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邾城

郦道元以《水经》为纲,作《水经注》,记载大小水道一千多条,穷源竟委,详细记述了所经地区的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的地理情况,为后世以水证地广为引征。

今据《水经注》对有关江段及地区的记述,以验证邾城的具体位置。

《水经·江水》:“又东至江夏沙羡县西北,沔水从北来注之”。

《水经注·江水三》:“沌水上承沌阳县之太白湖,东南流为沌水,迳沌阳县南注于江,谓之沌口。…江水又左得广武口,江浦也。江之右岸有李姥浦。”

《注》述沙羡县江北界,起自今汉阳县之沌口,止于今新洲县之龙口。

《水经·江水》:“又东过邾县南。”

《水经注·江水三》:“江水东迳白虎矶北,山临侧江滇…江水又东迳邾县故城南,楚宣王灭邾,徙居于此,故曰邾也。汉高帝元年,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都此;晋咸和中,庾翼为西阳太守,分江夏立。四年,豫州刺史毛宝、西阳太守樊俊共镇之,为石虎将张貉度所陷,自尔丘墟焉。城南对芦洲,旧吴时筑客舍于洲上方便惟所止焉,亦谓之罗洲矣。”

《经》谓邾县,系东汉时邾县,属江夏郡。按《注》述水系考察,邾县县境为:西邻沙羡县之武口;东南近鄂县芦洲湾;东以巴水为界,与相邻;北抵麻城五关,隔山与弋阳、西阳靠背;西北与西陵毗连。

西陵的地理位置,两汉书有明确记载。《前汉书·地理志》西陵下注:“有云梦宫,莽曰江阳。”两汉西陵均为江夏郡首府。《辞海》江夏条:“郡名。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辖境相当今湖北安陆、钟祥、潜江、沔阳、嘉鱼、蒲圻、崇阳以东,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地。”有谓西陵在今之新洲者,殊不知新洲在河南新县东南,中间隔着红安、麻城、黄陂三县,实属风马牛不相及。

诚然,汉置西陵曾以邾之、滠二水地益之。故《旧唐书·地理志》在此前长期属邾的黄陂、麻城、黄冈(今红安县部分),下均注有西陵。《辞海》则谓黄陂乃“汉西陵县地,北周置黄陂县。”这是符合史实的。

有关西陵的确切位置,唐初《括地志》有载:“西陵故城在黄州黄山西二里。”此即唐初之黄州;黄山,即《水经注》云黄武山。黄武山,在唐初黄州西北,东南为倒水发源地,西南为滠水第一源头,北为潢水第一源头,此水东北流与木陵山水合而入潢。潢水流域即古西阳地区。西陵顾名思义,是以木陵山以西得名的。后世少数载籍误谓“西陵故城在黄州黄冈县西二里”,铸成大错。唐初黄州、黄冈均治今新洲城,其城西二里处直到明代还是一大湖泊,名旧州长河湖,年纳鱼税银四十五两,何言有城?

如上所述,邾城无论何时,它都与西陵城相间甚远。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之错标,其源盖出于《元和郡县志》,即所谓“黄冈县西二里有西陵城”。《元和志》晚于《括地志》一百二十余年。《史记·楚世家》正义西陵从《括地志》说,《集解》、《索隐》无另注。

以下再按《水经注》水道验证邾城。“江水又东迳邾县故城南”这是一条注目,它标明邾县故城在邾县范围内。接着注述邾城三事(即徙、都、陷),及邾城地理特征:“城南对芦州,亦谓之罗洲矣。”据此征得。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邾县江域是:

大江自武城洲以下由东北流折东南流,至若城(今阳逻)下,会峥嵘洲,分南北二流。北流自广武口(今龙口)入,纳鸟石水(古倒水下游)。又东北流经涨渡湖域,至余家店东南纳举水正流,“谓之举口,南对举洲。”举洲,即今长岭岗延次江阴的起伏山丘,终点为并阜嘴,庾仲雍称之为大小竹碛。又东,流经今四道沟,举水左支自皇印嘴汇。“江浒曰文方口”,即今草场湖。皇印嘴,传说是古代邾君经此过渡,失落玉玺得名。“江水又东迳邾县故城南”,故城在今新洲单岗至萧家山一带,江水自故城南流入今黄冈县黄草湖域,沿次团风北面之古旧州长河,至今西河铺出流,始入“鄂县北”界,谓之芦洲湾。

芦洲,包括现今王家坊至团风以南的月亮洲广阔地带。月亮洲,地下为弯月型外弧山脊,是来自麻城东部山脉的叶顾岗一直向南延伸的终点,其间自萧家山起经三次延岩,始入江心。这三次延岩是:萧家山至王家坊;徐家楼至团风;团风老岸至月亮洲。月亮洲南端即古芦洲湾。唐时大江北流仍在邾城岸下。唐武宗会昌二年,杜牧任黄州刺史,作《题齐安城楼》诗,其中有“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句。宋时江流变迁,改自第二个跌岩处—徐家楼下之史坝桥出。陆游《入蜀记》中有“双流夹”的记叙,足见彼时龙口江道已经萎缩。明代中期,江水从第三个跌岩处一团风岸下,冲开一条长达十一公里的内江,使江湖关系发生了大的演变。清道光年间,洪水横流,河

压,大江北流遂致完全被挤出东西二湖,即团风以北地区。后世有关著述,因时地不解,而误认唐迁州治、县治于江滨处,为“江水又东迳邾县故城南”的故邾城,有的则以赤鼻矶北面的女王城附会之。殊不知女王城是西面临江,城南乃赤鼻山;芦洲则在其西北上游。按《水经注》记述,今三台河以南的江旁地带,彼时属鄂县北地,与邾无涉

°

《水经》:“鄂县北。”

《水经注》:“江水右得樊口,……又左经赤鼻山南……又东经西阳郡南,郡治即西阳县也”

《注》谓西阳,系指晋永嘉乱后侨置之西阳。黄州及黄州城的历史发迹均在于此,所谓“州以黄水得名”,是“得”自黄水来迁故。

“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城南有袁山,北对大江。”

鄂县,春秋时为楚封邑,后置县,治所在今鄂城,两汉因之。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置春侯国,鄂县改属蕲春。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徙都于此,更名武昌。孙氏武昌,包括汉时沙羡。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又分武昌、沙羡置。武昌治所在今鄂城县西二里,沙羡县治在夏口城,即今之武昌。《水经注释地补遗》对上述江域的地理概况有如下补注:

“峥嵘洲:在武昌府武昌县界,半属黄州府。”

“邾县故城:在湖北省黄州府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又卷三十五“又东过邾县南”释:“邾县故城在湖北省黄州府城西北,今名旧州城,离府一百二十里。”

“芦洲:一名罗洲,在武昌府武昌县西三十里。”

“樊山:旧名袁山,在武昌县西四里,一名樊岗,下为樊口。”

故邾城自东晋咸康五年(公元339年)为张貉度所陷,“自尔丘墟”。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改邾县为南安县,治所移至今新洲城。旧志载:“城中掘出石碑,曰古南安”,即证。南齐(公元480年—502年)于南安置齐安郡,属司州。北齐天宝六年(公元555年)于旧城西南面(今城南凤凰墩)别筑小城,置衡州。陈废衡州。北周复于齐安郡置衡州。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实行州县两级制,撤销郡置,西阳县并入南安县,衡州改为黄州。州、县治所均在今新洲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南安为黄冈,治所未变。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黄州为永安郡,辖黄冈、黄陂、木兰、麻城四县,郡治县治仍在新洲城。有说永安郡在今黄冈县女王城,查《隋书·地理志》无载;所载则是:“永安郡,后齐置衡州,陈废,后周又置,开皇五年改曰黄州。统县四,户二万八千三百九十八。”足见永安郡治仍在旧衡州。唐中和以前的黄州、黄冈治所均在今新洲,兹不赘述。

元末明初,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因战事来到邾城,作《邾城怀古》一首:“孤城寥落遍蒿芜,万里萧条近楚符。鸦带夕阳归旧垒,雁将秋色下平湖。遗墟渺渺生禾黍,古木苍苍接里闾。故事岂劳重借问,汉江流水自萦纡。”诗中“故事岂劳重借问”句,自然是指邾城的历史人文地理了,接着就以“汉江流水”验证之。元末明初,新洲城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要地,民间传说甚多,旧志亦屡载不鲜,足证刘伯温到此无疑;其诗亦为志载。自刘氏诗出之后,邾城名更显赫。明代名人毕时中作《邾城八景序》,李和作《邾城八景》诗。于是,“新洲曾是古邾城”,老幼皆知口似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