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物语:入口为实
马未都说过,知道开水烫,这是知识;用手摸过开水,发现烫,这是经验。—— 知识不及经验来得牢靠。
在我看来,知道开水烫,这是理性认知;用手摸到开水烫,这是感性认知。—— 理性认知不及感性认知来得真实确定。
风闻“空山流”之“标准开汤”早就自成一系,汤感呈现细节丰富、清晰饱满,—— 但,你至今尚未喝到过,—— 这就叫做知识,理性认知,不牢靠、不真实、不确定的。
因此,我注定会失去一些用户,—— 随着我对开汤品鉴阶段研究的逐步深入,“空山茶话”的内容也将随之更具深度,一些并不把茶真正当回事儿的用户就会感觉空山越写越玄、越写越空,文如其名了。于是决定离开 … …
为此,我真的很抱歉,但也的确没办法。“空山茶话”自开播伊始就被定性为“空山流技术理论体系”的内容发布与更新平台,它注定要伴随着“空山流”这个小家伙儿共同成长,—— 它每次的更新不一定是对的,但一定是最新的思考。所以它更像是“空山流”的文献库,而不是用来圈粉变现的工具。如果你能看到“空山茶话”的音频分类,它将是在“教育”类别,而非“娱乐”、“休闲”。所以,别指望它会有媚俗、跟风的东西。如果你只是因为它没有您所期待的“痒点”、“爽点”而离开的话,那我也只能为您之前的关注深感荣幸了。
去留两便,不过我倒是真希望您能鼓起勇气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空山文字皆为玄虚之物,怎么仍有那么多坚实的拥趸?而且还有人愿意花上大几千块钱跑到他那里去学习一个短短五天的课程,而且号称只学“泡茶”?—— 这帮人有病吧?!
… …
如果够冷静,你可能还会问出这个问题:
如果不是这帮人有病,—— 那,就是我自己有病了 … …
嗨,其实谁都没病,你与他之间的差别只是他喝到了那一口“对的茶汤”而已,—— 而且这口“对的茶汤”就来自于他自己的茶品,只是经过我的手开汤而已。
“我的茶居然能泡得这么好喝?!”
那一瞬间,你对你自己的茶品,你对“空山茶话”的理论体系,都将是一次彻底的“重新认知”。—— 只是你尚无此机缘罢了 … …
很多有过以上经历的茶友大都会重新翻阅“空山茶话”他之前不太理解的文章,随即茅塞顿开。方知言之凿凿,字字铿锵,非虚言也。
更有甚者,我的学生在当期课程结课后,会从我两年前的文章开始将四百多篇文章重新梳理一遍。那他对开汤品鉴阶段的理解就更加系统、更加深入了。这时,你与他在茶的认知水平上就绝对处于两个维度了,你很可能也开始认为他的话有些听不懂、有些玄、有些空了。
但当他能够把你的茶呈现到极致,而你却不能时,你就彻底沦为了一个“卖食材的”,而他是“厨师”,—— 你只能卖“食材”,而“厨师”则可以在卖“一道菜”的同时连带销售“食材”,—— 从这一点来看,你是没资格笑话“厨师”的。
而如果你还不是卖茶的,只是位爱好者,却同样抱有以上的困惑,那您可还真的没上道啊!虽然你平时在茶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您是否懂茶与您的茶又多贵,茶器有多壕没任何关系。
回到我们开篇的问题,所有的一切都归因于你缺少一口”对的茶汤“、一次”对的体验“。
茶友是要来体验他的茶通过”标准开汤“能够呈现得有多极致,我的学生是要在课程中去体会那摸到开水究竟有多疼的,而你却还在矫情”空调使用说明书“的文笔如何,—— 跑偏啦兄弟!
赶紧补上”切身体验“这一课吧!!
要知道,就茶而言,”耳听为虚,眼见为虚,入口为实“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