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浜路上的名人脚印

横浜路东起东横浜路,西至青云路,是横穿宝山路连通多伦路直达海伦西路的一条小马路,分西中东三段。长626米,民国四年(1915)筑因为靠近横过来的一段沙径浜而得名。

横浜路35弄景云里是1925年建造的弄堂,砖木结构石库门,坐北朝南的三排三层的石库门楼房群。这一条与多伦路相通的小弄堂,确实不起眼,即使在石库门建筑中也不属于高档次的,但就是这条小弄堂,曾有历史文化名里之称。

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柔石、周作人等一大批文化人就在这附近相邻而居,从事创作、编刊等文学活动。在景云里这个方寸之地,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杂文;茅盾写出了一时令洛阳纸贵满城争读的《蚀》三部曲;叶圣陶创作了他的扛鼎之作《倪焕之》;柔石写成了《二月》……一时间景云里成了进步文学的发祥地,万众瞩目精神家园。

景云里4号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陈望道等人开设的大江书铺旧址

1928年9月陈望道与汪馥泉主办的大江书铺正式开业。书店开业后,即以出版进步书刊,宣传马克思主义著作,介绍先进的科学的文艺理论为特点,在上海书界,成为推动当时左翼文艺运动的一个重要据点。当年许多著名作家的优秀文艺作品大都是在大江书铺出版发行。由于出版物被查禁,造成亏本,再加上经营不善,1933年停业,其财产与存书盘给开明书店。

《共产党宣言》首译者陈望道

景云里11号(前门)是茅盾、冯雪峰、叶圣陶旧居。叶圣陶1927年5月迁来景云里11号,主编《小说月报》并写下《倪焕之》,编了整整24期的《小说月报》,发现扶掖了大批文学新人,日后这些文学新人都成了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灭亡》、丁玲的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日记》、戴望舒的《雨巷》、施蛰存的小说《绢子姑娘》、沈从文、朱自清、王统照、鲁彦等都是经叶圣陶之手,先后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而风靡全国的。

茅盾

冯雪峰

叶圣陶

1927年同年,茅盾因躲避通缉,秘密住进景云里11号。他足不出户,蛰居10个多月,在苦闷和彷徨中创作了《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三个中篇。就是在这里他开始用茅盾作自己的笔名。

两年后,冯雪峰于1929年2月迁居景云里11号茅盾3楼家中,与鲁迅过从密切。

景云里内景

景云里11号茅盾,冯雪峰,叶圣陶旧居

冯雪峰1928年初来到上海,1929年2月迁居景云里11号茅盾3楼家中。经柔石介绍与鲁迅交往,成为鲁迅后期战斗生活中的忠实学生和亲密战友。1949年6月,冯雪峰携妻儿入住东横浜路82弄2号一底层房子,后赴京参加第一次文代会。

景云里14号市总工会短期办公旧址

1926年11月30日,上海总工会召集各区100余名工人代表开会,议决总工会公开办公,委员长由汪寿华代理,定横浜路景云里14号为公开办公处。12月8日,上海总工会第四次被查封。11月11日,各产业工会代表2000余人前往总工会会所,他们把门口站岗的警察看管起来,自行撕去封条,打开大门,然后排成游行队伍,沿途高呼口号,燃放鞭炮,将桌椅用具一齐送到印刷总工会会所,作为上海总工会临时办公处。

横浜路景云里17、18号鲁迅旧居

横浜路景云里17号则是鲁迅先生的旧居。其实,鲁迅最初住的是景云里23号。1927年鲁迅辞去广州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职务,携夫人许广平来上海,在三弟周建人的帮助下,鲁迅10月3日到上海,10月8日就住进了横浜路景云里23号,这是他俩到上海后第一个同居的寓所。

由于住所周围很不安宁,不到一年,1928年鲁迅移居到同排18号和周建人(鲁迅三弟)一家同住。1929年2月,景云里17号空出,鲁迅喜欢它朝南又兼朝东,于是从18号迁入17号新居。为图两家往来方便,在17号与18号之间打通并设一木门,仍从18号后门进出。

鲁迅与许广平、周建人、林语堂等

就在鲁迅从景云里23号搬家不久,一个叫赵平复的男青年来做客,鲁迅和他谈得很投机,还把23号介绍给他住,这个男青年的另一个名字叫“柔石”。

要说1928年秋起的那几个月里,鲁迅象蚂蚁一样在17、18号之间搬来搬去,他空下的23号留给柔石租了。周海婴就是在景云里出生的,而且一住就是2年多。

景云里23号柔石旧居

柔石(1902-1931)是浙江宁海人,1928年6月来上海,与鲁迅过从甚密,是“左联五烈士”之一。1928年9月至1930年柔石居住于此。在此期间,柔石创作小说《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作品,担任了《语丝》的编辑。

说完了景云里再说东横浜路。东横浜路南起海伦西路,北至多伦路。长423米,民国二十年(1931)筑,因在横浜路东,故名。沿路多为住宅。

东横浜路82弄2号冯雪峰1949-1951年旧居

前面提到景云里11号前门是冯雪峰旧居,直至1949年6月,冯雪峰又携妻儿入住东横浜路82弄2号底层房子,直至1951年奉命进京担任新职。

内山完造(左一)、鲁迅(右二)

东横浜路122弄9号内山完造旧居

还有鲁迅的挚友内山完造,1942年,内山夫妇迁居东横浜路松桐里(今东横浜路122弄)9号。1945年1月13日,内山夫人在上海病逝。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10月23日内山书店被国民党当局接收。10月内山迁回千爱里3号居住至1946年4月。

部分内容来自:弄堂上海典故,《横浜路、东横浜路、秦关路、黄渡路》一文

(0)

相关推荐

  • 虹口深处:叶圣陶在景云里和祥经里 | 孙孟晋

    上海早期的有轨电车(图片来自网络) 原题为: 虹口记忆 | 叶圣陶在景云里和祥经里 孙孟晋 小时候,并不住在虹口.没想到,后来一住就是30多年,但始终感觉自己是客居的.有一天,发现虹口的每一寸都饱含着 ...

  • 开办21年,它凭什么独步中国近现代文学史

    1910年的今天,由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小说月报>在上海创刊.1932年,因商务印书馆遭"一·二八"战火而停刊,最后一期是1931年12月10日出版的第二十二卷十二期.刊 ...

  • 北京名人故居之行

    北京名人故居之行 文/唐亮 北京最美的季节莫过于秋季,天高云淡,苹果飘香,红枣满枝,丹柿甜润.再加上金黄色的银杏,红彤彤的枫叶,把北京装点得分外娇娆. 然而北京最迷人的,还不仅仅于此,而是那名人故居. ...

  •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中国现代作家手稿选》收录50位作家手稿 刷一刷鲁迅和他的“朋友圈”

    茅盾为悼念鲁迅而写的<学习鲁迅先生>上海鲁迅纪念馆供图 今年是鲁迅诞辰135周年和逝世80周年.这位被人尊称为"大先生"的一代文豪,一生交友甚多.仅根据<鲁迅日记 ...

  • 张仿治:镌刻在小康路上的一个脚印

    镌刻在小康路上的一个脚印 --读焦孟云<庚子抗疫诗> 张仿治 从近现代历史看,庚子年似乎总是要给人们留下一点记忆.你看,1840年,鸦片战争,引出了罪恶的<南京条约>:1900 ...

  • 南昌路上历史名人旧居和历史旧址(双号)

    南昌路位于市区中部,跨卢湾.徐汇两区.东起重庆南路,西至襄阳南路.长1690米,宽14.0-15.0米,车行道宽9.0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筑,名军官路.民国9年(1920年)以法国军官名改 ...

  • 南昌路上历史名人旧居和历史旧址(单号)

    南昌路位于市区中部,跨卢湾.徐汇两区.东起重庆南路,西至襄阳南路.长1690米,宽14.0-15.0米,车行道宽9.0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筑,名军官路.民国9年(1920年)以法国军官名改 ...

  • 散文:人生路上的脚印

    人生路上的脚印 作者:杨炜滢 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会走出不一样的路,有人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坚定的克服了所有的困难,最后爬上了金光灿灿的高峰.有的人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在各种小道里面东走走,西转转,在 ...

  • 衡山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和名人故居

    衡山路南接徐家汇,北邻淮海路,紧临领馆区.由法公董局始建于1892年,曾是著名的贝当路,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这条路名.街长2.3公里,1943年10月更名为衡山路.衡山路曾是上海有名的酒吧一条街,这里 ...

  • 【知微小荷】人生路上的脚印

    人生路上的脚印 作者:梁启钊 在人生路上总会留下一串脚印,那串脚印是通往前方.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暖暖的阳光透过云彩照进我们班里.在这么一个美好的下午,一个悲惨的事情发生了. 我和同学在班里感到 ...

  • 【记忆】复兴中路上的这些“名人坊”,你知道吗?

    在这段长度仅874米的马路上,闻人贤达犹如左邻右舍般密集: 复兴中路455号,派克公寓: 512号,刘海粟故居: 517号,冯玉祥旧居,柳亚子也来借居: 518号米丘林公寓: 553弄复兴坊,何香凝. ...

  • 精妙语摘:人生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印在最泥泞的路上

    精妙语摘:人生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印在最泥泞的路上 学会舍弃,所谓舍弃,不是绝对的不管不顾,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可以带给自己愉悦和认同感的事情上:诸如,减少无效社交,高效沟通,给心理减负, 多阅读, ...

  • 她的脚印就在归来的路上

    爱过的人    读过的书    经历过的事 成就了当下的你 雪中,紧紧拥抱风吧   在孤零零的世界 选择走向混沌与虚无 和生活背道而驰,不要惧怕 有人的地方,空洞坍塌 一场灾难在所难免 即使,我紧紧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