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失败,模仿英美,印度是如何让工人变得越来越懒的?

印度这些年屡屡将中国视为对手,就是在制造业上也不例外,经常夸下海口要让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不过印度制造多年发展,直到如今也只能用失败总结,很多人就不懂,印度制造为何始终比不上中国制造,在我看来 原因有很多,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印度工人太懒了。

为什么说印度制造失败呢,2014年,印度宣布实施“印度制造”计划,拟定要将印度,打造成中国后又一个世界级制造中心,因此在这些年,印度借鉴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利用人口多,成本低的优势,开放市场 吸引外资 ,通过这些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经济举措,不可否认,确实一定程度振兴了“印度制造”,可以看出,这几年 印度的廉价手机,在孟加拉国、缅甸等国家中,都有一定的销售量,仿制药虽然不道德且争议大,但也给印度带来了不错的营收,同时还有纺织业,更是接手了大量的欧美订单。

不过看似不错,但这还是和印度的原目标相差甚远,原本印度是打算通过这个计划,每年创造1000万个岗位,让制造业占据GDP比重达到20%以上,但如今 印度的失业率常年在7%徘徊,而在疫情期间,更是飙升到27%,有三分之一的印度人成了无业游民,并且现在制造业的产能增幅也不大,只占GDP的15%多一点,和实施前变化不大,所以说 印度这6年的努力,整体而言是白费了,因此归纳来说 ,印度制造的失败,主要就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就业解决不力 ,还有一个是工业产值不高,而这些就和印度工人的离不开关系。

印度人评价中国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制度而有迷之自信,但也恰好就是这个制度,让印度制造发展举步维艰,1947年的时候 印度独立,因为没有管理过国家的经验,印度人在各领域上仿效英国制度,而劳动规章方面也不例外,在这一年中,印度拟定并通过《劳资纠纷法》,来保护工人的利益,被誉为印度民主、平权和保护弱势群体的象征,也因为这部法律,让印度诞生了强大的工会组织,竭力解决劳务问题。

但这个法律真的这么好吗?其实也不尽然,因为在某方面,这部法律其实很奇葩,具体分析来说,首先印度工人在入职的时候,雇主需要将工人要做的事都清清楚楚写在合同上,原因是一旦有超过这个工作的内容,工人有拒绝执行的权利,如果协商不来,就能够基于这个到工会举报这家企业。这听起来很人权很人道,但印度全部都是低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都以流水线为主,流水线讲究分工明确,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一旦有印度工人请假、偷懒的情况,整条生产线就会陷入生产缓慢或者停工的情况,别以为 会有印度工人会愿意顶替一下,他们恨不得随时随地都能休息,因为印度很多都采用工时计算工资,工作有钱,不工作也有钱。

而在中国,这样不负责任的工人,多数都是会被开了。但在印度,雇员还不能被随意开除,因为《劳资纠纷法》规定,如果企业的雇员人数达到100人以上,那么企业想要解雇员工,就需要到政府机关或者工会进行审核,因此这条奇葩的规定,导致了印度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官司不断,为了避免这个情况,也导致了企业行贿的事情不断发生。

所以为了避免这个的问题,多数印度企业的规模都不大,根据2009年的统计,职员不足50人的印度企业,达到了制造业的84%。并且《劳资纠纷法》还规定,一旦企业和员工签署超过240天的合同,解雇员工还必须支付一定遣散费,印度制造企业本身规模就小,自然想要避免这个损失,因此在这部法律的影响下,印度制造企业基本都是产业规模小 ,员工短期合同偏短,在这样的条件下,印度制造业又怎么发展的起来。

而在印度,就业问题还有一个重灾区,那就是农村,2005年 印度通过了农村就业保障法,它规定了,农村人口只要向当地机构申请,就一定能够得到一个非熟练的就业机会,持续100天,这个举措的作用,是为了让没什么劳动技能的农村人口,在参与就业的时候,能够有一个100天的过渡期,来熟悉工作业务,不过 如果15天内没有解决就业,政府还会提供失业津贴。所以和原意背道而驰,大量印度农村居民发现,似乎不打工也能够赚钱,因此经常在一到审核期,就去申请工作机会,然后在离开这个岗位,从而获得失业津贴。

从这些例子 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劳动法律,在很多程度上都是借鉴欧美,学习欧洲发达国家的体制,但印度明显就是没公主命,却有公主病的体现,人家欧美的发达国家,经历过原始积累,经历过工业化和金融化的发展,才能拥有这么高的社会福利保障,但印度明显是没有这样的条件的,反而过度注重这些,自然就让工人持续变懒,制造业难以发展起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