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感知量化
继续我们上次的话题,—— 感知标准。
既然已经明确了建立“感知标准”的意义与作用,那接下来我们就要将这个“感知标准”量化,简称“感知量化”。
“唉?之前你还说'感知标准并非一个定量化的数据规范’,怎么现在又要将这个感知标准'量化’了呢?这不是翻回去打自己脸么?!”
你真敏锐!如果习茶之人都有你这般咬定不放,死较真儿的精神,国茶的世界地位应该也不至于现在这个水平。
下面解答你的疑问:我们针对感知层面的量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量化”,而是“标量化”。
这里引入一个概念 —— “感知参照样本”:用你的体验感受去对照感知样本,以明确对应的感知程度。这个思路来源于文物鉴定中的“标形学”应用,他们就是以断代明确的器物来作为参照样本的。尤其是在无法进行传统数据量化的特定领域,如某些感知能力的培养,感知量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说,一个事物的发展一定是经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最终又复归于朴的过程,就好比“初时见山是山,后来见山非山,终而见山依旧 … …”
当你刚开始饮茶,基于人类的防御本能你会更多的去关注到茶中的苦涩,甚至于你会怀疑这帮人有病啊!喝这么难喝的汤水!
直到一天,你口渴难耐,咕咚咕咚地喝着一大杯白开水,忽然回想起那口虽然苦涩却仿佛还有些其他什么滋味的茶汤,于是你放下缸子,投下了平生第一把茶叶 … …
徐徐摇晃,再入口,你忽然感觉到了丝丝甜意还有淡淡的芬芳!—— 恭喜!你终于见到山了!
虽然此时你还说不清这是个啥甜、啥香,但你至少已经感受到了,—— 从无到有,这就是一种进步。
逐渐随着深入的体悟与学习,你开始能够分辨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对比“感知参考样本”的方式将其分别定义为枣甜、蔗糖甜、焦糖甜、冰糖甜,花香、果香,更有甚者兰花香、桂花香、栀子花香、浆果香、坚果香等,—— 能细化到这个程度,其实你已经“见山非山”了。就好比“庖丁解牛”,他也“目无全牛”了。
而当你最终融会贯通,深谙此道时,也就不再拘泥于这是什么香,那是什么甜。当一杯极致的茶汤入口,“嗯 … …,香,甜,如饮醇醪,妙不可言,好茶 … … ”—— 这时,你又是“青山依旧在”的层次了。
随着逐步深入,这“三重山”也带给了你三重不同的境界。
就说山吧,石家庄西边的封龙山、五岳寨是我初见之山。而随着我游历四方,知道了它北接北京的燕山山脉,西接山西的王屋山,是黄土高原的起点。再往后,细细浏览了“Google地图”,你若再问我石家庄西面那是什么山,我会头也不回的告诉你:“太行山脉 … … ”
在这系统的感性认知过程中,那些感知参照样本虽非精确、绝对,但却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搭建起你认知大厦的砖瓦基石,—— 无砖瓦,无以成广厦。
今天就到这里吧。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