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一章

开栏语

知青是时代的名词,每个知青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在岁月里,在梦中。往事中有真情,有爱恨,更有不老的回忆——

1959年9月30日星期三,第二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年大庆,学校上午没有上课,全校大扫除,准备干干净净地迎接建国十年大庆;我上学的学校是《沈阳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当时我在三年五班读书。

上午十点多钟,大扫除一结束,同学们就都提前放学回了家;由于时间太早,我便来到沈阳市和平区南八马路的铁路商店门前。

沈阳铁路商店在南八马路和南九马路之间,集贤街路东,坐东朝西,商店大门正对着路西的一条小胡同。

在铁路商店大门的斜对过,集贤街路西,小胡同的北面,是我爷爷和奶奶开的一个小卖部,说是小卖部,其实就是一个四平方米的木板皮钉的棚子。

板皮棚子的西墙,是利用路边原来1.6米高的围墙,上部又加高了0.4米,这一侧没有窗户。南墙靠西面是一个向内开的木门,门上有两块玻璃窗。

东墙就是卖东西的窗口,窗口大约1.4米宽,中间有两扇对拉的玻璃窗,也就是卖货的地方,买东西的客人在小木房子的东墙外面选择购买小商品。

小房子北墙全是木板皮钉的墙,没有窗户;但北墙下部和靠西侧原来围墙的下部,有一个1.3米高,宽1米的突出部位,大概突出木棚子北墙1米左右,高度大约1,2米;上部是南高北低油毡纸压顶的盖,好让雨水向北流下。

木板棚子的屋面,是一面坡的斜面,东高西低,雨水从东屋檐流向西侧房檐;屋面上钉的是一层板皮,上面铺了一层油毡纸防雨,油毡纸全都用半截红砖头压住,防止被风吹走。

室内的东窗户里是两米长的卖货柜台,宽0.6米,高0.8米。柜台后边有一个高0.4米,古老的四条高腿的白茬木板凳;板凳表面全是岁月的沧桑,已经看不出木头的原色,这便是卖东西的爷爷和奶奶的座位。

靠西墙有一条宽一米,长两米的火炕,由于南墙的门向里打开,火炕在西墙室内只有一米长,剩下的一米便伸到北墙外的突出部位。

室内的火炕只有一米长,加墙外突出的的一米,火炕正好是两米长;这就是爷爷每天晚上睡觉休息的地方,主要是给小卖部打更防盗。

每天早晨,奶奶吃完早饭,便拧着一双小脚,来到小木房子,替换爷爷回家吃早饭。爷爷回家后,吃完早饭就在家休息一上午,直到吃完午饭就去替换已经卖了一上午小商品的奶奶。

我们的家在南九马路和南十马路之间,集贤街路东,离爷爷的小卖部有100多米远,门牌号是: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大街六段十二里八号。

下午便是爷爷看摊卖货,直到奶奶吃完晚饭,再回来替换爷爷回家吃晚饭。晚上爷爷回到木棚子,便和奶奶关上门窗,上好门窗的木闸板。

然后,老两口便清点一天的货款,由于所卖的东西,主要是糖块和一些针头线脑,都是几分钱的东西,利润非常小。

一般情况下,每天的净收入大概在1.2元钱左右,最好的时候,不会超过两元钱人民币。每个月的平均收入大概在三十五到四十元钱之间。

那时卖的硬糖块有两种,一种是有糖纸包好的硬糖,另一种是没有糖纸的硬糖块。两种硬糖的零售价格分别是,有糖纸的硬糖是1分钱一块,没有糖纸的硬糖是1分钱两块。

我每天下午下自习课放学后,便来到这间小铺子,爷爷只要看到他最喜欢的大孙子,便立刻打开柜台的玻璃盖子,从装糖块的大玻璃瓶中夹出一块没有糖纸的硬糖给我,这也是当年我每天盼望得到的唯一零食。

当我拿到这每天的一块硬糖后,我便用嘴咬成两块,一半含到嘴里,感觉那糖块在口里慢慢地化开,甜甜的糖汁在嘴里缓缓地流动,舍不得咽下去。

剩下的半块糖,用白纸包起来,留明天享用;第二天,当我又拿到那一块糖时,便把前一天的半块糖放入口中,把这一整块的糖用纸包起来留用。

这样每天我都能省下半块硬糖,日积月累,最多时,我的纸包里有过二十几块硬糖,这些保存下来的硬糖,最后的结局,便是与我年幼的弟弟妹妹们分享了。

照片是我家1952年夏天在哈尔滨市拍摄的全家福!

前排右起是:本文作者赵雨祥、大弟雨泰、大姐雨琴。

中间坐着的两人,右边是我的爷爷(已故)、左面是我的的奶奶(已故)。

后排右起:爸爸(已故)、妈妈(已故)。

那时,我的二弟雨民、妹妹雨兰、老弟雨安还都没有出世。1953年全家从哈尔滨市搬入沈阳市。

(未完待续)

作者:赵雨祥

2013年1月11日星期五于  铁岭银州

(0)

相关推荐

  • 我的儿童时代(1):镇平街1号

    我很佩服那些对自己儿童时代记忆非常清楚的人--因为自己对幼时的记忆就像受潮发黄的老照片一片模糊.我也想努力回忆,但想得脑壳疼,仍然只是一鳞片爪的,完全不成体系. 一鳞片爪,聊胜于无. 五十年代的徐州市 ...

  • 【美文选粹】史欣雨丨年味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史欣雨,山西省垣曲县移民初中学生.喜欢绘画.手工,热爱大自然. 年味 史欣雨 盼望着,盼望着,小年过了,春节的脚步近了,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在货琳琅满 ...

  • 往事 | 1964年的那场大雨

    摘要:我的老家在山西,那是一个四季分明.干爽宜居的地方.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阳光,那里的雨,给我温馨,让我思念!在我的家乡,也许现在正值艳阳高照! 上海梅雨季就要到了,接连几天下雨,令人心烦.窗 ...

  • 你还记得祭灶糖那黏牙的甜香吗?

    祭灶糖 腊八祭灶,年呀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    自幼喊着歌谣进入年关,总是惦记着想吃祭灶糖,现在进入腊月,眼看着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临近,想起小时候的情形,忍不住要咽口水.那时,母亲扯着我逛街 ...

  • 年味儿

    嗨,我是哈哈大笑,欢迎阅读! " 年 的 记 忆 " Hey~ 我们又见面啦~吗? 这一年,你还好吗??? 弟弟回家了,年味儿好像才浓了点.忘了从何时起,不再对年抱有憧憬,仿佛,他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二集

    少     年  (十二) 1978年1月,我和我的爱人结婚,大舅和大舅母来到沈阳参加婚礼,给我们夫妻每人裁剪.缝制了一套毛料的中山装制服. 衣服做好后,我们都被大舅的手艺惊呆了,除了身材可体外,所有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三集

    少     年  (十三) 老爷的手,粗糙得就像戴着钢盔甲的手套,不怕任何木刺扎.记得姥爷给妈妈编苕条筐时,每一根苕条都要用一个木头顶尖,从上往下一破三瓣,然后才能用破好的苕条编筐. 木头顶尖就是一个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四集

    少     年  (十四) 1962年2月3日,腊月二十九,爷爷把11只兔子中的九个大兔子全都杀死,我剥的兔皮,九只兔子装满了家里的大洗衣盆. 第二天是年三十除夕夜,全家吃的团圆饭便是大锅炖兔子,妈妈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五集

    少     年  (十五) 我们家二楼对门的邻居也姓赵,他们家的大女儿大我两岁,叫赵贵琴,和我姐姐同年,名字也只差一个字,姐姐中间的字是雨,她中间的字是贵. 姐姐雨琴便向贵琴姐借了白上衣和毛蓝裤子给我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六集

    少     年  (十六) 上午九时,国庆典礼大会就在中山广场开会了,各级领导讲完话,已经是上午十点多钟,游行开始. 在我们学生方队的前面,是一辆装着一个大花篮的胶轮手推车,花篮牢牢地绑在手推车的车架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七集

    少     年  (十七) 转过头来,赵丽萍又对我爱人讲:"赵雨祥在我们班里画画得可好了,同学们都喜欢他画的画,他的美术功底,让全班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说道美术,我们6年5班从1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八集

    少     年  (十八) 买不起就自己做,虽然是山寨版,但能使用就是成功! 我最先开始制作的是集邮册.先用废旧的硬纸板,裁成集邮册大小的十几张,然后用白纸和浆糊把裁好的硬纸板双面粘好,再用旧白布裁成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一集

    昨天,写了<突然想到的>(后来改名叫<红薯>)因为第一次写博文,就直接写到我的博客页面上了.到了午夜12时,5000多字的博文已经开始收尾,还有几百字就写完了.这时,我的博客突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一集

    回家(一) 呼啸的西北风卷着鹅毛大雪,沿着清河水库的冰面,由西北向东南狂暴地刮过来:乌云几乎压在地面上,和漫天的大雪搅在一起,分不清四周的天空和山峦. 宽阔的水库冰面上,西北风卷起的雪浪,滚滚而来.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二集

    红     薯(二) 我们叶家村第三生产队的社员,最爱吃的是高粱米,用老农的话讲"有嚼头.抗饿"实际这也是一种无奈!所以,每年生产队的地里,除了不能种高粱的地外,能种高粱的地都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