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脑卒中患者坐站的两个影响因素

作者:鹿雪梅   南京禄口社区医院

审稿:司毅龙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脑卒中患者进行坐站训练时,治疗师有时会忽略2个问题。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坐站过程中有效的重心转移,第二个问题是足的位置对坐站的影响。
一、有效的重心转移:
站立不仅是一种功能活动也是行走的第一步。人应该能够在不同高度的表面上站起并坐下,虽然每个人不见得以相同的方式执行坐到站起的动作,但是一般而言,动作可以按顺序简单的叙述如下:

1、头颈以及躯干屈曲

2、骨盆相对前倾:此时注意臀的位置,大腿露出椅面2/3即可

3、膝关节向前移动并超过支撑面:移动到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脚尖为宜

4、头颈、躯干伸直,到垂直于地面的直立姿势

5、骨盆后倾,重心向上

6、双膝关节持续伸直并向后移直到躯干回到支撑面

总结一下:重心前移第一动力来源于足底,首先是重心从坐骨结节到足底,然后胫骨前移,胫骨前移带动了身体重心前移。

以上就是一个有效的重心向前向上的转移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当尝试骨盆前倾时,有些患者不是伸直其腰椎而是通过屈曲腰椎来完成躯干的前倾,然而这样并没有使躯干的重心真正的前移,患者常常需要帮助才能充分屈髋并使躯干伸直前倾,如下图:

二、足的不同位置对坐站功能的影响:

脑卒中偏瘫患者多存在坐站转移功能障碍,超过1/3脑卒中患者坐站转移过程中发生跌到。有研究发现足的不同位置对脑卒中患者坐站表现有重要影响。不同的足位会影响下肢负重能力。Chou等研究表明,脑卒中偏瘫患者双足对称进行坐站转移时,患侧下肢负重为体重的37.9%。健康受试者双下肢负重分别为50.5%和49.5%。偏瘫患者双下肢负重明显不对称。
健足置后会导致下肢负重不对称性增加。健足置后与对称足位、患足置后相比,下肢负重不对称性和躯干侧方移动距离均较大。偏瘫患者患足置后或健足抬高进行坐-站转移,可减少下肢负重不对称性。患足置后一般指患侧足置于健侧足后半足,或患侧踝背屈10°或15°,健侧踝背屈0,不同研究踝关节角度可能相差5°左右,可能与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及实验设计、实验设备等因素有关。健足抬高(step)一般指在健侧足下垫适宜高度的台阶。

Chen等对18例慢性偏瘫患者(病程约1年)进行两种足位、两种手臂位置的坐站转移测试,足位分别采用患足置后和健足置后,要求受试者采用手臂放于体侧和Bobath握手两种条件进行坐-站转移,结果表明,对有较高功能水平的偏瘫患者,患足置后可以增强患侧下肢用力,使患侧下肢负重增加,手臂位置几乎没有影响。但 Rocha等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健足抬高、患足置后、对称及自然足位坐-站转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标准椅座高度下,健足抬高更能降低不对称性,即使是病程超过1年的脑卒中偏瘫患者。
因此,对于何种足位更能减少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下肢负重的不对称性尚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康复人员在评估或训练转移性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双足位置。选择适合患者的最佳的治疗方案。
在训练脑卒中患者坐站转移过程中,这两个小问题很容易忽略。希望本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雪娇,郑洁皎,等.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生物力学分析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3(240):290-294.

[2] 刘钦刚.实用PNF治疗(第二版修订本)[M].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4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