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理解“是药三分毒”这句话的意思吗?
俗语说的好:“是药三分毒”,但很多人并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
有不少人听到吃药就双耳发麻,因害怕吃药甚至连医生也不愿意看。还有些病人,明明身体已经难受得不行,还坚持不吃药,导致病情加重。凡是药都会对身体有毒害作用吗?并不是的。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毒”。
▼
毒主要有三个意思:第一:所有草药、物种的统称。如“毒药为真”;第二:毒是偏性;第三:是毒害作用;
1所有草药、物种的统称
古代将药称之为毒药。《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记载:“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
几乎所有的物种都可以入药,通过查看历代中医书就可得知。例如《本草纲目》上,几乎囊括了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其中菜部、谷部、水部、果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更是常见。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毒药。
甚至人自身都可以“入药”。比如中医的由于情志异常导致的情志病,《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若是医家能够使人情志发生改变,此医家本身即为治病之良药。
2毒是偏性
凡是药都有偏性,若是没有偏性就很难入药。因为中医认为人的疾病都是阴阳、五行的偏失造成的,治疗疾病就要用药的偏性(毒)来纠正疾病的阴阳、五行的偏失。
例如人体正常是较为平衡稳定的,当发热时表现出一派热象时。此时的热象与正常人体相比,偏于发热,也就是偏在一边了。此时需要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寒凉的药物与正常的相比,也是偏于一边的。
所谓“以毒攻毒”,即是指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的偏性,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所以是药都会有偏性。其实,人体阴阳多有偏失。若是用对了,药的偏性就是调整身体的良方。
事实上各种粮食、蔬菜、瓜果等也可以称之为“毒药”,因为他们也是有一定偏性的,比如小米性温,大米微凉,桃子性温,梨性凉等等。但其偏性很小,所以可以常年吃,而用来保健养身,甚至在某些疾病的时候也可以用来治病。例如秋季燥咳,可以用梨水治疗燥咳,风寒感冒可以用生姜红糖水治疗地点。但因为它的偏性太小,难以纠正疾病的阴阳偏失。故一般作为辅助用药,起到辅助作用。
3毒是毒害作用
毒害作用又称生物有害性,一般是指外源化学物质与生命机体接触或进入生物活体体内的后,能引起直接或间接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某些中药的成分对身体确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例如服用过量的朱砂、雄黄等药物对人体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需减少使用剂量。
4离开使用对象谈论毒性无意义
其实治疗疾病需要辨病辩证治疗。若是对病证符合,则成良药。若是不符合病证,药物就成了毒害作用。因此任何药物对是针对身体的特定情况的,关键在于药物的当用不当用。
5离开剂量谈论毒性无意义
药物重在使用剂量适中,不多不少,中病而止,无过和不及。若若用量太少,起不到治病作用。若用量太过,那么药或物品的偏性,就真的成为了毒性。
没有剂量限制,那么即使喝水过多,也能得水肿病、甚至会发生水中毒;大家离不开氧气,但是若是吸氧过多,也会氧中毒。若吃饭过多,也能撑死等等。因此若离开剂量而谈论“是药三分毒”,其实没有太大意义。
6减少毒副作用重在如何用药
中药的毒副作用或毒害作用也是可以减少的。比如注重药物的炮制、配伍,严格规范使用剂量等等。
不少人群不敢长期用药,担心一直吃中药会对身体有副作用,实际上,中药副作用,用好了,基本没有;用不好,可能会有,在医生不在药。人无完人,严格来讲,就是说人不存在理想的完全的身体健康状态。人时常会有一些阴阳失调的。因此建议平时吃点小药方调整身体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