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有天地,退一寸有退一寸的欢喜
正文共:2945 字
阅读时间: 8 分钟
1
成功,不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
在2018年北京大学毕业生晚会上,2014级中文系学生曹直作为毕业生代表,以中文男足毕业生的身份上台,与全校师生共同分享了自己的大学四年经历。
与其他自带光环、英气逼人的优秀学生代表不同的是,曹直谈起过往的大学四年生涯却引得各位同学哄堂大笑。
如果说考上北大对他来说是人生的巅峰,而北大校园生涯则是他一直重复失败的过程。
因为足球踢得太差,结果他被选上了北大中文男足的队长。因为球技水平不够,最后大学四年比赛没有进一粒球。除此之外,他甚至还将“just lose it”作为中文男足的口号印在队服上,穿着上了北大毕业生晚会。
就是这样一个浑身充满了槽点和黑色幽默的北大毕业生,面对济济一堂的中国顶尖高材生和精英分子,他没有说出什么宏伟理想,也没有谈什么将来要建功立业,只是用他四年平凡却不普通的过往生活谈谈对失败的一些看法,
四年了,我一个球都没有进,可是我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失败是远远多于成功的。但那又怎么样呢?失败并不可耻。北大将永远伟大,而我将依旧平凡。这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
或许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我们一直被浇灌的是成功思维,在成长的时时刻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面临着“被成功”的压迫,而失败却成了我们唯一不敢面对的现实,
隔壁家的小明每回考试都能拿第一名,你怎么就考得这么差?
老李家的女儿毕业就找了个国企单位,你怎么到现在还待业?
楼下李婶的孙女都结婚了你还在单着,你怎么就没人看上呢?
更不用说同龄人的谁谁谁又把你抛弃了,你怎么还是积极废人一个?
见证了太多的“被成功”,有时候我们连半夜吃一回冻西瓜都能深深在心底谴责自己,更不用说坦然面对至今毫无成就的前半生。
有时候对成功的过度渴望,反而让自己对寻常可见的失败都格外敏感。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在日本数一数二的东京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人大有人在,根据调查发现,东京大学生就业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
很多大学生为了增加就业成功率,都会安排十多个企业的面试,而东京大学生则非常高傲,只应聘自己选定的企业,比如“只选择去大型电影公司就职”、“一定要去知名电视台工作”、“只想应聘大型报社”等等,眼高手低又瞧不起资质差的公司,而应聘失败就干脆在家呆着不去工作,究其原因不过是无法正视自己应聘失败的结果而已。
在这个认知与观点日新月异急速迭代的今天,难能可贵的是一个年轻人对当下和未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判定,他可以不随波逐流于普世价值观,也不为世俗成功学牵绊拘束。
一个自由的人,必须是从思想上的自由和开放开始的,
他对所有的一切都保持着理性审慎的客观态度。
面对成功时,他能做好随时跌落的准备。
遭遇失败时,他能做好时刻向上的姿态。
这才是一个人自由的表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过完一生,而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
这不也是一种成功么,不是吗?
2
失败,恰是认识自己的一个开始
2017年,以司马懿的视角描述整个后三国时代的《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霸屏了整个影视圈,对于这位后半生杀伐决断手段残酷的军事家、政治家,前半生却一直在失败中挣扎和煎熬。
然而失败,恰是他认识自己的一个开始。
司马懿和杨修两人同在司空府曹操手下办事,论出身,杨修压司马懿一头,论才学,杨修略胜司马懿一筹。而杨修常常设计陷害司马懿于危局之中,但在一次次斗智斗勇的过程中,看似经常占下风吃败仗实则司马懿不过是低调隐忍、保全实力,最后杨修急功近利为扶植曹植上位而宫斗失败身死。
司马懿与诸葛亮两军对弈于渭水之畔,战事胶着胜少败多,而后司马懿从蜀国来使那里得知诸葛亮“食少烦多”,猜测诸葛亮已时日无多,便忍着不出战,任凭蜀军怎么羞辱叫骂。甚至诸葛亮派人送来女装激他迎战,他反而身披女装气孔明于军前高诵《出师表》。最终蜀国伐魏之行无功而返。
司马懿同幼主曹叡的权利斗争更是凶多吉少,然而司马懿一生都是在看似将要失败的困境中冷静观察,分析局势。他总能在退一步中保全自己的实力,在领导面前藏野心,同事面前收锐气,晚年又装病将杀气按下,直到天时地利人和俱在才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此后天下再无敌手,为大晋江山打下基础。
和历史上许多意气风发、青云直上的政治人物不同的是,司马懿的成功完全是在失败中熬出来的。
有时候成功并不是轻松的临门一脚,而是在赶赴目的地途中不断跌倒爬起的重复过程。
次子司马昭天性狡黠好谋,脾气又十分暴躁,因此常常受敌军引诱吃败仗,而司马懿则时刻叮嘱告诫儿子,
一心只想着赢的人,就真的能赢到最后吗?
打仗先要学的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真的能笑到最后。
有时候,想要成功,先学会怎么失败。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但是要成功就要先学会去承担失败、去拥抱失败,从失败中总结原因再继续向前去寻找成功的秘诀。
善战者求之于势。
善败者得之于胜。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了解怎么成功,而比了解怎么成功更重要的是了解何为失败。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不知自己为何失败。
3
人生自有天地,退一寸有退一寸的欢喜
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一个天下闻名的珍珑棋局,无崖子的大弟子苏星河穷尽三十年也破解不了,引得天下英雄尽皆前来对弈,
就连大理世子段誉、姑苏慕容复等棋艺冠绝天下的当世才俊也铩羽而归,最后反而被几乎不懂围棋的虚竹随意一落子破解了,
金庸先生以棋局道人生恰到好处,有人执着于权势名利寸步不让,也有人退一步海阔天空。
鸠摩智身为吐蕃国的护国法师,功力见识俱已臻于极高境界,但仍追名逐利,觊觎别派武学,表面祥和友善,内心阴险狡诈,为了获取武学秘籍,偷袭暗算、不择手段。
慕容复一心只有兴复大燕,为了前程无所不用其极,不惜牺牲表妹王语嫣、手刃兄弟包不同、残杀大理镇南王段正淳及其情人,甚至甘心认段延庆作父,最后只落得个“癫皇帝”的下场。
段延庆曾贵为大理皇子,但因生逢乱世落魄江湖,一生只想夺回帝位。最后误入歧途练功走火入魔,变成了恶贯满盈的四大恶人之首。
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错在一心贪求不肯退却半步,最后都迷失在人生棋盘的困局之中。
相反,无欲无求无得失心之人,反而能退出围城之外,自见一片新天地。
“珍珑的秘奥正是要白棋先挤死了自己一大块,以后的妙着方能源源而生,这等“挤死自己”的着法,实乃围棋中千古未有之奇变,任你是如何超妙入神的高手,也决不会想到这一条路上去。
任何人所想的,总是如何脱困求生,从来没人故意往死路上去想。若不是虚竹闭上眼睛、随手瞎摆而下出这着大笨棋来,只怕再过一千年,这个珍珑也没人能解得开。”
只有不着意生死,才能勘破生死;
只有不在乎成败,才能左右成败;
很多时候,我们纠结于眼前,不敢做出改变,不敢放弃已有,更不敢退出半步,以致于人生满盘处处牵绊步步泥潭,尽皆陷入困境。
有舍才有得,有退才有进。
正如鸠摩智对慕容复所言:“慕容公子连在边角的纠缠都摆脱不了,何以入主中原?”
《菜根谭》有言: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缢;风花雪月本闲,而劳攘者自冗。”
有时候比着眼于眼前的得失更重要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学会放手和退让。
人生自有天地,如果在进无可进之地,别忘了退一寸有退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