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镇年文化之三: 正月初一大拜年

  

淮镇年文化之三:

正月初一大拜年

赵刚

正月初一,拜大年!
对于淮镇人来说,大年初一,是春节的正日子。吃完起五经的饺子是要拜年的,拜年是淮镇人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习俗活动,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由于大年初一是农历的一年之元和一月之元以及一日之元,因此,称为“三元之日”;又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之日”;还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日”。按照淮镇先民传下来的春节风俗,大年初一全家人是要起五经的,淮镇人将“五更”叫做“五经”,五更天有多早,一般人可能不知晓。“更”是古人计时的一种方法,一夜划分为“五更”,一更为现在的2小时。具体说来从晚上7点开始进入更次计时,到9点为一更。晚上9点—11点为二更,晚上11点—凌晨1点为三更,凌晨1点—3点为四更,凌晨3点—5点为五更。古人认为到了凌晨5点是夜昼交替之时,“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个意思。

五经起来,放完鞭炮,在吃饺子之前,要给自己的父母、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然后吃饺子,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不说晦气话和不吉利的话等。
在淮镇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未出嫁的姑娘是不用拜年的,本族所有男丁必须给长辈拜年。新嫁妇拜年仪式是比较隆重的,由新媳妇儿的嫂子带领着去族内长辈家拜年,一人拿红毯准备,十几人或二十几人拥护着而行。
跪拜磕头是淮镇先民自古至今留传下来的主要拜年礼节,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跪拜磕头是晚辈或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人对长辈和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所施的礼仪。淮镇拜年的另个礼节就是拱手礼,拱手,又称作揖,也是古代汉民族的一种相见礼。在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并点头致意。这拜年的手势,男女有别的。标准的男子作揖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这和中国自古“男左女右”的传统一脉相承。
在《仪礼》中称,拱手是士与士之间的交际礼仪,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见礼。一般来说,比较尊贵的人和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会给普通人和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人施以拱手礼,用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以上我所介绍礼仪,现在的淮镇人拜年时都会用到的。吃完饺子之后,全家人洗漱干净,穿戴整齐,到族中长辈家拜年。

我们村是淮镇的一个大村子,人口众多,我们家族的人住的分散,祖父辈份儿在家族里和村里辈份儿都很高。每年来给他们磕头拜年的人络绎不绝,一批没走,一批又来了,有时人多的时候堂屋站满人挤不进去,院子里还有一群人排队等着。每年年初一早上五点多,就有人登门拜年了,一直到十点多人才能走完,老辈人忙得不亦乐乎。端出准备好的香烟、炒花生、瓜子、糖果的,招呼来拜年的大人小孩吃,人家临走,他们还不忘抓点吃的放进小孩的衣服口袋里。
本族内除了年长的老人在家里坐等受拜外,其他人都要妆扮一新,到本村或邻村亲友家拜年。出东家进西家行完礼就走。到年长的长辈家要小坐,主动行跪拜礼,长辈连忙搀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双方寒暄两句便告辞。
拜年仪式与家庭内部有所区别,不再行跪拜礼,一般来说躬身作揖即可,俗称“吉拜”。行礼时,双手抱拳前举,左手握右手,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

在拜年的过程中,遇到同村人,彼此之间抱拳说:“恭禧发财”“过年好,见面发财”等吉祥话,然后再去左邻右舍的街坊家拜年。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不让走村拜年,禁放鞭炮,大年初一,老家以前大拜年的场景已经看不到了。典籍中拜年的场景和老家拜年的场景都记忆犹新,今年的大年初一,大家宅在家里,我就给大家普及一下拜年的知识,增加人们对新春佳节的认知度吧!
关于拜年的传说,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在门口,然后关上大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兽吃掉。
大年初一作为岁首朝贺,古已有之,秦汉以来,乃大盛。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谓正旦,……洁祀祖祢,进酒降神毕,……子妇曾孙各上椒柏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官府僚属亦往来拜贺。《后汉书·吴良传》:(良)初为郡吏,岁旦与掾吏入贺(太守)门下。
至南北朝时期,则“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到宋代,拜年不仅是民间普通百姓祝贺新年、交流思想、增强家族团结的一种形式,也是上层社会联络感情、扩大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据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士大夫皆交相贺,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民间亲友之间的拜年大多是出于真心实意,希望亲人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上层社会拜年则更多是一种礼节性的交往,并且士大夫已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 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清波杂志》里所言的“名刺”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到了明代,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其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即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点石斋画报》中的清朝官府新年团拜图就是清朝官员集体拜年活动的记录。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此外,清代的贺年片称为“拜帖”。拜帖奉送时,要放人一个精致的锦盒,以表示隆重。这个锦盒叫做“拜盒”。如果登门拜访,主人在前,仆人抱着拜盒在后。那拜盒上系有红缎,显得气派、庄重而又喜庆、热烈。。另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有更加详细的记载:“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对于前来拜年者,“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竞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民国以后,开始有了印制的贺年片,其内容格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恭贺新禧”等字。
随着科技的发展,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的拜年方式又兴起了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拜年,是淮镇人亲戚朋友之间彼此交流,传递信息的方式之一,又能给长辈尽孝。淮镇人认为亲戚是走出来的,春节期间走亲戚。走意味着距离,走又意味着联络感情。是发一条短信,打一个电话所无法替代的。但是,今年因为疫情原因,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只能用电话、手机、微信视频拜年了!响应国家号召,淮镇在外经商的人就选择了异地过年,国安才能家安啊!
大年初一,给淮镇的父老乡亲们拜年了!

作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