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法军的据点,七千越军攻不下,陈赓叹息:两军真是绝妙的对手

“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忠诚部分。从反围剿到解放战争,毛泽东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思想,带领着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军事思想这朵鲜花,又在国外得到绽放,并在越南抗击法国入侵的战斗中获得了奇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大国”的法国,在希特勒的闪电战中败下阵来,仅仅六个星期便向纳粹德国投降。随着法国的崩溃,其广大的殖民地也陷入了极大的危机。1940年,日军强行接管了名义属于法国的印度支那地区。

1945年,法国投降,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在越北成立。不久后,国民党军进入越南北纬16°线,接受当地日军的投降。按照与法军的协议,国民党军最终决定退出越北,让法国殖民者卷土重来。

由于法军在二战中表现拙劣,如今又仗着盟军的名义回来摘桃子,因此连国民党军也十分瞧不起法军。在海防,国民党军借口法军提前行动,痛打了对方一顿。在撤出前,又将大量武器留给了胡志明的部队。由此,胡志明便初步拥有了对抗法军的力量。

然而法军毕竟是老牌殖民强国,利用先进武器,法国殖民军占领了河内等重要城市,而胡志明则带领着党、政、军领导机关从河内迁移到越北地区,坚持抗战。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际主义友谊,毛泽东决定大规模援助越南抗法斗争,而这一举措很快便扭转了敌强我弱的局面。在无偿赠与武器弹药和给养的同时,毛泽东还派出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将领,作为越南的“土顾问”,指导越南军队作战。而这批军事顾问团,以我们所熟知的陈赓将军领衔。

陈赓一行刚刚进入越南时,信心是相当足的。当时法国在越南,驻扎有23万军队,但是军人成分十分复杂。其中法军约5万,外籍兵团大约六七万,其余都是伪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也不强。而且他们部队大多分散守备,机动兵力十分不足。而在1950年8月11日,陈赓又亲眼目睹了法军孱弱的战斗力。

当天,陈赓一行驻扎在距离高平仅15公里的南山。在这里,越南设有一座兵工厂,法国侵略者曾三次企图攻占此地,但均未得逞。陈赓观察此地,发现南山地势并不险要,甚至可以说是无险可守。

法国为了攻占此地,曾派遣20架飞机,扔下400吨炸弹,,随后又派步兵千余人发动冲锋。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如此强大的兵力和装备,却被兵工厂里的工人打得落花流水。由此,陈赓在日记中发出感叹:

“法帝实力之弱,由此可见。”

因此,陈赓认为,攻占越北重镇高平,是非常有把握的。

然而当陈赓亲历越军的战斗后,才发现自己的想法还是有些天真。因为陈赓了解到,越南指挥官在军事思想上,有着严重的问题。

在作战会议上,陈赓发现,越军从上到下只将攻克城镇、占领地方认为是胜利,至于消灭多少敌人,缴获了多少敌人的弹药,则从来不考虑。在研究边界作战的打法时,中国顾问团和越南指挥官发生了严重分歧。

越方指挥官认为,应该立即攻打高平,打开通往中国的交通枢纽。而陈赓为首的中方顾问团在认为,高平守敌早已加强,有三个营之多。高平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以越军现有的情况,是很难攻下高平的。即使攻克了高平,也必然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陈赓了解到,在此前的战斗中,越军甚至连歼敌一个连的胜利都没有取得过。如果不经过锻炼,攻占三个营把守的高平,简直犹如天方夜谭。

因此,陈赓在地图上指向了临近高平的东溪据点。陈赓认为,应该先打较小的据点,将高平之敌引出来,争取在野外消灭敌人的援兵。前几年的东北解放战争中,这种战术屡试不爽,最终将敌人“肥的拖瘦,瘦得拖死”。

陈赓所说的战术,越南指挥官们都感到无法理解。他们认为,应该先打高平之敌,这样便可发挥越军之优势;而攻打东溪,高平守军必然加强,也就失去了攻占高平的大好机会。

双方在会议上唇枪舌剑,但是最终越方指挥官还是妥协了,决定接受陈赓的建议,先打东溪,然后围点打援,最终在削弱高平守敌的基础上,再发动解放高平的战役。

东溪,位于越南东北部边境的四号公路上,守敌有两个加强连,大约400多人。此地修筑有较强的防御工事,且有一个炮兵分队驻守,守备还算坚固。

正所谓十则围之,为了攻破东溪,越军集中了大约7000多人。越军的总体计划是攻占东溪,打增援的敌军,然后相机攻打七溪和高平。战役开始时,以174团、209团和一个炮兵营担任正面攻打东溪的任务。而独立428营和谅山地方部队,则在高平通往东溪的必经之路上设伏,随时准备打援。

此时的越军,早已配发中国援助的精锐火器,早就不是当年装备低劣、缺衣少食的游击队,火力较强,至少远远超过东溪守敌。陈赓就是要以泰山压顶、雄狮搏兔之势,迅速歼灭东溪之敌,打出个开门红。

然而以如此优势的兵力、如此猛烈的火力,越军却久攻不下。从9月16日起,越军断断续续打了一整天,却一点进展也没有。陈赓发现,只要法军火力稍微猛一点,越军就会退下来。此外,越军的团营指挥,从来不敢靠前,均远远躲在安全的后方。指挥官不身先士卒,又怎么指望战士英勇向前、奋勇杀敌呢?

更可气的是,前线指挥员还谎报军情,说东溪守敌至少有两个营。17日天一亮,敌人飞机前来轰炸,东溪守敌稍一反击,越军便像潮水一般向后退却,这样下去形势会非常不利。

于是陈赓立即找到武元甲,向他说出之所以未能攻取东溪的原因。首先,明明定好在黄昏发动攻击,结果各部观望拖沓,直到拂晓以前才动手,时间完全不够;其次,各级指挥部都不敢靠前,以至于不能掌握突击部队;其三,通信联络组织不好,各打各的互不协同,导致攻了三个小时,依然没有突破敌军中心阵地;最后,指挥官们谎报军情,夸大敌情,造成无谓的恐慌。

指出问题后,陈赓建议武元甲重新调整部队,部署攻击,在17日黄昏再行攻击。对此,武元甲满口答应。

然而到了战场上,越南人拖延的老毛病又犯了。原本在黄昏时分的炮火准备中,敌军遭受了惨重损失。然而步兵却再次拖延观望,止步不前。为此,着急上火的陈赓严厉督促各部,应立即发动进攻。在好说歹说之下,越军才于当晚九时发动进攻。战斗打到24点,却依然没能突入。

越军战力如此之差,让陈赓通宵未眠。而越军指挥官们又纷纷开始说怪话,不想继续进攻了。见此情况,陈赓向胡志明和武元甲提出,必须不惜任何代价攻歼东溪之敌。

其后,陈赓注意到,越军之所以迟迟不能攻入中心阵地。是因为越军总是攻其一面,使敌人能集中火力对我一面。因此,陈赓改变部署,进行四面环攻。

果然不到一个小时内,越军便突入大营。第二天8点,东溪守敌大部分被歼灭,仅有20多人突围而去。这次小胜,让越军欣喜若狂,因此这样的歼灭战在越盟作战史上还是首次。

然而在陈赓看来,东溪之战非但不是胜利,在战术上实际是个大败仗。歼敌不到400,自己却伤亡500多人。对此,陈赓在日记中写道:

“越军和法帝真是一对绝妙的对手,两方面战斗力都不相上下,法帝从未主动冲锋,每次都摆着挨打的架子。越南部队行动之迟缓,动作之不积极,均出我意料之外。因此,每次战斗,几乎都形成相持。假若越方战斗力提高一步,法帝必遭驱逐无疑。目前提高约访部队的战斗力,成为非常急需。”

陈赓发现,越军内部不存在类似于我军的军事民主。干部不关心、不爱护战士,上级干部对下级干部可以任意辱骂和虐打,这是人民军队不应有的现象。因此陈赓决定在抓作战的同时,还要抓军队政治建设,针对越军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先后、分主次地逐步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

而就在此时,越军内部又开始怪话频传。原来,越军攻克东溪后,高平的守敌却没有任何行动,因此打援的战略目标没有实现。原本支持攻打公平的越军将领抱怨,打东溪是错误的,既消耗了自己的力量,又没有援兵可打。现在打高平的有利时机也没了,战略目标实现不了了。

此时,越军上下早就知道,中国的陈赓正在协助越军作战,也知道攻打东溪是陈赓的主意。实际上,部分越军指挥官是夜郎自大,是在质疑陈赓的指挥能力。对于这些非议,陈赓丝毫不予理会,他坚持认为,攻占东溪的决策是正确的。

从地形上看,控制东溪后,敌人东北部的防线被拦腰斩断了,高平陷入了孤立。原本相当坚固的高平,成为法军难以固守,又难以撤退的包袱。高平守军一旦撤出,必将遭到越军优势兵力的围攻,可谓是进退不得。攻占东溪,让越军尽占主动。

因此,法军一直想找机会逃出高平。于是,法军指挥官想出一个金蝉脱壳之计,即在七溪地区集中四个主力营,由勒巴热中校带领,做出向越南党政军首脑所在的太原进犯的姿态,试图将东溪的越军主力吸走。只等越军主力一走,高平守敌就可以从容撤退。

听说法军正向太原推进,部分越军指挥官便沉不住气了,纷纷请求回师太原。然而陈赓却认为,越军已经处于主动地位,法军是被动地位,法军要比越军着急很多,如今双方比的,就是谁先犯错误。

陈赓不愧是大将,在十天的时间,在越军指挥官的非议中,他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以坚强的意志,稳住了越军的阵脚,派出了越军极少数人的干扰,最终抓住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时机。

到了9月下旬,法军终于沉不住气了。他们认为自己机动力量向太原推进的行动起了作用,东溪越军主力已经被吸引。于是法军总部命令勒巴热,立即带领主力从七溪出发,接应高平的萨克东兵团南逃。

以法军的战斗能力,防守个别据点还凑合。但若要论野战,还不是人多势众的越军的对手。从10月2日起,越军308师、209团,独立11团等单位,分别向勒巴热的部队发动合击。到了10月3日,勒巴热兵团便已支持不住,于是仓皇撤退。

由于越军各部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和战斗锻炼,经过三日激战,就有人大喊疲劳,叫嚷着撤出战斗。由于越军的消极作战,勒巴热趁势且战且退,眼看就要逃出生天。

在这紧要关头,陈赓向胡志明提出建议,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勒巴热全部歼灭。等歼灭了勒巴热兵团,再集中兵力歼灭萨克东部,绝不能让两个兵团逃掉。听了陈赓的建议,胡志明对前方各部发出严厉命令,必须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的英勇顽强精神,将敌人全部歼灭。

胡志明在战役指挥上的果敢坚决的错事,使下面战术指挥机关的软弱行为再难从继续下去。从10月6日起,越军不计伤亡、不怕疲劳,对法军阵地发动了排山倒海的攻势。到了7日清晨,勒巴热的四个营被全歼,勒巴热本人被俘。

其后,越军又将矛头转向从高平出逃的萨克东部。经过一日的激战,敌军三个营的兵力全军覆没,萨克东中校也被俘虏。

就这样,越军仅用七天时间,便全歼法军4000多人。要知道在陈赓到来之前,越军连围歼法军一个连也做不到。虽然越军表现并不完美,但毕竟开了个好头。

此战后,法国在越北的防线全线崩溃。10月13日到20日,谅山以北的法军全部逃跑,从高平到先安三百多公里的边界防线彻底开打,越南与中国广西、广东,从此连成了一边。有了中国的大力支援,法国在越南数十年的殖民统治,从此进入了倒计时。

在这场边界战役中,陈赓可谓居功至伟。实践证明,陈赓所坚持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完全正确的。越军干部从此消除了对中国顾问团的怀疑,增进了战斗友谊。在庆功会上,他们以赞美的口吻纷纷谈论,像陈赓这样的同志,中国有几个啊?

虽然取得了战役的完胜,但是陈赓依然不敢怠慢,他抓住一切机会,与越军师、团、营的干部进行会谈,他以毛泽东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思想,结合越军的实际情况,对越军战术思想、战场指挥、战斗作风、当的领导、政治工作、官兵关系、军民关系等一些列问题,进行了总结。从此以后,人民战争的理念开始深深植入越军之中,从而大大加强了越军的战斗力。

边界战役后,陈赓凯旋归国。然而他的工作并没有结束,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拖着伤腿火线赴朝。而他也成为我军中为数不多,对日、对法、对美均有作战经验的将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