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16):漫谈学诗
腊月初十,年节将近,我决定写点温暖美好的东西。不眠者的故事有些沉重,暂停待续。
不少朋友天天在圈里晒孩子读诗学诗的照片视频,随着寒假到来,必定会有一波更强烈的晒诗风暴。一点建议,背诵诗歌一定帮孩子读对字音,有可能的话给孩子讲清意思。
前几天,朋友圈的小视频里,孩子认真地诵诗,表情笃定而投入,遗憾的是好几处发音错误。但诗和长的文章不同,字字精华,错不得。
犹记十年前给学生讲《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课本上解释“重”为花朵因雨水而变得沉重,我认为不好。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认为应该是雨后花的颜色“重”,更鲜艳了。质量的沉重和“喜”的主题、“润物无声”的意境不搭调,颜色“浓重”鲜艳才显得好雨及时。
再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这个教材好像已经改了过来,“床”指的是井栏杆,孩子们不用再疑惑诗人看到室内陆上月光怎么会想起下霜这样的烂比喻了,因为在室外。诗人长夜难眠,踱步室外,看到明月在天,地白如霜,俯首井中月影,顿生思乡之情。这才圆满,意境才好。就像后来歌中所唱,“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深得李白诗韵。做井栏杆解,“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才有活泼的意蕴。
或问,为什么看到井中之月才思故乡?因为我们的文化,“井”是家乡的指代,是人生活聚居的象征,背井则必离乡。“凡有井水饮处,皆歌柳词”,可以做个佐证。中国人安土重迁,每到一处生活,必先打井,然后称土之重、尝土之味,井水甘冽、土质厚重、没有异味,才可定居。一旦定居,非重大变故不愿离去,绵延瓜瓞,传子孙数十代。这也从侧面看出拆迁之难。
诗教,圣人之道,关系重大,草率不得。
蓓、同、乐,看到此篇,就算我们一起学过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