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如何发展?

近日,《四川省“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专家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游勇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顾涛致辞,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周久财、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徐海军、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资源普查处处长李常海、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产业融合处副处长田振出席了本次会议。
(资料图)四川九寨沟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会议围绕《四川省“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初稿)》,结合在文旅领域的学术探索和实践经验,就四川省“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模式、实施路径和重点方向展开了深入研讨,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风:

一般来讲,文旅融合是指三业融合,即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三者之间的融合发展。
具体来看,四川省在文化和旅游装备制造领域具备一定优势,例如都江堰的旅游装备产业、自贡的彩灯产业,均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因此,四川省在“十四五”期间,应将升级文化和旅游装备制造业作为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深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点领域之一。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教授祁述裕:

从学界主流观点来看,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者之间具有融合的天然属性,但也各有其特点和规律。
文化事业繁荣需要依托政府、社会组织的共同涵养;文化产业发展既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的涵养,也需要市场培育;旅游业则主要依靠市场力量。
因此,四川省在“十四五”期间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这一课题时,应充分尊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者的内在发展规律,既要合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也要适度激发市场活力。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

文旅融合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尚存现实困惑的问题,四川省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要兼具问题导向和战略导向,即一方面聚焦实际问题、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着眼战略意义、具有前瞻性。
文旅融合的重点是讲好四川故事,将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好、传承好,提升全省在文化和旅游方面的吸引力和区域形象。同时,应当注重媒体融合对文旅融合的促进作用,李子柒等内容生产者的成功体现了新媒体的极强文旅传播效应,提升了四川对于全球新媒体用户的吸引力,也助推了双循环下中国新零售业的发展。
此外,文化和旅游发展对于推动创业、稳定就业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吴必虎:

四川省在“十四五”期间,应结合本省丰富文物资源和世界遗产资源,重点发展文物旅游、世界遗产旅游;发挥四川省人文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乡村度假旅游,鼓励各地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旅游休闲街区;结合四川省旅游风景道路,拓展公路旅游功能,发展特色自驾游;发挥四川省个人收藏市场活跃、效率高的优势,鼓励建设各类私人博物馆,进一步完善全省博物馆体系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宋瑞:

“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要遵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其中,新格局侧重经济发展格局,强调内需的重要性、改革的必要性、开放的深入性。
四川应结合自身文旅发展特征和规律,以总体思路为指导,梳理出有四川特色的实践路径。同时,要处理好全省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关系,积极响应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例如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将文化和旅游发展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张辉: 

文旅融合的重点,一是将现有文化元素转变为旅游形态的产品和服务;二是将现有文化和旅游形态的产品和服务转化为文化现象,即把四川打造为有文化底蕴的旅游目的地。
同时,贯彻大旅游发展思路,借助旅游消费平台,助推其效能从消费领域向制造和生产领域渗透,从而对双循环起到促进作用。
四川省在“十四五”期间应开展几大工程,一是旅游产业化工程,重构旅游产业链和供应链,避免停留在资源层面的限制;二是文化和旅游融合试验工程,推动文化价值的旅游化转化;三是旅游方式转化工程,将旅游从生活方式向学习方式、成长方式转化,发展研学旅游等特色融合产品;四是旅游便利化工程,聚焦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

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刘敏:

四川省“十四五”期间应重点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围绕全省革命老区打造红色旅游产品、军事旅游产品。将文化和旅游发展融入乡村振兴建设,推广乡村旅游环线产品的设计思路,整合并合理转化乡村资源,将更多具有四川和民族特色的村镇纳入乡村旅游线路规划。加强对都江堰、三星堆等区域特色文化符号的价值挖掘和旅游化转化。

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雪: 

“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应强化区域统筹,推动四川与周边省份主要旅游城市协同发展;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重点推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体系建设、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的优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发展自驾游,加强自驾旅游风景道、自驾车营地和房车营地建设;发展智慧旅游,借助科技创新及数字化应用增加全省文旅发展动能。

来源:中国经济网

排版:李江涛

您可能感兴趣的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