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县村落文化
两口村
临城县城南距邢台市50多公里,北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市近80公里,总面积797平方公里。临城处于太行山东麓山前台地上,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自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此聚居,迄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商代时为井方,西周时期为邢国境,春秋时,县境属晋地,筑有临邑城。《左传·哀公四年》中“赵稷奔临”即此。
秦代属钜鹿郡。汉时为房子县地,属恒山郡,文帝元年(前179)恒山郡更名常山郡,仍辖房子县。
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常山郡并入中山国,房子县遂改属之,二十年复析置常山郡,仍辖房子县。三国时属魏,房子县为常山郡治,太和六年(982)封赵国,治、辖房子县。
北魏时房子县属赵郡。北齐天保七年(580)省房子县并入高邑县,今临城县遂为高邑县地。
隋开皇六年(589)析高邑县,于临城故城(今县西南十里)复置房子县,属赵州,大业三年(607)罢州为赵郡,仍辖房子县。唐武德五年(622)赵州更名栾州,仍辖房子县,贞观初复名赵州,房子县仍属之。天宝元年(742)房子县始更名临城县,并将县治徙于今址。至德二年(757)罢郡复为赵州,临城县仍属之,天佑二年(905)临城县复名房子县。五代后唐时,房子复名为临城县,仍属赵州。
宋代,熙宁六年(公元1078年)省隆平县为镇,并入临城县,元祐元年(1086)复析置。金代,天会七年(1129)临城属赵州,天德三年(1151)赵州改名沃州,仍辖临城县。元代,临城县属中书省赵州。明代,属京师赵州。清代,隶直隶省赵州。民国二年(1913),临城县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十七年(1928)始直属河北省。
1949年代后,临城属邢台地区辖,1958年曾与内丘、隆尧、柏乡三县合并,后恢复临城县,地市合并后归属邢台市。2010年临城县辖石城乡、黑城乡、鸭鸽营乡、赵庄乡、临城镇、东镇镇、西竖镇、郝庄镇8个乡镇,有220个行政村,总人口19.3人。
临城县村落大多历史悠久,明代之前,临城分为十三社,明代成化八年(1472)知县王理增分为十六社,清代乾隆年间(1735-1796)因之。十六社为在城社、高村社、白鸽社、柏畅社、郝庄社、獐磨社、镇内社、贾村社、永安社、长寿社、忠信社、梁村社、□安社、双井社、孟村社。
临城县是个山区县,大部分村落位于丘陵及山区,只有少数村落位于平原区。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临城县村落的建筑形态极有特色,村落自然分布在山谷中,依自然环境而设置,院落也根据自然地势随形而建,建筑自然错落,其建筑材料也以当地的材料主为,大量使用了石材,一些较为富裕的村庄,建筑材料较为精细。而在院落、围墙及配房多使用毛石,村落的路面也大量使用了自然石材进行铺砌。
院落以四合院落为主,主房高于配房,多建于台基之上。村落民居艺术主要以砖雕、石雕,在宅院的一些地方以简单的木雕进行装饰。
临城县村落文化十分的丰富,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及内涵。
澄底村位于临城县西北,相传此村为三国时期赵云的故里,在当地有一个传说,说是三国时勇将赵子龙家小时家境贫困给人放羊谋生。一天,因为疲劳躺在河滩上睡着了,这时有山上的洪水泻下来了,但因赵子龙是“受命于天”的“贵人”,洪水不敢漫其身而过,而河道的两岸又有高山相阻,洪水只好钻入地下“澄底”而过,村子也因此得名。
虎道村位于太行山深处,属赵庄乡辖。虎道村的村名由来已久,相传,在很久很久之前,这里山高林密,树木葱荣,各种野生动物,互相依赖,共同生存,这一带的深山中经常有老虎出没,所以被人们称作老虎道,简称“虎道”,后来有人在此居住建立村庄就沿用了这个名子。
驾回村,原名为青龙乡。相传,五代时后周皇帝郭威(乳名雀儿)出巡至此,想去内丘县检查一座庙宇的建筑进度和质量。负责这项工程的监工怕贪污事迹败露,谎称前方有鹞子山,犯忌。皇帝随后便起驾北回,后来有人在此占产为庄,就以驾回为村名。
闫家庄位于太行山区郝庄镇西北部,包括闫家庄、杏叶、寨沟三个自然村落,三个自然村落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长约4.5公里。在村西北与赞皇县交界处大佛堂脑,大佛堂脑又名摩天脑,海拔1310.7米,是这里山脉的最高峰。全村236户788人,村域总面积15750亩。全村236户,788人。在村中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多达50余处。
在村子附近有寨沟,保存有刘王寨遗址一处,面积约3700平方米,现存石砌寨墙200余米。传说在西汉末年,王莽追杀刘秀。刘秀在此迷路,在山洞隐名埋姓,深居简出,不修边幅,极为狼狈,形似人熊,后来有人将刘秀所居洞穴称为“人熊洞”。在洞的西侧有传建汉代的大佛堂脑,还有不知年代北音寺、中音寺、南音寺等遗址。刘秀在此隐居时,常常到处求贤访才,慢慢的感悟出帝王之道,后来出山也成就了他的帝王大业,做了东汉的开国皇帝,在柏乡县一带登基,史称光武帝。
关于刘王寨还有一说,传说宋徽宗曾经到此。1980年代,当地村民上山植树时,发现文物若干件,其中有北宋“崇宁通宝”,“崇宇重宝”等铸币十余枚,以及铜锅、铁锅、铜镜等文物。
两口村位于一个平原与丘陵交界地带,村东为丘陵名玉皇岗,今岗上有玉皇庙,西、南、北三面均为丘陵地,村子建设在岗下,村中有自然河流将村落分为南北两大块,北区人口较多,南面较少。在河流上有三座石拱桥。
据研究,村子在北宋时期已经形成,属赵州临城县龙门乡辖,当时的两口村为北宋王氏家族居住地,关于两口村名的来历,《临城县地名志》记载:当地是这样传说的,村子原名魏村,人极贫困,因村北有范家坟村,有魏(喂)范(饭)之故,后来当地村民为了破这一说法,在村口立了一男一女两个石人,界拿碗,女拿勺,面对范家坟村,意味着“两口吃一饭(范),并改村名为两口村。
两口村现有居民400多户,人口1500多人,全部为汉族,村中王、史两姓为原始居民,宋张等姓为不同时期的外迁姓。
村落民居沿河流分布在北岸,现保存有数百间,民居基础多为条石铺砌,其上以青砖砌筑,砖作有以下几种,在基础上十字错缝卧铺数行,再用青砖用一表三丁进行砌筑,墙内填以土坯,在房屋的顶部青砖卧铺扒檐三行,再上铺以三合灰筑平顶。
在两口村不仅有平房,还有两屋楼式建筑,其砖作建筑与平房相同。
村中民居建筑以门楼最为高大,楼门盘头墙以条石垒砌,青砖作法雷同,盘头墙突出近米远,盘头上以砖雕刻有吉祥图案等等,顶施单坡铺筒瓦,正脊上饰有吻兽。门楼内一般在枋下用木雕进行装饰,两侧有垂花柱,垂花柱上与枋交接装雀替。
崇福寺是两口村保存至今的一座古老寺院,据《临城县志》记载:“崇福寺在县西南二十五两口村,弘治二年修”。在1970年代时,崇福寺还保存有山门、前殿、西大殿、后殿等建筑,后来年久失修已坍塌,现仅保存着后殿。
崇福寺的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檐下有斗拱,为硬山布瓦顶。在梁架上有“康熙叁拾肆年岁次乙亥”的题记。专家研究,崇福寺后殿的大木结构是明代建筑中比较流行的做法,应是“弘治二年修”的遗构,从清代题记可以确认这座大殿在清康熙叁拾肆年岁次乙亥(1695)进行再次重修。
从寺院内保存的宋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上的“嘉祐五年(1060)十一月日记”纪年可知,两口村的崇福寺据今已经有956年的历史了。2005年在村子的西南发现北宋王氏墓地,出土了大量的墓志,墓志中记载,王氏家族为北宋时期河北望族,与宁晋曹氏、贝州丁度、赵郡三苏同朝为官,交往甚密。墓志中明确记载“临城县龙门乡两口村”由此可见这个村子的历史十分的久远。
城关镇
驾游村
两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