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阳又阴,既正又邪的重阳节
重阳节在农历的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所以也称重九节。它的阳很好理解,《易经》里,“九”是最大的阳数,“六”是最大的阴数,《易经》把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九九便是两阳相重,所以“九月九”叫“重阳”。从易数来说,九月九是一年里最阳的日子。
从太阳的高度和白天的长度来看,阳气最重是夏至,但九月九的重阳是从易数的角度来看的,这是两种不同的观察角度。
所以,从九九重阳里看出阴邪来,也只需要换个角度,用古代术数家的角度就行。
术数家有个“阳九之厄”的说法,这些神奇的术数家们在经过一堆不可描述的计算后,得出过一个结论:在“一元”(这是术数家的术语,即4617年)中会发生57次极严重的水旱灾害,其中在最初的106年里就有九次,叫“阳九”,这是“一元”中灾难最频繁的时期,“阳九之厄”就指灾难频发。
频繁的大灾难,当然是阴邪的。
这“阳九之厄”本来和重阳节并没有关系,但是重阳的九月九有两个九,所以重阳就被古人投射了“阳九之厄”的恐惧:只要人心觉得有,没有也会有。九九重阳就这么在阳和正之外,又增加了阴和邪的特点,所以重阳节这天要辟邪祈福,来消解“阳九之厄”。
重阳节的两大吉祥物:茱萸和菊花,就是古人用来辟邪和祈福的。
古诗云:
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
去邪萸入佩,献寿菊花杯。
宋朝吴自牧的《梦梁录》也记载:
“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菊花则是中国古人心中的长寿花,汉朝的《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重阳节自古也是老人节,便是从菊花延寿的传统里来的。
东汉开始,民间就有登高避灾的故事流传,说九月九这天会有不好的事情降临,这不好的事情有说是瘟气,有说是水灾,要避免灾难就要躲到高处去,所以这天要登高。这种说法就跟阳九之厄有关。
不过这是汉代之后的人编出来的节日故事,从源头来看,登高和这两个九没关系。
现在是一年里风景最美,气候最好,最适合出门玩的一段时间,居然不出门,不爬山,不看花,不看叶,真是逆天!
要知道,这时候出门爬山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此时秋收基本结束,农人比较空闲,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也正好成熟,正是采山珍、打野味的好时节,人们把这时的上山采集打猎叫做“小秋收”,秋日登山,是从上古沿袭下来的传统。
那倒不是,重阳节的起源主要有两种推测。
一种认为重阳起源于先秦在季秋九月举行的“大飨帝”祭祀,《月令》记载在季秋之月要“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就是在丰收后祭祀天地祖先。
另一种认为重阳节起源于祭祀东方苍龙星宿中的“大火星”,就是现在的“心宿二”,这颗星亮度比较高,被古人当作季节的标志。“大火星”在季秋九月会沉入西方地平线下,一直到第二年的季春三月时,才会从东方升出地平线。学者认为古人在九月大火星西沉时会举行送火仪式,这个仪式是重阳的源头;而在三月大火星东升时的迎火仪式则被认为是上巳节的源头。
这些重阳节起源的说法虽然都是推测。但古人倒是一直把三月三上巳节和九月九重阳节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节互相呼应,相互联系。
这两个节日在习俗上倒也有相似之处,都要出门游玩驱邪祈福。
《西京杂记》说:“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民间也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的说法。
三月三上巳节出门踏青,迎接大火星,九月九重阳节出门辞青,送别大火星,这两个节日,正好相差半年,在时间上,数字上,都实在是太对称了。
当然了,人最好也能齐齐整整的,别象王维那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了解下大董给小董讲过的其他内容吧:
以及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