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善祥先生:小纪镇竹墩村人,扬州作协会员,现任小纪镇文联副主席,在报刊发表过多篇小说、剧本、新闻等作品。著有《竹墩史话》《杨树庄风情录》《中流击水》。
小纪镇有座马氏宗祠。宗祠大门上的对联是“夫人卖饼;贤后含饴”,足见马家十分重视家道文化的传承。如今小纪马家瓜瓞绵绵,尔昌尔炽,知书达礼,修身立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往期回读】01马家荣 02杨党兰 03马家富 04马家乐
新中国成立之前,马家元忙时在家种田,闲时去江南做皮匠。在江南一带,竹墩的皮匠是出名的。他识字不多,爱动脑筋,爱向人学习,眼界比一般种田人要宽些,知识面要广些,凡事有自己的主张。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和众多农民一样,热爱新社会,积极投身集体大生产的洪流之中。尽管上有老,下有小,小家庭人口较多,他任劳任怨,拼命劳作,和妻子撑起一个家,虽是粗茶淡饭,一家人却是和和睦睦。他是个有孝心的儿子,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对父母百般孝顺,对子女十分疼爱。无论生活多么艰辛,无论遇到什么不顺的事儿,哪怕在外受了气,一踏进家门,对父母和颜悦声,对子女嘘寒问暖;他一辈子从来不顶撞父母,不打骂子女。
马家元是个善良而又热心的人。尽管家中并不宽裕,只要乡亲困难向他借粮、借钱,从不拒绝。农村人建房都要请帮工(那时帮工是无偿的,只管简单的饭食),但是帮工按乡俗是要还工的。马家元不管是哪个人上门请他帮工,他都应允,十有八九对方不会还工。他说,为人处事要吃点亏,乡里乡亲的不能计较。他年轻时走南闯北,曾学会了用中草药为人治病的方法。庄上人拉肚子,他让人去芦柴丛中扯几把“野豆子”(叶、茎、豆荚和家种的豆秧一模一样,只是形状偏小)洗干净,下锅煮开喝汤。还真灵,止泻效果特别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运输的船显得紧张了,马家元运用聪明才智,几经摸索,竟然造出小型水泥船,自家种田用之外,借给左邻右舍。后来,还造过2吨左右的水泥船卖给他人。
马家元在庄上早就有个很出名的绰号,叫“二姨娘”,不管大小人等,见面直呼绰号。“姨娘”是指女性,加个“二”字,自有一番说道。马家元多才多艺,年轻时,每逢庙会和春节,他反串花旦,扮大姑娘或老奶奶,又是挑花担,又是荡花船,他的表演神龙活现,令人捧腹大笑,啧啧称赞。改革开放之后,农村恢复了文艺宣传队,人们怀念过去传统的民间文艺表演,自然而然地想到“二姨娘”。其实,马家元已年近花甲,背也微微弯曲了。但一提到舞龙灯、挑花担、荡花船,他的一双已昏花的眼睛闪闪发亮,“行!我都会,我来教你们!”在马家元的悉心指导下,东桥大队文艺宣传队把传统的民间文艺表演节目全部排练成功。那年春节,在公社大门口的小巷子上挤满了看表演的男女老少。马家元扮演老奶奶,头扎青布巾,腰系蓝碎花围裙,左右手拎着花船左右船帮,迈着轻盈的四方步,腰肢随着锣鼓点而摆动,身段似风拂杨柳。“小小花船两头翘,姑娘欢喜奶奶笑。”他的歌声清脆悦耳,香火戏味道十足,赢得观众阵阵喝彩。“二姨娘扮个老奶奶那叫一绝,竹墩找不出第二个。”观众中年老的不住地夸赞。从那之后,每到腊月,马家元就在大队部忙开了,扎花船、装花担,还教年轻姑娘学唱“剪剪花”,教小伙子演“老渔翁斗蚌精”。有人对他说:“二姨娘,你把看家的本领都传给人,往后春节唱花戏没你什么事了,怕连香烟钱都混不到。”马家元憨憨一笑:“我也是从小跟人学的,好的东西要一代一代往下传嘛,不谈什么香烟钱,图个热闹快活,大家开心哦。”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正是有了像马家元这样的热心人才得以继承发扬光大。
步入老年的马家元,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自己动手耕种亩把“自留地”,还把家前屋后的“八边隙地”充分利用,瓜果蔬菜常年不断,不给儿女增加负担,和妻子过着简单的生活,“随身听”挂在身上,随时都可以欣赏扬剧。马家元的一生,似乎平平淡淡,却绽放出异样的光彩。给人温暖,给人快乐,他过得充实快乐。对子女,他没有过高的要求,更不奢望他们光耀门庭,只是叮嘱他们:老老实实做个人,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有多少热发多少光,千万别留骂名。他的几个儿女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都是与人为善,脚踏实地,在各条战线上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家庭十分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