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三阳小识金栋按:“三阴三阳”,即太阴...
三阴三阳小识
金栋按:“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谓之三阴(阴主退),少阳、阳明、太阳谓之三阳(阳主进)。《内经》中其义有二:⑴指六经。如《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别论》《阴阳类论》《灵枢·根结》等篇。⑵指六气。如唐代王冰次注《素问》时补入之运气七篇大论。
丹波元简《医賸》说:“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董仲舒云:‘春者少阳之选也,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冬者太阴之选也。’《易·乾凿度》云:‘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节,故生四时。’虞翻解《易》则云:‘四象,四时也。’而后世说《易》者,专用此论蓍策之数矣。以阳明、厥阴,合称三阴三阳者,医家之言也。《灵枢》云:‘两阴交尽,故曰厥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而后世运气家,强以此为天之六气矣!”
三阴三阳确属医家创造,马王堆出土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虽有三阴三阳术语,较原始,不同于其后《内经》中三阴三阳术语。据相关学者考证,此二《灸经》“应是西汉初年流传并且在使用的医书,其成书时代亦应断自汉初为妥”(赵洪钧《内经时代》),而《内经》时代医家则受其后《易·说卦传》乾坤生六子之启发所创造并用之。
据相关学者考证,三阴三阳与《易》学有染,源于《易·说卦传》乾坤生六子,“比较可靠的原始三阴三阳说,就是三男三女说”(赵洪钧《内经时代》1985年内部自刊本),国医大师王玉川说:“三阳三阴说使用的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六的方法,在《周易》里就是‘文王八卦’的三男三女说。……医家的三阳三阴说,大概就是从‘文王八卦’那里得到启发而建立起来的。”(《运气探秘》1993年华夏版)文中所说“文王八卦”,则指宋代邵雍据《易·说卦传》推演创造而来之“文王后天八卦”图,影响深远。
据李镜池《周易探源》,《说卦传》一篇是西汉初“昭、宣后”“焦、京之前”之作品,此时西汉《易》学主倡“卦气说”。所谓卦气说,就是用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时、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并以此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简言之,用卦爻符号作为标志的阴阳二气消长说,以决定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京房的卦气说,是以六子卦即坎、巽、震、兑、艮、离配二十四节气,一卦之初、四爻主两个节气,连其“共用”之节气,共二十四节气。而乾坤父母卦乃二十四节气的根本,不纳入卦气。
西汉末年的《易纬》,又进一步发展了京房的八宫卦气说。以八卦配入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和四正四维的方位之中,提出一个世界图式,企图说明阴阳二气的运行同八卦的关系。以阴阳之数说明八卦所主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具有数的规定性。从而为汉初倡导的卦气说,提供了一种哲学根据。
卦气说对汉代易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医家受此影响和启发,在一年四季太少阴阳气候变化的基础上,太少相互作用,“两阳合明”——少阳、太阳之合为阳明,阳明为合,居少阳、太阳之中(依次为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阳主进);“两阴交尽”——少阴、太阴之交为厥阴,厥阴为枢,居少阴、太阴之末(依次为三阴太阴、二阴少阴、厥阴一阴,阴主退),又创造性地发展为三阴三阳学说,以说明六气之用——“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素问·天元纪大论》)。
王玉川《运气探秘》说:“三阴三阳的命名,是以阴阳之气的盛衰多少为依据的。所以,在《素问》的《阴阳别论》《经脉别论》等许多篇章里,都是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显然,‘一、二、三’较之‘老、少’更能精确地表述数量和层次上的关系。……我们认为阴阳各分为三,是古代医家为了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对于那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显粗疏的专业标准的一种改进。”然而,
“由于方法、对象以及学术流派不同等因素,三阴三阳在中医古籍里,在具体表述上存在着十分复杂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次序排列的多样性。仅以《素问》《灵枢》《难经》和《伤寒论》等几部典籍所载的有关内容来看,以三阴与三阳分别言之,三阴三阳的排列次序,就各有六种之多。合而言之,就更有阳先阴后、阴先阳后,以及阴阳交错为序等各种情况,总共有二十多种。”(《运气探秘》)
正由于此,三阴三阳术语之准确含义,不能一以贯之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这是因为“从这二十多种不同序次的内容里,可以看到它的具体对象确是多种多样的客观存在,其中有人身的三阴三阳,又有自然现象的三阴三阳;既有生理的三阴三阳,又有病理的三阴三阳;有经脉位置层次的三阴三阳,又有经脉气血多少的三阴三阳;有以一昼夜为周期的三阴三阳,又有以十日、一年、六年以至十二年为周期的三阴三阳”(《运气探秘》),故当分别对待而释之。
又,三阴三阳之开阖枢,《太素》作“关阖枢”,为是!
又,后世有附会《素问》五运六气说、推演阐释《伤寒论》三阴三阳者,前人已有微词。在此不赘。
感兴趣者,可参看相关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