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业有没有进步,就看它的整体审美提高没有……”
这是德云社阎鹤祥在接受“故事FM”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我深表赞同!!上一期里他还说:“……原来我觉得相声行业存在很多问题,但今天你已经进来了,它再有问题,那你就有责任去解决问题……”这种躬身入局的态度我也很认同。先说上面一句吧。虽然鹤祥说得是他所在的相声行业,但也想借鉴到我所在的茶行业来做一番对比。若真把茶行业定位到“农副产品”,我就不会蹚这汪浑水了,——估计不只是我,很多人都不会出现在这茶行业里了。所以,人们还是心照不宣地把茶定位到了“人文行业”。既然是“人文行业”,必然涉及“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的重要工作便是对该领域内人文内容的审美高度进行评判与推动。这就回到了鹤祥上面说的,“你这个行业有没有进步,就看你行业的整体审美有没有提高……”那我们来看看茶行业的审美提高没有。但此前我们需要明确那个参照对象,——跟哪个时期的审美做对比,——唐?宋?明清?那我们再看看相声行业在某个特定时期为了提升审美做过些什么:相声大师侯宝林在解放前民国时期就已经是名满京城的腕儿了。而解放后他忽然意识到相声行业的进步停滞,艺术高度不再提升了(因为没有那个土壤了)!于是他果断组建“相声改进小组”,并专程拜访了刚刚回国下榻于北京饭店的作家老舍,虚心听取意见。后来老舍也由此创作了相声作品。你可能会说人文行业一定要由高级知识分子参与才能实现审美提升。但我却认为如侯宝林者才是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他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以及严重性,就不会有后边的不破不立,相声也不会成为那个时代针砭时弊的利剑。反观茶行业,文人参与其中的倒的确不少,但业内却真没那么一个“侯宝林”。于是所谓的文人也就只能在他们自己的臆想之上,附庸下风雅,玩弄下这堆树叶。一番喧嚣过后,他们挣钱与否且先不论,但之于茶的认知与审美却真没什么提高……茶行业内如果没有“侯宝林”,没有这样的人去主持这一推进,那些文人之于茶基本上也就算是个“玩票”,业余的,——空有高度,最后也无法真正落实到点儿上。茶行业为啥没能出个“侯宝林”呢?绕世界可有那么多“大师”呢~~没错,“大师”是不少,但他们要么只是“农学大师”,要么就是“故事大师”,却找不出一个能发掘出茶的人文层面,——因为他们就没意识到茶于当代的人文价值。真正的人文是活的,是能被你在当下感受到的,而不是古人的那几首茶诗、几个典故,——那是人家的人文,不是你的。继而客观来看,——当代茶行业并不存在所谓的人文审美。
如此,若要建立茶行业的人文理论与高度又该如何做呢?
倘若您也认同茶的人文内容更可能出现在体验阶段,那么我们有理由推断茶的人文现象更容易出现在消费端,——因为消费端更愿意为体验买单,就像人们愿意为了一段好相声买票一样。
虽然用鹤祥的话说相声现在是“虚假繁荣”,但至少还出过侯宝林,出过郭德纲,阎鹤祥也还在为自己的相声行业思考。而消费端的品饮茶学则刚有个雏形,离茶学人文大师的出现仍需时日,期待这个行业的审美提升还为时尚早。但我却从闫鹤祥所描述的相声行业现状里,仿佛穿越似的看到了茶行业未来的某个历史阶段,——当基于消费端的品饮茶学成为主流思想,得以普及。可能也会在某个阶段出现这样所谓的“虚假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