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美社:高级感

所谓的高低是相对而言的……

通常情况下,某个领域里的高下之别往往只存在于该领域内,而不屑于外人道,根本原因就是其业内评判标准跟大众认知会差别巨大。因为所谓的高级一定业内标准的高级,尤其特定的专业性。而业内的高级也意味着业内该水平的人就不多或很少。一个极端情况就是业内短期也不能理解,但用业内的标准衡量那就是高级的。

“阳春白雪”是一种高级,它是在逐渐升级后才让底层的“下里巴人”看不懂的,——但最初目的并非是要让人看不懂。

能否领略到“高级感”是一个门槛儿,——入门的门槛儿。入得门来,你就基本了解该领域的那个评价标准,就能领略到它的高处;领略不到,那就是还没入门呢。千万别装,——容易露……

领略到高级感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个不大好说(毕竟是种体验),但一定在品质与程度上超越了那些不那么高级的体验。

同时,这种高级也一定是建立在该领域的特质属性上的。比如音乐的高级感决不能依赖于恢弘的现场,舞蹈的高级感也不能单纯依靠服装,菜肴的高级感也不能仰仗于器皿。

所以早被陆羽等茶圣先贤不屑一用的金银器却在当今大行于世,高级与否自行斟酌。

回来继续说我们的高级感吧。如果一定要让普通人(没有对任何一个领域深入涉猎过)对高级感产生某种认知,有什么办法么?

一定要挑其喜闻乐见,而且自认为熟悉的领域……

饮食我都不敢选,虽然都一日三餐的吃着,但只要稍有深入人们便会发现自己压根儿就不会吃,更别说熟悉了。

所以还是“通俗歌曲”吧。虽不敢说都懂,但至少都能挑出几首自己喜欢的歌来。那我们就从它开始……

节奏欢快简单、歌词朗朗上口,是歌曲流行的基本要素。但我也悄悄告诉你——这也是儿歌的标准。像什么《小苹果》、《海草》之类就是儿歌,可见大众对“儿歌”的接受程度是很高的,——广场舞歌曲基本上也都是“儿歌体”。

不那么“儿歌”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来听一首……

听,它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朗朗上口,歌词断断续续,若想按着它的节拍来上一段广场舞你恐怕都踩不到点儿上。

没有过高或太低的音,应该不难。想跟着唱?哼,——你试试,以为是《同桌的你》啊。

但你会莫名觉得它好听,而且越是学不来就越觉得好听!——这就是“高级感”。

同样的还有李宗盛2018年的《新写的旧歌》。

一样没有什么炫酷的高低音,但那情绪气息的松紧把控,无主调的旋律,你试试就知道了。老李其他的歌会有人翻唱,但这首歌我至今未听到过翻唱的。

在你能及和不能及之间的那部分,是纯粹的欣赏……

龚丽娜的《忐忑》一出道便毁誉参半,很多人欣赏不了。但刚才说过高级是相对的,——相对于现有高度的高级。那么对现有边界的积极探索与触碰也算是一种高级。当年的摇滚不也是挣扎了多年后“沦为”了流行么。

《忐忑》摒弃了歌词含义但依旧借由人声来表现的尝试,是你在听词歌听到无感之后才能领略的一种别样清风。你会发现业内对其肯定的声音还是占了主流,而反对声则更多的来自于民间。这就是门里门外之别吧。

好奇她是怎么记住整首的象声词的……

左小祖咒(谁给起的名字……)就更是如此了。一开口还以为踩到了他的尾巴或踢到了他的裤裆,那声音很难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说是折磨倒还差不多。

那么他的高级感又体现在哪里呢?

谁说高级感就一定是要动听?——就凭这一点他就在颠覆之前声乐追求好听的传统。

的确不动听,但你却还想听下去……

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了。

越听越像是一个醉汉的酒话,——一首倾吐心声的爱情诗,虽然稍显悲壮……

可以说他标定了一个新的边界,这是他的成就。但若一直重复在这个边界上那也就不再高级了。

发现没有,高级感不是用来标榜品位的,而是用以试探并拓展自己的审美边界。欣赏得来就接受,欣赏不了就继续《小苹果》。另外,高级是用来调剂的,偶以为之,天天整也就不高级了。换个角度看,天天高级着也累,我也不是天天标准开汤伺候,最日常的还是大杯泡,虽然大杯泡我们也能泡得很好。

至此多少一句,中国传统的残荷、败菊、枯枝梅的这种矫情其实是很高级的,就看你是否能领略到他矫情背后的那个高点了。

老规矩,戴副好耳机听吧~~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空山美社:李宗盛《新写的旧歌》赏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