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态,让读书变成巨大的享受 ——闲话教师的读书与写作(3)
读书的心态决定了读书的方式、方法、多寡、深浅,概言之,读书的心态决定了读书的结果和效果。由此可见,读书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
一、读书心态的几种类型
读书的心态大致可以分为目标型、任务型、功利型、消遣型、求知型、享受型等。专家学者做学问,心中装着明确的目标,有计划地读书,有针对性地读书,他们读书的心态大多是目标型。教师为了备课上课以及辅导孩子,必须读一些书,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考取理想的学校,也必须读一些书,这类读书者的心态应该属于任务型。为了评职称,必须写论文,必须做课题,同时也必须读一些书,这应该是功利型的读书心态了。为了打发时间,读一些通俗读物,自然是消遣型的了。深感自己的知识不够用,有计划地给自己充电,这是求知型的读书心态。放下一切世俗的想法,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乐在其中,无欲无求,忘我忘形,不舍昼夜,这是享受型的读书心态。
上述类型是依据读书的主导心态划分的,这种划分当然不是绝对的,没有哪一种读书心态是绝对单一的。比如专家学者的读书,虽有既定有目标,但多数情况下也有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有求知和享受在其中。即便是纯粹消遣类型的读书,不也同时伴随着长知识、享乐趣吗?
二、教师的生存状态,决定了读书心态
《小窗幽记》的作者、明代的陈眉公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种超然物外、飘逸旷达的人生境界的确令人钦羡。但平心而论,对广大教师而言,不是不想达到这一境界,而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台湾学者高希均说:“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哪位教师愿意做一个“庸俗”的人?谁不想“偷得浮生半日闲,心情半佛半神仙”?谁不愿“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但工作任务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庸俗”又有什么办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为了备课,不得不读书,何错之有?为了评职称、写论文、做课题,不得不读书,何错之有?
许多教师对我的读书状态表示欣赏,认为“刘校想读什么就读什么,真幸福啊!”我坦言相告:在我近四十年的职教生涯中,也和绝大多数教师一样,忙于工作,疲于应付,“案牍劳形”,虽“闭门”,也不见“深山”,想“读书”,却没有“净土”。如今退休了,虽然还是有不少“事务”和“家务”,毕竟自由多了,时间多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影响到读书心态,这是很正常的,教师们大可不必为此焦虑和不安。
三、不能改变生存状态,可以调整心态
尽管我对教师的生存状态非常理解,也非常同情,但是,即使有一千个理由,教师仍然是需要读书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从事了教师职业,我们别无选择,非读书不可。个中道理,“前人之述备矣”,无须我赘言。
我们无法改变生存状态,但我们完全有可能改变读书的心态。
第一,要舍得放下。放下一切可以放下的外在的东西,如竞赛、评比、评奖等。有的教师会说,我也想放下啊,但学校逼着我做,我有什么办法?此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多数教师也都面临着这个难题。但我想说的是,每一位教师不妨扪心自问:有没有一种利益驱动(职称职务晋升都是利益)使得自己不想拒绝或主动迎合“学校的逼迫”?有没有一种为了保持已有荣誉的心态而忽略了内心的呼唤?有没有一种为了“存在感”而远离了自己精神需求的扭曲心态?
第二,发展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身为教师,需要取得收入,需要养家糊口,谋得利益、保持荣誉、证明自己“价值”,本身无可非议,但在这中间,寻求个人的精神自由,赢得个人的发展自由,还是有很大空间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想不想、能不能放下一些既得利益和即将获得的更大利益而换取这些空间?有些教师经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我看来,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不愿舍得才“身不由己”。
第三,暂时的放下不等于永远的放弃。当教师暂时放下了一些东西,抽出时间用心读书,其结果往往是积蓄了内力,增长了智慧,增强了发展后劲。从长远看,暂时的“停下脚步”换来的是“更快更好”的、大踏步的前进。
第四,与其被动读书,不如主动吸收。既然教师的工作离不开读书,那么,如果把完成任务式的读书转换成主动地吸收知识的养分,主动地博采众长,主动地在专家学者的智慧中呼吸,我相信,读书的负担会变成巨大的享受的。
2018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