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书法若只凸显个性,下一个江湖大师就是你!

文‖才华有限
上一文,我们解读了《书谱》中孙过庭论述“兼善专精”的重要性。他认为,书法须专精一体,而兼善其他书体,只有这样书法写的才能好;反之,则写不出好的作品。沿着这个话题,我们继续探索“书法共性”与“书法个性”的奥秘。
——《书谱》第十讲:书法若只凸显个性,下一个江湖大师就是你!
《书谱》:「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孙过庭这段话是在告诉我们书体之间的区别。大意是说,篆书、隶书、今草和章草,工巧作用各自多有变化,所以表现出的美妙也就各有特点:篆书崇尚委婉圆通,隶书须要精巧严密,今草贵在畅达奔放,章草务求简约便捷。
我觉得,这段话中有两个知识点值得一说:一个是今草和章草,一个是工用。今草是指东晋以后的草书,王羲之《十七帖》就是今草的代表;章草是指东晋以前的草书,皇象《急就章》就是章草的代表。工和用是两个概念,工是指学习方法与书写技巧,用是指作用或用途。
不知道有没有书友和我一样,第一次读到“今草”一词时,认为今人写的草书就是今草?一开始,我确实是这么认为的,现在想想,的确很尴尬。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讲《书谱》:「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孙过庭这是要告诉我们如何写。大意是说,以严谨的风神使其凛峻,以妍媚的姿致使其温润,以枯涩的笔调使其劲健,以安闲的态势使其和雅。
如果说,开头老孙介绍书体区别是书法的共性,那么这句话说的就是书法的个性。众所周知,人与人不同,同是学一种书体,最后所展现的风貌也会因人而异,不可能一模一样——这是个性使然。如此理解究竟对不对呢?
《书谱》:「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大意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书者的情性,抒发书者的喜怒哀乐。察验用笔浓淡轻重的不同风格,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从少壮到老年不断变化的书法意境,一生中随时可以表露出来。
由这段话可以看出,我们上面所理解的,是正确的——书体风貌的展现不能只有共性,也需要一定的个性。老孙不但说明了书法要个性,还告诉了我们,通过观察这样的作品,亦可得知书者性格和年纪大小。
当然,这需要走入书法门径之中,如果不入门径,是不可能理解其中的奥妙——也正是老孙最后要说的:「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书法共性是书写技巧,而书法个性则是书写者的性情表现。为了把共性与个性说得更明白,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01东晋王献之,他的书法是学自己爸爸王羲之,在笔顺、结字等等书法共性上与爸爸区别不大。但是,在个性流露上则有天壤之别——王献之书法外拓、连贯用笔,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王羲之书法内曳,笔断意连,给人一种含蓄稳重的感觉。
02唐代欧阳通,他的书法亦是学自己的爸爸欧阳询,抛去基本共性,在个性展现上更是不同——欧阳通书法棱角外漏 ,又掺杂隶书和魏碑,像是一个豪情万丈的剑客;欧阳询书法笔笔都写到极致,书风内敛典雅,恰似一个婀娜多姿的美女。
以上两个例子,虽然都是父与子的传承,但由于个性不同,致使书风迥异。不过,他们之间书法的共性还是相同的。然而,今天则不一样,无论是大师还是教授,吼叫、针管、乱书等等都在极力凸显个性,共性完全被忽略。这点,的确让人感到遗憾。
那么,怎么样才能保留共性又不失个性呢?我认为,共性需要长期学习才能掌握,而个性会随着学习不断深入自然产生;反之,书法若只凸显个性,忽视共性,下一个江湖大师就是你。
(0)

相关推荐