连续剧能带动很多东西,小说诛仙,玄幻网游,还有影视金曲,为《青云志》献唱的还有张杰、萧敬腾等,平凡的生活总得自己找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