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红茶喝了10年,也不一定了解过的4个冷知识,个个都是经典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近几日的天气,算不上清朗。

前两天的阳光明媚,春日暖阳,而今天又有些阴。

望着窗外人车稀少,一片寂寞空庭春欲晚的感觉。

回过神来,看到书架上摆着的一盒红茶,是该及时喝完了。

于是,取出了其中一袋,以盖碗冲泡。

当盖碗中飘出了清甜而鲜爽的花果香时,心情一下子愉悦了起来。

一边品饮,一边回想,众人对红茶的了解其实并不透彻。

有一些红茶圈内常见的理论,不管是新茶友还是老茶友,都应该知道。

但由于科普不足,就变成了冷知识。

反而还被一些无良的茶掌柜利用,大肆渲染,甚至造谣。

一时间,谣言满天飞,引发了不必要的质疑和偏见。

今天先来说几个最常见的吧。

《2》

世界红茶的鼻祖,来自中国桐木关

在过去,人们对于茶文化的了解并不多。

而一提到红茶,想起的便是欧洲电影或纪录片中,英国皇室贵族们围坐在一起喝下午茶的情景。

成套的细瓷杯碟或银质茶具,金光闪闪,配上可口的蛋糕点心。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红茶应该是源自于欧洲”的想法。

但事实上,世界红茶的鼻祖,是正山小种,而它的产地在福建武夷山的桐木关。

红茶最早起源于福建,盛行于明清时期。

在当时,是一种呈现条形的红茶,干茶乌黑,汤色明亮,茶香中带着明显的松烟香,以及桂圆汤般的汤感。

这便是最早的正山小种,其特点是“松烟香,桂圆汤”。

《中国茶经》中曾记载,“桐木之内,方为正山。”

以桐木关内为产地生长、制作出来的红茶,才能称为正山小种。

而其它地方做的小种红茶,只能称为“外山小种”。

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正山小种远传外海,走向了欧洲市场。

荷兰人最先发现,并将其带入欧洲,风靡了英国皇室同时掀起了“下午茶”风潮,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回望过去,一杯正山小种红茶,竟然成为了连接中国和世界的纽带。

身为一个福建人,自豪感油然而生,且将历史牢记于心。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山小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比如,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出现了一种无烟小种,其中并未带有明显的烟香,而是以花果香为特点。

但不变的是,正山小种一直是我们的骄傲。

它独特的香气和滋味,值得众人细细品味和感悟,去发现其中的真谛。

《3》

喝红茶不一定能养胃

相信这个冷知识,足以成为一颗“重磅炸弹”,颠覆茶友们的固有认知。

大部分人都认为:绿茶不发酵,且经过杀青,过量饮用可能会对胃部产生一定的刺激;而红茶是全发酵茶,未经杀青,因此不必有这样的担忧。

但你知道吗?并非所有红茶的发酵程度都是100%,也并不是所有红茶都不杀青。

有一部分红茶,它的发酵程度只有20%,都还赶不上半发酵的茶。

虽然在红茶的国标,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个部分中,工艺都未体现出“杀青”二字。

但在实际加工的过程中,有些红茶的制作步骤以及偏离了国标中的标准。

比如,晒青红茶。

在萎凋的时候,人为地将温度适当升高,加速制作进度,让茶青变红变黄,去除掉茶叶当中的青味。

而光是从“晒青”二字我们就能看出,它是一种有经过杀青的红茶。

杀青,分为炒青、蒸青、晒青和烘青。

显然,所有红茶都不杀青这一说法无法成立,不攻自破。

再比如,以西湖龙井作为原料做成的红茶,叫做九曲红梅,它也是有杀青的。

借鉴了制作龙井绿茶的炒青工艺,萎凋后将杀青放进大锅里翻炒,去除青味,结束后再将其放到塑料袋或是桶里进行发酵,最后制作而成。

那么,那些发酵程度不是百分百的红茶,那些经过杀青而来的红茶,喝了也能养胃吗?

不一定。

关键在于我们平日饮茶时的习惯,若是肠胃功能较弱的茶友,更应该注意,避免空腹喝茶,切勿长期喝浓茶。

喝茶时,在手边放一些口味较清淡的坚果、饼干等等。

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才知道。

《4》

红茶的英文名叫“black tea”,翻译为“黑茶”

若是按照中文来看,红的英文是“red”,而红茶理应叫做“red tea”。

可为什么外国人给它取名为“黑茶”呢?

原因是,当正山小种刚开始流传到欧洲时,它的外表特点便是乌黑发亮,以黧黑色、板栗色为主。

而外国人看到此模样时,便以“black tea”为它命名,十分生动简明。

到了后来,当六大茶类中的黑茶也向海外流通时,便发生了尴尬的一幕。

由于“black tea”的名字已被红茶抢占先机,只能以意思相近的“dark tea”为黑茶命名。

同时,这也从侧面反驳了一些人认为红茶“红叶红汤”的想法。

其实,早在1979年,陈椽教授发表在《茶叶通报》上的论文专门为红茶的品质定了性。

“红茶似红非红,品质特点说是“红色红汤”,其实是黄红色。”

在红茶国标中,对于正山小种的规定,外观颜色是乌黑油润,而汤色是橙红明亮。

橙红,是像橙子般红中带黄的颜色,并非大红色。

如此一来,“black tea”才是真正能够代表红茶的名字。

《5》

红茶的“冷后浑”是什么?

顾名思义,指的是当红茶的茶汤冷却之后,看起来不如刚开始般清透,而是变得有些许浑浊。

背后的原因,在于茶汤的温度不断下降后,咖啡碱、茶黄素和茶红素等形成的络合物,在汤水中出现了浅褐色或橙色的乳状物。

而在刚刚出汤时,由于温度较高,这些物质在茶汤中呈现游离状,因此没有显现出来。

有时候,人们会将“冷后浑”作为一种判断红茶品质的方法。

但不是所有的红茶,都会出现“冷后浑”。

一般由大叶种所制成的红茶,例如滇红等,由于茶叶内含有较多的多酚类物质,因此易出现“冷后浑”现象。

而根据经验来看,福建的红茶,冷后浑的现象并不明显。

并且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冷后浑”仅仅指的是茶汤冷却后变得浑浊。

若是刚出汤时,茶汤还在热气腾腾的状态下便浑浊不堪,就要考虑是否是红茶的品质存在问题。

肉眼可见的浑浊,且汤色泛暗,一般来说品质不佳。

《6》

冷知识的存在,大有益处。

一方面可以扩充知识面,让我们变得更加博学多识。

另一方面,还能纠正一些谣言和误解,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一些尚未触及的知识盲区内,隐藏着大量的宝藏,等待众人去挖掘。

当看到“冷知识”这三个字时,就有一种自带天然呆萌的属性。

却又忍不住想要用心了解它们,深入探索。

俗话说,好奇害死猫。

好奇心,是无论如何也挡不住的。

而在学习红茶的文化时,恰好能够将这种好奇心,转变为不断前进的动力。

不为学而学,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