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静坐法
《庄子》心斋法”(《庄子》第四篇“人间世篇)上载造“颜回日: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这段话说的完全是静功的做法。这里试解各句含意及其做法如下。
(一)“若一志”——当开始练功时,意念要专一,不要有杂念干扰,否则功夫很难做得好。
(二)“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意念归一就开始用听字诀做功。普通所谓听,系指用耳听音,此处所说的听,却不是此意。关于这点,在古今各家注释的《庄子》书上都得不到明确的回答。
这里所说的听,是指听鼻中呼吸之气。大家知道,凡是呼吸系统正常,呼吸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无听之以耳”“无”意为“勿”)。虽然没有声音,但自己却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慢或快,或粗成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所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三)“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的对象是鼻中呼吸之气,而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呢?若说用气来听气,在理论上说不通。完应做何解释?
这里是指听息工夫做得时间久了,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已不能再做为心的对象了,亦即再不能说开这个心听那个气了,所以说“勿听之以心”
这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站在一起,但尚未达成提沌境界,还稍微有点感觉。这样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短暂过程中,与其说用心听气(“听之以心”),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听之以气”了。这里虽仍说“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了。俗话说“听其自然”、“听之任之”等等,这几个“听”字含意已非用耳听,正是庄子这几句话最好的解释。
《回)“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练功夫时,要注意在“一”字诀(“若一志”)上。等意念归一之后,就注意“听”字诀。此后再进一步就要用“止”字诀,就是要停止听。
这时的功夫,渐渐进入混沌的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作“神”解)。这种神气合一的境界是无知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心斋也”——做功最后进入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不知不觉中自然产生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全部功夫都是从后天还到先天的。这一步工夫应该从先天境界去体会。一般做静功,只要做到这一步,亦即神气合一(“心止于符”)的境界也就足够了,不必再进一步追求先天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