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1000年前的练字纸,书法丑萌丑萌地
书法既是一种文化门类,需要创作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及审美能力,同时它又是一门技艺,需要手上有熟练的书写技巧。所以,想要写好书法,必须一边读书阅世,一边勤加练习。
没有人生来来就会写书法,现在人如此,古人依然如此。那么,古人是如何练书法的呢?他们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开始练书法的时候字也丑得不能看?
敦煌壁画:写不好字打屁股
历史上留下来的书法遗迹,现在多成了我们学习的经典。而在敦煌出土的文书中,有一部分习字蒙书,即学童们学习书法的练习稿。这些早至唐五代时期的字纸,距今已有1000多年。它们虽然不是书法经典,却带给我们古人练字最鲜活的样本。
敦煌习字蒙书《临兰亭序》
01学童练字,丑萌丑萌的
古代童蒙教育,是集识字、知识、德行三种内容为一体的教育活动,识字是基础,习字是识字的重要环节,书法教育始终贯穿着整个童蒙教育环节。
从发现的习字蒙书来看,学生们习字的内容,主要以《千字文》《开蒙要训》《上大夫》等为主。学生们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下,根据内容逐字练习。从书写上来看,写得很放松,毫不扭捏作态。
《千字文》
这些学生书法基础并不牢固,所以对字形的把握不太准确,对笔画的排布也做不到照顾周全,让人想到自己刚开始练书法时“笨笨的样子”。 因为技巧的缺失,造成书法不成熟,写出来的字丑萌丑萌的。
有些纸张是残破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临写过程中的随意涂抹,漫不经心甚至玩世不恭的态度,恰恰因此而有一份难得的自然纯朴,极其偶然地保存下来,成为重要的书法文献。我们从中也能揣测出古时候小孩子是如何练书法的。
《临兰亭序》
02古人学书法的方法
从敦煌习字蒙书写本来看,学童通过重复法反复练习单字,每字练习一到两列,如《千字文》练习内容为“光、果、珍、李、柰、菜、重、芥、薑(姜)、海、醎(咸)、腾、致、雨、露、结、成、霜、金、生、丽、水、玉、出、崐、岗”等26字。
从练习日期上看,这26个字非在一日完成,写本上可见的日期有“廿五日”“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一日”等,从数量上看,每个学习阶段练习3到5字不等。与现在的书法教育一样,在习字数量上,古代也不多。在每个日期后面有一“休”字,这说明一个学习阶段结束。
再如一件《千字文》,练习内容从“散”到“宙”共15字,每字书写一行,如此反复练习。我们仔细观察这一张习字,还可以发现,第一行字的墨色与后面的书写稍有不同,前者更浓些,应是学童先书写每字的顺序,即第一行,再按照此顺序依列练习。
从字的用笔方面来看,较为随意,前面的书写较后面的工整严谨,越往后用笔渐趋懒散,字距、行距也拉大。
除了单字练习,还有就完整篇章进行抄写练习。这样的学习方法也不少。也有的抄写练习并没有依据完整内容从头到尾依次抄写练习,而是从中截取内容抄写,这说明学生学习形式并不是僵化的,可适当以学生的兴趣选取练习内容。
03古人的教学方法
第一种是鼓励法。童蒙教育以教授孩童基础性知识为主,在孩童学习过程中给予鼓励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上大夫》写本不仅保留了学童习字进程、习字状态等宝贵信息,还有其特别之处,即在写本中保留了教师的批语。“丽水玉” 后面有“渐有少能,亦合甄赏”几字,实际上就是教师批语,大意就是:“学生的习字渐有进步,应该给予赞赏。”这表达了教师的鼓励与希望。
第二种是教师示范法。从不少写本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这一方法。如其中一个写本,有红、黑两种墨迹,从笔迹、用笔技巧上来看,显然不是出自同一人的笔迹。
通过对比“上”的竖画、“大”的捺画、“丘”字的结构等细节,红色字迹有可能是教师示范字。学生在教师示范字下面依次练习书写。教师每字写几遍,学生跟着练习几列,从中也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有明确的数量要求。
第三种是阶段学习法。如一个写本显示,学生每个阶段习字3到5个不等,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教师批以“休”。陈元靓《事林广记》中说到孩童写字时,也提到学童每日习字不得过两字,两字端正,才能换字,如贪多,字就写得不好。如果让学童一开始就写很多字,难度太大,学童也不可能完成。
04结语
敦煌习字蒙书从书法的角度看,只是古人的习作,并非什么经典。但它却蕴含着很多信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练字的面貌,并窥探出古时书法教育的一些细节。所以,它仍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值得我们细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