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
谁欤操钥发其藏?
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
吁嗟乎,南方之强!
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
谁欤普渡驾慈航?
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
吁嗟乎,南方之强!
这首建校之初由时任教务长郑贞文作词、时任清华大学教授赵元任谱曲创作的慷慨激昂的歌曲,便是厦门大学的校歌,歌词不足百字,却将校训与治学精神深深地凝练其中。至今,被莘莘学子们传唱了整整一百年。
一百年前的中国,风雨飘摇,国势危如累卵。而就在一百年前的今天,这所位于东南沿海的大学,被誉为“南下之北大”、“南方之强”的高等学府——厦门大学,在历尽各种艰辛之后,终于宣告成立。
校主陈嘉庚的爱国精神
陈嘉庚,原名陈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一个偏僻的山村,也就是今天的厦门市集美镇,自幼家境贫寒,为谋生路,17岁就漂洋过海,随父经商,由于他善于经营,实业不断发展,很快成为南洋有名的富商。
陈嘉庚身居异邦,却时刻惦记着家乡。面对着当时的饱受列强欺凌迫害的中国,军阀混战千疮百孔的社会,贫困愚昧目不识丁的百姓,有心拯救,却无力回天,令他痛彻心扉。他意识到,“国家之富强,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
自1913年开始,陈嘉庚将内心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先后创办了小学、中学、师范和水产等各类专科学校,还在闽南各地和新加坡创办了多所中小学,从小开始,培养人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之后,又在厦门创办了集美学校,其规模之宏伟、师生人数为全国之首。
而心怀壮志的陈嘉庚并不满足于此,他知道,以目前所做的一切,远远不够。只有兴办大学,才能培养社会所急需的高等人才,而只有这些人才,才能拯救这个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他萌发了一个念头:必须在家乡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踏着五四运动的浪潮,1919年5月,陈嘉庚回到故乡倡办厦门大学,亲自考察并勘察地点,选定了郑成功演武场遗址附近作为校址。
厦门大学创办初期,教育界的大人物、北大校长蔡元培曾一度反对。蔡元培认为“厦大不宜速办”,原因是存在经费不能持续、教师欠缺等问题。
1919年7月13日,在筹办厦门大学的演讲中,陈嘉庚慷慨陈词:“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着,惟此方形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他说,“且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并当场认捐100万元洋银作为大学筹办费用,另有经常费用300万元洋银,分12年付完,总捐资为400万元洋银。而在当年,陈嘉庚全部资产也就这个数字。
1920年10月,陈嘉庚前往上海,邀请知名人士蔡元培、黄炎培等十人举行筹备员会议,共商兴学计划。接着,陈嘉庚向省政府提出土地申请,遭到福建军阀李厚军的多次索贿,陈嘉庚不畏不惧,利用媒体揭露李的贪污腐败本质,使李无条件地批复了厦门大学建校用地。
1921年初,厦大先设师范,内分文理科、商学两部,聘定教职员,招收学生百余名。
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在集美学村的集美中学举行开校仪式。此时,离大学第一栋楼房——群贤楼的奠基还有一个月时间,但陈嘉庚等不及了,他在开校大会上斩钉截铁地说:“当此风雨飘摇之际,国势岌岌可危之时,办厦门大学,又岂能久待。”
厦大开校仪式当天,共有三千多人参加。为使厦大的创办在海内外产生影响,陈嘉庚将开校式组织得十分隆重,他以个人名义柬请了厦门官绅商学各界前来与会,并备小轮接送。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及其夫人也参加了仪式并演讲。杜威对陈嘉庚先生创办厦大表示了由衷的敬佩,他在开校仪式上说:“到会诸君,须景仰陈君......中国人人能效陈君之公,则救国何难之有。”
由于开学时校舍尚未兴建,厦大暂借集美校舍办学。开学后,陈嘉庚就抓紧兴建校舍的工作,无论寒暑,都到演武场指导施工。
1921年5月9日,厦大群贤楼群奠基开工。之所以选择这个日子作为厦大的奠基日,缘于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政府承认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此后人们将5月9日确定为国耻纪念日。
陈嘉庚将厦大奠基日选在此日期的动因,是为了告诫厦大学子不忘国耻,为振兴祖国发奋图强。
1922年2月,第一批校舍(同安、集美、群贤楼)建成,有人建议用陈嘉庚的名字命名其中的主楼,陈嘉庚却极力反对,说命名不应含有私意;再有人建议用陈嘉庚的弟弟、“二校主”陈敬贤的名字命名,陈嘉庚也不同意。后来主楼定名为“群贤楼”,取“群贤毕至”之意。
厦大成立后,后续还需要大量的办学资金的支持,而这一切经费几乎全部由陈嘉庚独立承担。从1926年起,陈嘉庚所经营的企业江河日下。尽管困难重重,陈嘉庚还是竭尽全力支持厦大,兴建了大批校舍,添置了许多图书和仪器设备,医药、工学、新闻、法学等学科陆续增设,并高薪聘请了不少著名的教授。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到1930年时,已扩展到文、理、法、商、教育五个学院,17个系,当时人称“北有南开,南有厦大”。
陈嘉庚的赤诚之心以及厦大规模不断的扩大,感动了当时中国大批有识之士,他们相信,这所学校,将来必定会成为影响中国的大学之一。
1928年3月21日,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发布了131号训令:“私立厦门大学应即准予立案,除令行福建教育厅遵照外,合行令仰该校长即便遵照。”值此,厦门大学获得了国民政府批准的合法办大学的资格。
1929年,在世界经济危机及帝国主义倾销的双重打击下,陈嘉庚企业亏损不下百余万元。1932年,外国某垄断集团提出以停止维持两校为条件,可以把他的企业作为附庸公司加以“照顾”,他断然拒绝,说“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这时的陈嘉庚只好采取向华侨募捐、变卖校业及自己公司股本以及借债等方法筹集经费支持厦大,这便是“出卖大厦、维持厦大”的典故。
1937年春,由于办学条件愈加困难,实在无法再独立维持厦大办学,陈嘉庚致信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和福建省政府,提出自愿无条件将厦大无偿捐献给政府,改为国立大学。
解放后,陈嘉庚仍然十分关心厦大的建设和发展。他信任国家的政策和学校的决断,从不干涉行政,一心只考虑建设校舍的问题。从1951年到1954年,由他经手筹措经费、设计、监督建成的校舍,就达二十四幢之多,相当于解放前全校建筑面积的一倍。其中包括著名的建南大会堂,图书馆成智楼,生物馆成义楼,物理馆南安楼,化学馆南光楼等教学楼;国光、芙蓉、丰庭三栋宿舍,以及大型海水游泳池,十万平方米的大操场上弦场及室内运动场等。
为了建设这些校舍,八十高龄的陈嘉庚不辞劳苦,手拄拐杖,亲自到厦大工地督工,对图纸设计、备料用料、施工计划、工程进度与质量、经费开支、工人生活情况等,事无巨细,都一一细加查询。数年间,他从集美乘坐班轮到厦大巡视,每周一次,每次三小时以上,即使遇到敌机突袭或刮风下雨,也从不间断。
陈嘉庚终其一生在投资办学方面,不惜一切代价,直至临终时,他仍嘱咐子女把所有的300多万元遗产全部献给国家。曾有人以1981年人民币与黄金的比率计算,陈嘉庚一生用来办学的捐款达一亿美金以上,然而他却一生俭朴,自奉菲薄,居旧室,自定伙食标准不超过5角。他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吝惜,不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花。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国家给予他国葬的哀荣。“陈嘉庚先生治丧委员会”由周恩来担任主任委员,丧仪极为隆重。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亲自执绋,廖承志在追悼会上致词。8月15日首都各界举行公祭,公祭结束后,灵柩运回厦门集美,安葬于"鳌园"之中。
群贤楼前,陈嘉庚的塑像就静默在棕榈树旁,无时不刻不在注视着这所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学校。
群贤楼下的奠基石里,装藏的不是传统的金银珠宝,而是百年前陈嘉庚在筹办厦大时的那篇演讲稿: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唯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人心耳。”
“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日。”
至今犹如响彻于耳,震聋发聩。
对于厦大人来说,陈嘉庚的故事已如此熟悉,然却无数次都感动。
只因陈嘉庚精神已融入厦大血脉,绵延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