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蠲痹汤加减治疗项痹病42例临床观察
蠲痹汤加减治疗项痹病42例临床观察
易献春, 张群华, 袁锋, 高建
(宜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西宜春 336000)
摘要 目的:观察蠲痹汤加减对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临
床研究方法,对蠲痹汤加减治疗项痹病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优于对照组的64.29%(P<0.05)。结论:蠲痹汤加减治疗项痹病效果显著。
关键词 蠲痹汤加减;项痹病;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7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1078(2016)06-0041-02
DOI:10.13913/j.cnki.41-1110/r.2016.06.021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我们从2010 年起运用蠲痹汤加减治疗项痹病36 例,获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84例项痹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 例中,男20 例,女22 例;年
龄44~65岁,平均49 岁;病程2~15a,平均11a。
对照组42例中,男21例,女21例;年龄42~66岁,
平均57岁;病程5~18a,平均12a。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
诊断。①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②椎间孔挤压试验或/ 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像
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④ 排除颈椎外病变
(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1.3 中医证候标准 ①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
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
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②气滞血瘀型: 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 暗,脉弦。③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 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④肝肾亏 虚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 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⑤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 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 少,脉细弱。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蠲痹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当归、川芎、黄芪、木香各10g,乳香、炙甘草各6g。加减:风寒湿型加藁本、防风、蔓荆子各12g;气滞血瘀型加桃仁、红花、赤芍各10g;痰湿阻络型加半夏、白术、茯苓各12g;肝肾亏虚型加桑寄生、杜仲、牛膝各15g;气血亏虚型加赤芍、熟地、党参、茯苓、白术、鸡血藤各12 g。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服用迪沙颈康胶囊,每次4 粒,每日
2次。1个月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
颈椎活动正常。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有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
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42例中临床控制13例,占
30.95%;显 效 15 例,占 35.71%;有 效 11 例,占
26.19%;无 效 3 例,占 7.14%;总 有 效 率 为
92.86%。 对 照 组 42 例 中 临 床 控 制 9 例,占
21.43%;显效10 例,占23.81%;有效8 例,占19.71%;05%;无效15例,占35.总有效率为64.29%。
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4 体 会
中医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项痹”,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明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说:“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脊而上致肩背痛,或观书对弈久坐致脊背痛 。”笔者认为,项痹是由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蠲痹汤出于《医学心悟》,“蠲”者,有免除之意,去之疾速也。本方用治风寒湿痹效专力宏,随证加减,获效更佳。风气胜者,加
藁本、防风、蔓荆子以增祛风之力;血瘀甚者,加桃 仁、红花、赤芍以增活血化瘀之力;痰湿阻络者加半夏、白术、茯苓以祛痰通络;肝肾虚者,加桑寄生、杜 仲、牛膝以补肝肾,健筋骨;气血亏者,加赤芍、熟地、党参、茯苓、白术、鸡血藤以益气补血。诸药合用,颇
合该病病机,故临床用之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收稿日期:201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