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找到思想的答案,才能正确地看待生命本身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到286年,姓庄名周,是先秦最大的道家,他的生平事例很少,我们只知道是很小的蒙国,也就是如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处,在那里过着隐居的生活,一生以编草鞋为生。
就像《庄子》之中记载的故事一样:有一个人从秦国得到一百辆车回来,就嘲讽庄子,说庄子一生贫困。
所以我们由此可知,不管庄子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总之他过的是以贫困为主旋律的隐士生活,而有一点非常冲突,就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有名,一个思想有名的人却生活贫困,这的确让人挺不理解的。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重点就是庄子的思想,庄子的思想集结于《庄子》这一书中,而我们今天流传的《庄子》,据猜测并非全出自庄子本人之手,应该是公元3世纪时重编的,也就是以庄子的原著为核心,又混杂了其他的道家著作,才编绘成的《庄子》一书。
这个现象在读《庄子》这本书的时候也能够体验,因为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语风稍微有一些冲突,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而且重点并不在这,因为即便《庄子》之中有一些篇章不是出自于庄子本人之手,但至少其中的思想核心也受到庄子本人的诸多启发。
而我们今天所聊的,就是庄子思想的几大亮点:“自由,参透生死,人为与客观,更高的观点”,由此来走进庄子。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自由”。
庄子第一篇章题为《逍遥游》,这篇文章所带领我们进入的就是一个纯粹自由的境界,这个自由不是身体自由,而是灵魂自由。
当一个人内在自由了之后,外在才谈得上逍遥和解脱,所以题名为《逍遥游》。
开篇便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在这里用一个更高更远的状态,向我们阐述了俗人不能及的一个层次。
而且《逍遥游》里还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也就是大鹏和鸟雀的故事,两个鸟能力不一样,小鸟无法理解扇动一下翅膀就飞跃九万里的大鹏鸟,所以两种鸟获得幸福的方式不一样,大鸟有大鸟的自由快乐,小鸟也有小鸟的知足常乐,但是这里,我们应该理解的就是小的鸟雀因为受到局限,无法理解大的境界的自由。
而局限就存在于自由之下,突破局限才有自由。
第2点:参透生死
生死是人生最难突破的一关,佛家将“生、老、病、死”列为人生四苦,而且这个苦不是自己的主观能力能够解决和突破的。
所以我们总是在畏惧生死,很多人畏惧大祸临头,其实就是畏惧“大祸”尽头的死亡。
而无论是畏惧还是忧虑,都是我们不快乐的主要根源,那么在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情况下,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庄子就给出一个答案,《庄子》之中有一个故事:老子死了之后,他的朋友秦失前去吊唁,却批评痛哭的人说: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之帝之悬解。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就是面对我们改变不了的事情时,要安时而处顺,让哀乐不能入于心,而这个道理也就是庄子思想的又一大亮点:人为与客观。
第3点:人为与客观
人为就是我们的主观作为,而客观就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在庄子的思想中,这也是获得幸福的绝对办法。
庄子的篇章《齐物论》中有一段,是描写风的故事,风吹起来,有种种不同的声音,各有特点,《齐物论》将这些声音归为“地籁”,而其他事物发出的声音,有些可以归为“人籁”,而能够遵从“人籁”与“地籁”的境界,就归为“天籁”。
所谓“天籁”就是顺从自己改变不了的事情,让他们顺其自然的存在,《庄子》这一篇章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顺乎天地,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能够顺乎一切自然,才是解决一切痛苦的根本。
而最后一个亮点,就是“更高的观点”。
所谓更高的观点,其实与第一篇章的“自由”有些相同,能够具备更高的眼光与智慧,从小鸟雀跳到大鹏鸟的境界,这便是具备了更高的观点。
而“更高的观点”的作用,就是能够认识到之前认识的有限的观点,了解到自己意识之中存在的局限性。
比如说,你以前在迷宫之中行走,后来的你直接跳出迷宫之外,站在一个高空中俯瞰迷宫,然后了解自己的出路究竟是在哪里,这就是更高观点的作用。
比如在庄子之中,把有限的观点比作井底之蛙的观点,井底之蛙只看见一小块天,当跳出井之后,才能看到整个天。
也就是找到更高观点之后,才能看出以前的观点是多么狭隘,这是解脱思想的一个智慧。
从庄子思想之中的“自由”,“参透生死”,“人为与客观”,最后再到“更高的观点”,他是一个释怀自我,并且解决本我局限的一个智慧法门,当你真正读懂这些东西之后,你才能更好的去看待自己的生命,才能更好的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庄子的智慧更胜于许多普通的哲学,因为他直接说出了一个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只是抱怨问题,了解庄子的思想之后,非常有助于我们去理解曾经理解不了的人和事,这个非常珍贵。
文|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